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報學與信息管理研究文集
- 李廣建
- 913字
- 2019-11-29 11:54:54
1 相關研究綜述
針對用戶的信息利用研究起源于傳播學的受眾信息傳播接受分析,從1962年開始,美國創新傳播學家Rogers就開展了一系列用戶接受新技術或者信息的過程和影響的研究,提出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s Diffusion Theory,IDT)[2]。并在之后的研究中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3]。
隨著電子信息和數字資源的興起,基于用戶的主動搜索和選擇性利用的信息模型分析日益增多。Davis等人[4]于1989年提出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以內在信念、主觀態度、行為意向以及外部變量等因素解釋和預測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認為在組織中影響用戶是否接受信息技術的因素是感知技術的有用性和感知技術的易用性,這兩個因素決定了用戶的使用態度和行為。技術接受模型被提出之后,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信息技術接受研究,該模型也成為研究信息技術用戶接受行為的經典模型。Venkatesh和Davis[5]在TAM基礎上提出了技術接受擴展模型(TAM2),添加了感知有用性的前因變量,包括主觀規范、工作相關性、產出質量、結果可證實性、形象這五個變量,認為社會影響過程和認知工具過程會影響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向。
盡管這些模型是針對信息技術和系統的可接受影響進行分析的,不一定完全使用于分析科研用戶的數字資源利用,但是很多研究表明,數字資源的技術接受也有很多影響性障礙。S.M.Zabed Ahmed[6]調查了英國8所大學的教師對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利用情況,發現教師對現有數字資源提供服務情況并不十分滿意,存在背景、語言、技術等多種障礙。Bar-Ilan[7]的研究發現用戶對數字信息資源的使用情況受到年齡的影響較大。Ndinoshiho[8]的研究顯示高校中大量的數字資源長期處于使用率過低的狀況,并且信息技術的不足、網絡狀況的不穩定和信息搜尋技巧的缺乏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趙素牌[9]研究了網絡環境下農業科研用戶的信息需求和服務策略,發現盡管農業科研人員對于數字資源具有明顯的偏好,但是網絡文獻利用率和利用效果仍不盡如人意,在信息獲取上存在一些障礙,信息技能、語言障礙、網絡環境、機構數字服務水平等均是影響用戶信息需求得到滿足的重要因素。徐慧芳[10]等人以中科院為例,對數字環境下科研人員的信息查詢利用行為做了調查分析,發現數字環境下科研人員的信息檢索和獲取仍然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而科研人員更傾向于使用簡單易用、一站式、桌面的信息查詢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