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美國廢除未成年人死刑的典型案例

Thompson v.Oklahoma

(一)基本案情

1983年9月23日凌晨,威廉·湯普森(William Way Thompson)與其他3名共犯共同殘殺了他的姐夫,4名被告人被分開審判。根據俄克拉荷馬州法律規定,湯普森因犯一級謀殺罪應判處死刑,法院作出了死刑判決。證據表明,受害者被射殺兩槍,其喉嚨、胸部以及腹部被切斷,腿部骨折,身體有多處瘀傷,身體被拴在一個混凝土塊上沉入河里,發現時已經死亡4周。當地檢察官提交了法定請愿書,他們認為湯普森具備犯罪相應的能力和智力,意識到其行為的不法性,且作案手段極其殘忍,案發后也沒有悔罪等量刑情節,對其適用少年法庭程序不具備成功矯正的合理依據,于是將湯普森移交成年人法庭,通過適用普通刑事司法程序進行審理,作出了死刑判決。湯普森不服,向聯邦最高法院提出上訴,聯邦最高法院以5:4的多數意見裁決,《憲法第八修正案》禁止對行為時不滿16周歲的犯罪人執行死刑,湯普森行為時年齡為15歲,不應適用死刑,因此將此案發回重審。

(二)審理情況

湯普森犯一級謀殺罪且作案手段殘忍、罪大惡極,這足以使湯普森面臨死刑,但是陪審團在量刑時考慮加重或減輕情節時產生了爭議。本案圍繞的爭議焦點是:對行為時僅15歲的被告人適用死刑刑罰是否構成了憲法中的“殘酷和異常刑罰”;死刑適用是否需要劃分最低年齡線。需要注意的是,因本案罪犯犯罪時不滿15歲,作案手段卻極其殘暴,根據俄克拉荷馬州的刑事法律規定,一級謀殺罪應當被判處死刑,量刑者考慮到該案被告身份的特殊性,對本案作出了審慎考慮。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針對本案的焦點問題,從憲法條款釋義、判決路徑選擇、未成年人特殊性以及死刑的適當性出發進行了論證。對于第一個問題,也即討論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否違憲,多數派對“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賦予新的解釋,首先考慮其文本之義,死刑是不是殘忍不人道、過度且不必要的刑罰,立法者的原意應是什么。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多數派法官試圖從“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這一相對穩定的標準予以解釋。全國有30個州禁止處決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而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的州,陪審團的判決也很少實際適用死刑。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和智障者一樣缺乏獨立意識、自控能力,都不應受到死刑待遇。死刑的適用對這類人不具有威懾作用,這已經構成了全國共識、民意所向,廢除少年犯的死刑也反映了美國死刑改革的方向,符合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但是,對于第二個問題,多數派認為,15歲這類人本質上不具有在犯重罪時承擔死刑的責任能力。但奧康納法官持有異議并認為,并不是所有15歲的人都不具有可以實施死刑的道德責任,在相同年齡的不同個體之間差異很大,不能用主觀判斷代替立法機構劃出一個適用死刑的最佳年齡線。聯邦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以5:4的意見促成對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違憲的結論,最終確立了這一憲法規則。

本案多數意見由史蒂芬大法官撰寫,本案的關鍵在于犯罪時15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否違反《憲法第八修正案》的規定,這一條款應如何理解。大法官指出,大多數州禁止對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因為保留死刑的37個州中有18個州規定死刑適用最低年齡為16歲,實際上死刑執行的數目更是寥寥無幾。自1948年以來,沒有執行16歲以下未成年人死刑的記錄。1982年至1986年間,因犯謀殺罪被判死刑的有1393人,其中未滿16歲的僅有5人,可以得出結論:判處15歲未成年人死刑是不能被社會道德所接受的。[238]死刑作為極刑,只適用于懲罰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行為,16歲以下的人和弱智者應區別于成年人罪犯。根據“青少年特殊論”,這類人容易受到攻擊,自我約束力差,可責性小,對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不能夠實現死刑所預設達到的社會目的,從成本效益分析,死刑成本很高。從青少年的自身特點、死刑的執行數、社會可接受度以及成本分析來看,對這類人適用死刑并不能實現刑罰的目的,因此,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構成了“殘酷且異常的刑罰”,應當禁止。

反對派斯卡利亞法官也審查了相同的客觀證據,以其對各州死刑法的統計方法,反駁了多數派對審析客觀證據后得出的結論。那些未作規定、無動于衷的州屬于不需要設定死刑最低年齡線的州。在他看來,不能根據法官的主觀判斷來決定民意的方向,他對《憲法第八修正案》“殘酷和異常刑罰”的解釋——15歲甚至14歲的人犯了重罪也可以判處死刑,同時,死刑的實踐經驗也表明在1642年至1989年間有22名未滿16歲的人被執行了死刑,15歲絕對不是可以免除死刑的條件。聯邦政府以及40%的州都允許死刑,對未成年人也可以像成年人一樣審判,這必然包括犯罪時不滿16歲的人,若依賴于立法中不斷變化的社會共識,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在審查陪審團的行為時,反對派認為可以有很多理由去解釋死刑執行數目下降的原因,比如執行豁免等,這只能說明民眾對死刑的支持率下降,但并不能說明對15歲的謀殺者不能執行死刑,更不能說明這一行為違憲,這種認識缺乏法律依據,將罕見的社會現象轉化為憲法禁令是不合理的,為此他提供了對婦女適用死刑數目減少的數據。[239]反對派指出,15歲的執行犯數量也按一定比率下降:25年間的30例到隨后31年的3例,從50年的18名到近40年的1名,但該結論并不能說明對婦女抑或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違憲,法官應該在個案中具體考慮。但其反對意見所得出的結論在斯坦福訴肯塔基州案的死刑判決中成為了法院的多數意見。

奧康納法官的一票對本案有著關鍵性作用且成為多數意見,她否定了多數派和反對派對于客觀證據的不同解釋,反對派的數據可能也存在錯誤,雖然存在對15歲的人適用死刑的情形,但不能說明對這類人執行死刑具有合理性。美國的少年司法系統可能會將16歲以下的人視為成年人對待,接受審判或者是執行死刑,立法應該闡明15歲以下的被告人是否可以和成年人一樣接受審判,一旦接受審判便同成年人一樣適用死刑。但是法律并沒有指明,更沒有跡象表明一國之內的立法機構對行為時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批準適用死刑已經提供一個合理的判決依據,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根據那些執行數據并不能推斷出陪審團是否在同樣情形下不愿對15歲的被告適用死刑。奧康納法官同意比例分析,刑罰應與刑事責任相適應,但不同意多數派認定所有15歲的人都不具有可以實施死刑的能力,多數派引用的證據只是表明15歲這類人本質上不具有承擔在犯重罪時適用死刑的責任能力,但是根據中央密蘇里州的計劃生育組織訴丹佛斯(Planned Parenthood of Central Missouri v.Danforth)案以及貝洛蒂訴貝爾德(Bellotti v.Baird)案,未成年人的特殊特征雖然表明了立法機構在對待他們和成年人之間的不同,但是相同年齡的不同個體之間差異很大,在劃出一個適用死刑的最佳年齡線問題上不能用主觀判斷來代替立法。[240]

Roper v.Simmons

(一)基本案情

西蒙斯(Christopher Simmons)于1993年因涉嫌入室盜竊未遂并綁架殺害了一名婦女,而被密蘇里州法院判處死刑。雖然他在作案時年齡為17歲5個月,但州法院根據其在作案時手段殘忍惡劣、案發后沒有悔罪態度等情節,按照密蘇里州法律,將其移送成人法庭進行審判并判處死刑。后西蒙斯不服,向密蘇里州最高法院上訴,該院根據聯邦最高法院審判先例的推理框架,首先審查了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否形成了全國共識,然后審查了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否違反了《憲法第八修正案》和《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中“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密蘇里州最高法院發現,自1989年以來的14年間,各州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實施死刑實屬罕見,加之未成年人不屬于“窮兇極惡”的罪犯,對其適用死刑不符合“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因此,密蘇里州最高法院認為,對西蒙斯判處死刑有違《憲法第八修正案》,并以4:3的裁決撤銷對他的死刑決定。但原審控方不服,遂于2004年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于是,自1988年湯普森訴俄克拉荷馬[241](Thompson v.Oklahoma)案以來,西蒙斯死刑案再次給聯邦最高法院帶來一個重要的未成年人死刑適用問題,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否違憲?就憲法而言,本案的爭議焦點是:《憲法第八修正案》所禁止的“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是否容許對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對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否符合“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換言之,一方面,死刑作為極刑,只適用于懲罰那些罪行極其嚴重惡劣的犯罪,必須慎用;另一方面,西蒙斯作案手段極其殘忍,利用年幼可以逃避刑事責任的心理去犯罪更是恐怖,并且沒有悔罪等減輕處罰情節,故對于此行為應該嚴懲不貸。而《憲法第八修正案》“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和《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規定過于寬泛,如何對這兩方面作出精確衡量?結果,聯邦最高法院在2005年3月由肯尼迪大法官執筆以5:4的比例作出裁決,宣布對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違憲。肯尼迪法官提出,聯邦最高法院在判決時適用《憲法第八修正案》和《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的標準:鑒于未成年人的減低刑事責任能力,當他們實施重罪之后,無論出于威懾目的還是報應目的都不足以對他們處以死刑[242];考慮到大多數州禁止對未滿18歲的未成人適用死刑,以及判決后很少執行死刑的事實,認定對未成年人實施死刑不符合“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并且社會趨勢是逐步廢止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

通過這一判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再次明確了限制未成年人對適用死刑的標準和年齡: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屬于“殘忍和異常的刑罰”,不符合“不斷演進的道德標準”之規定。自此,美國對未成人適用死刑畫上了句號,也使美國徹底擺脫了“唯一一個對未成人適用死刑的西方國家”的罪名。

(二)審理情況

如前所述,羅珀訴西蒙斯(Roper v.Simmons)一案的爭議焦點是,聯邦《憲法第八修正案》禁止“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是否容許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廢除死刑是否形成了全國共識?為此,支持廢除未成年人死刑的肯尼迪大法官首先論述這樣一個問題:對于《憲法第八修正案》“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的含義如何界定。他指出,“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的核心是罪刑均衡,即如果一種較為輕緩的刑罰就可實現刑罰的目的,那么所適用的刑罰就是不必要的。[243]

確定刑罰是否殘酷,必須要遵循與時俱進的標志成熟社會發展程度的標準。由此引出了肯尼迪大法官論述的第二個問題,即依據當今社會文明程度的道德標準,是否有客觀證據表明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廢除死刑已形成全國共識。在肯尼迪大法官的論述中,確認“與時俱進道德標準”的依據主要是各州的相關法規,全國已有30個州廢除了或者不再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與阿特金斯訴弗吉尼亞案(Atkins v.Virginia)[244]判決時全國已有30個州禁止對智障犯實施死刑的數目相同,依據阿特金斯(Atkins)案的推理模式,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廢除死刑已經形成了全國共識。[245]但是,僅僅憑借各州相關法規,還不足以說明形成了全國共識,還需要考慮審判先例、民意、國際社會的輿論等因素。在這一部分,肯尼迪大法官還依據刑罰的目的來作為廢除未成年人死刑的理由,他指出,未成年人的可責性低于成年人,并且改造的空間還比較大,死刑作為極刑只適用于最嚴重的犯罪,未成年人不屬于“窮兇極惡”的罪犯,所以如果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既無法造成威懾的效果,也不能達到報應的目的。最后,肯尼迪大法官強調18歲是人身心健康發育成熟的年齡,也是社會劃分成年人與未成年人的分界線,所以也是確定判處死刑最合適的年齡。

以上就是羅珀訴西蒙斯(Roper v.Simmons)案多數意見的要點。就該案的分析框架而言,爭議的焦點與之前的未成年人死刑存廢之爭并無特殊之處,這次案件辯論真正的突破是確立了美國死刑執行的最低年齡。但是斯卡利亞、倫奎斯特等法官對此卻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達成共識的計數方法不科學,應該將已經廢除死刑的14個州也納入到規定最低死刑執行年齡設為18歲以上的12個州中,這樣得出的意見是大多數州不對未成年人執行死刑。而且,未成年雖然是定罪量刑最重要的抗辯事由,但是有些有預謀殺人的未成年人可責性與成年人相當。比如本案犯罪人的犯罪意圖極其惡劣,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并且可矯正的機會很小,足以判處死刑。[246]基于以上的論述,4位保守派的大法官認為原判決正確,拒絕廢除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死刑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源县| 云阳县| 南宁市| 肃南| 金华市| 绩溪县| 金华市| 浑源县| 吐鲁番市| 清徐县| 扎兰屯市| 桐柏县| 高台县| 离岛区| 四川省| 班戈县| 综艺| 南丹县| 香格里拉县| 肥西县| 上思县| 尚义县| 北票市| 宁化县| 民乐县| 浙江省| 习水县| 防城港市| 永兴县| 九台市| 白玉县| 瑞金市| 东阿县| 民权县| 成武县| 延边| 阿拉善右旗| 汝城县| 洛浦县| 柯坪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