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死刑制度與經典案例解析
- 王秀梅等
- 1534字
- 2019-11-29 12:15:48
第二章 美國未成年人死刑適用制度
美國獨特的司法體制和死刑文化,決定了它與其他西方發達國家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聯邦體制下的美國,除少數侵犯到聯邦權利的全國性犯罪如走私、非法移民、偽造貨幣等之外,各州均有權自行決定刑罰制度,保留死刑的州中每年有數十名罪犯被執行死刑。死刑是不可逆轉的刑罰,在美國沒有任何一種刑罰能夠像死刑一樣,影響著包括政治人物在內的價值判斷,對于競選上任的政府官員包括州法院法官,反對或支持死刑對其仕途有著致命的影響。社會民眾對死刑的復雜情感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死刑的發展方向。隨著現代人權觀念的深入人心和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已經有不少國家走上了廢除死刑之路,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速度更快。縱觀世界死刑適用史,雖然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但直到20世紀末期,美國、剛果、伊朗、沙特阿拉伯、也門、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少數幾個國家仍然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進入21世紀后,聯合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確定了一項基本原則——禁止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大多數國家開始廢除未成年人死刑或者實際上不再執行。如今,全面限制直至廢除死刑已經基本達成國際共識,而對死刑持保留態度的美國,在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卻背道而馳,一直保留并不斷適用死刑,并且成為了21世紀后唯一一個對未滿18周歲未成年人適用死刑的國家,其死刑政策受到了國際輿論的強烈譴責。面對著國內外的輿論壓力,美國聯邦法院在上訴案件中審析了青少年死刑制度的合憲性和合理性,才使得人們進一步看到了美國廢除死刑的希望和努力。但死刑廢除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聯邦最高法院進行了長達二十余年的探索。
直到2005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羅珀訴西蒙斯案(Roper v.Simmons)所作的判決(此前已廢除對16歲以下未成年人死刑),推翻了早在1989年斯坦福案(Stanford)中對16、17歲未成年人適用死刑的決定,此后,通過西蒙斯案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也禁止適用死刑。通過法律明確規定,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殘酷和異常的刑罰,因而是違憲的。通過一系列的判例,最終確立了未成年人不得適用死刑這一法律規則。這使得人們進一步看到了美國廢除死刑的努力和希望。美國廢除未成年人死刑之路之所以迂回反復、歷時長久,與美國的政治體制和判例法制度不無關系。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州有權決定自己轄區內的刑事司法制度,聯邦最高法院對各州立法的約束力是有限的,但是在死刑問題上,聯邦憲法相對于各州立法仍然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的不同結果,與美國獨特的死刑文化和司法體制有關,憲法對死刑的限制、民意對法官審判的影響,法官對裁決的作用,都影響著未成年人死刑的決策。通過1988年湯普森訴俄克拉荷馬州(Thompson v.Okalahoma)案確認對16歲以下未成年人適用死刑違憲,到1989年斯坦福訴肯塔基州(Stanford v.Kentucky)案判決對16歲和17歲未成年人適用死刑不違反《憲法第八修正案》,再到最終的2005年羅珀訴西蒙斯(Roper v.Simmons)案確定對18歲以下未成年人適用死刑是殘酷和異常的刑罰。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對不滿16歲的人適用死刑作了合憲性和均衡性審查,并依據“不斷演進的道德標準”重新解釋了“殘酷和異常刑罰”這一憲法依據,即聯邦最高法院擁有對死刑適用的違憲審查權。從一系列遞進發展的案例,可以看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處理未成年人案件時的方法和思路,也可分析出美國少年司法政策今后的發展趨勢。在審判中,聯邦法院的法官依據“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來解釋“殘酷和異常刑罰”條款,并通過對未成年人適用死刑的客觀證據審查,結合法官獨立判斷標準,裁定對不滿18歲未成年人適用死刑不能滿足均衡性原則,是任意的,因而也是違憲的。此外,美國是普通法系的代表國家,法官斷案的重要原則之一是遵循先例,這些標志性案例說明了美國死刑制度的發展軌跡,同時也體現了美國獨特的司法控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