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報學與信息管理研究文集
- 李廣建
- 797字
- 2019-11-29 11:54:54
科研用戶數字資源利用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周慶山 嚴 潔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科研用戶是指用戶群體中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具體來說主要包括高校的教師、研究機構的人員和其他單位中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
數字資源的主要來源有三種:一是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將自身所有、已過知識產權保護期或者在知識產權保護期內但取得授權的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數字化,將非數字化信息資源轉化為數字信息資源;二是出版社、數據庫服務商等機構出版的各種數字化資源;三是互聯網上的各種公開信息和其他數字化資源。研究發現,全球數據量大約每兩年翻一番,2010年,全球數據量跨入ZB時代,預計到2020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40ZB[1],雖然增加的數據不全是本文所指的數字資源,但是這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數字資源的快速發展。
高校、科研機構等信息服務機構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提供數字資源,90年代開始大規模進行數字資源建設活動,如美國提出的“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數字圖書館先導計劃、“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rogram”國家數字圖書館計劃、“American Memory”美國記憶,日本建設關西電子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將其收藏的圖書進行了數字化、德國1996—2000年信息技術發展計劃等。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圖書館、科研機構的數字資源數量極大增加,數字資源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也逐漸提高,目前已經成為學術和科研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來源。
數字信息資源相對于傳統的紙質書籍、雜志等信息資源,具有內容豐富多樣、來源更廣泛、時效性更高、獲取手段更多樣化、服務范圍更廣泛等特點,數字信息資源能夠更好地為科研用戶服務,為其學習和工作提供資料和參考,已經成為科技用戶重要的信息來源,科研用戶對于數字資源的需求和使用狀態也與普通用戶有所區別,通過網絡化渠道獲取科技信息已經成為科研用戶的一項基本要求,科研用戶利用的數字資源也多偏好結構化、組織化,在利用過程中使用的渠道和方法對結構有重大影響,并且在海量的數字資源中準確、全面地找到相關資源也是非常大的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