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羅·尼采:核時代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締造者
- 石斌
- 4293字
- 2019-11-29 16:56:58
四、戰后美國政壇“大佬”
尼采作為戰后時期美國的戰略思想家和政策設計者,其經歷和思想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是戰爭后期參加美國戰略轟炸調查委員會(the U.S.Strategic Bombing Survey, USSBS)的工作。正是通過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日本(尤其是廣島和長崎)的實地考察,以及與戰爭各方許多政治、軍事領導人的直接交流,他開始全面、深入地思考核時代的戰爭與戰略問題。
1946年,尼采進入國務院,參加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的政策設計和實施工作。1950年,遏制政策的主要設計者喬治·凱南離開國務院,尼采繼任國務院政策設計室(Policy Planning Office)主任,深得國務卿艾奇遜的信任和支持(艾奇遜曾稱尼采為“華爾街操盤手”[35]),主持制定了著名的“NSC-68號文件”,并先后參與了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政府的許多重大決策,包括研發氫彈、朝鮮停戰談判以及對伊朗的政策。但艾森豪威爾政府上臺后,他很不情愿地被迫離開。肯尼迪時期,他又回到政府,擔任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國防部的國際安全事務辦公室素有“五角大樓的國務院”之稱,作為該部門負責人,尼采是肯尼迪在安全政策方面的主要顧問之一,直接參與了有關柏林危機、古巴導彈危機等重大事件的決策過程。
約翰遜政府時期,尼采先后擔任海軍部長和國防部副部長。他一開始就對美國卷入越南戰爭持懷疑和批評態度。但在1965年他對約翰遜的戰爭升級政策并沒有堅決抵制,面對愈演愈烈的反戰抗議活動,尼采作為國防部副部長最初也只能為五角大樓的戰爭政策辯護,并且參與了對越南實施戰略轟炸的政策設計。但他后來又主張美國應單方面停止轟炸,并嘗試進行談判以便盡快脫身。
1969年,尼采作為尼克松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美蘇軍控談判。1972年的第一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SALTⅠ),達成了關于限制進攻性武器的協議以及有關防御性武器的反彈道導彈條約,尼采是主要談判者之一。事實上,美蘇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達成的四個主要軍控協議,其中都有尼采的功勞。尼采最初也參與了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談判(SALTⅡ),但在1974年夏,即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辭職前不久,尼采已因故辭去此項工作。
1976年,即福特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尼采是所謂“B組”(Team B)的主要成員。這是一個由非政府人士組成的專門評估美國情報資料的研究小組。該小組得出結論認為,蘇聯正在全力謀求對美核優勢,美國面臨的危險正在顯著增長。這個結論當時曾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卡特上臺時,尼采已經離開政府。在卡特時期他始終沒有參加政府工作。這個時期他是“當前危險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the Present Danger)的重要組織者和核心成員。該委員會的成員都是冷戰強硬派,他們的目的是開展院外游說活動,反對卡特政府的軍控政策。這使得尼采與許多參與制定這些政策的朋友和同事發生了沖突。盡管尼采在尼克松時期參加了美蘇軍控談判,此時卻帶頭反對最終達成的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他在軍控問題上的立場變化太大,結果國內的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批評他。他直來直去、口無遮攔的性格,也常常令一些朋友感到尷尬。他堅決反對過去的同事保羅·沃恩克(Paul C.Warnke)擔任卡特的首席談判代表,而且在聽證會上言辭尖刻,稱沃恩克的觀點“古怪”“愚蠢”“武斷”“不合邏輯”“異想天開”,完全無助于美國的國家安全。[36]不過這番令人大跌眼鏡的攻訐并未奏效,沃恩克最后仍然如愿以償。著名新聞記者塔爾博特(Strobe Talbott)因此在《博弈大師》這本傳記中寫道,“在政府之外時,尼采是軍控問題上的一個麻煩,一個毫不留情的絆腳石,對那些試圖推動軍控進程的人而言,他有時甚至是一位人格殺手(charac-ter assassin);在政府之內時,他往往又成為解決問題的一股力量——一位頑強的談判者、富于創新精神的交易人、敢作敢為的斗士和值得信賴的政策顧問”。[37]
在里根時期,尼采是總統和國務卿的軍控事務特別顧問,深得里根總統,尤其是國務卿舒爾茨(George Shultz)的信任。尼采總是能夠用清晰、簡潔的方式來表述復雜的政策問題。這在有關戰略防御倡議(SDI)的內部爭論過程中再次得到證明。尼采僅用一頁紙的篇幅,便將進攻性武器與防御性武器之間應有的關系闡述得清清楚楚。1985年1月,美蘇重新啟動軍控談判,里根給舒爾茨下達了一份16頁的秘密指令,其核心內容實際上就是尼采那份簡短的報告。[38]

1985年11月,里根授予尼采總統自由勛章
1985年11月7日,里根向尼采頒發了“總統自由勛章”,這是授予文職人員的最高榮譽。里根在致辭中說,尼采長期服務于國家最高決策層,在馬歇爾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發揮過“核心作用”,是戰后美國安全戰略的“主要設計師”。自70年代以來,他致力于國際和平與全球戰略平衡,在制定美國的軍備政策方面發揮過“特殊作用”。“他一向精明能干,卻從不挑剔挖苦;學識淵博,卻從不迂腐;高貴威嚴,卻并不古板乏味;始終滿懷希望,卻一貫審慎務實。”里根還特別指出,尼采在政府任職時,總是力求確保政策路線的正確性,一旦他發現事情的發展方向不對頭,他就在政府之外呼吁民眾提高警惕。[39]無論有意無意,這顯然觸及到了尼采政治生涯中的一個備受爭議的特點:在政府之內他是積極的合作伙伴,總是全力支持現行政策,一旦下臺(無論是主動離開還是被動下臺)就使勁唱反調,是個毫不留情的政策批評者。[40]而且,對于與自己關系密切的政策及其制定者,例如杜魯門、馬歇爾、艾奇遜等,尼采往往評價甚高;相反,作為大規模報復戰略的批評者,他對艾森豪威爾和杜勒斯等人總是頗有微詞,甚至不無偏見。但這與哪個黨派執政似乎并無必然聯系,因為尼采并無明顯、一貫的黨派立場。據尼采自己統計,他一共進出政府9次,通常是在民主黨政府內任職,一旦共和黨上臺他就下臺。不過這個慣例有兩次重要例外,一次是在尼克松時期,另一次是在里根時期。[41]
2004年4月17日,巴斯鋼鐵公司舉行儀式,將一艘美國海軍最新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命名為“尼采”號。在世時便獲此殊榮者,美國歷史上只有8個人。尼采的第二任妻子伊麗莎白(Elis-abeth S.“Leezee”Porter)出席了儀式,并在驅逐艦船艏打開一瓶香檳酒,作為驅逐艦被正式命名的象征。尼采的傳記作者塔爾博特事后在一次會議上贊道:“‘尼采’號就像尼采本人一樣,瘦削、快捷、機敏,擁有迄今為止最先進的電子設備,武器裝備攻防兼備,完美無缺”。[42]
根據當時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的新聞報道,尼采在擔任海軍部長期間的“眾多成就”包括:提高了軍內對服役生活質量的注意,建立了第一個人事政策委員會,延長了指揮官的假期并提高了他們的崗位工資。其實,這樣的“政績”,放在尼采的政治履歷上,簡直微不足道。
尼采漫長的公職生涯,有許多成績可圈可點,但其中最著名的是兩件性質幾乎相反的事情。其一是1950年尼采任國務院政策設計室主任期間,主持制定了美國的冷戰戰略藍圖“NSC-68號文件”,其中鼓吹“迅速、持久地加強自由世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以便與蘇聯的實力抗衡。在尼采看來,為了從蘇聯手中奪取主動權并與之對抗,用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自由世界有足夠的決心和能力摧毀克里姆林宮按照自己的意志主宰世界的計劃”[43],在和平時期進行這種前所未有的全面動員是完全必要的。這份文件堪稱冷戰時期最重要、最著名的一份政策文件,對冷戰時期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一些反映美國戰略文化特色的基本信條,至今余音猶存。
第二件事發生在1982年7月,作為美蘇中程核力量(INF)談判的美方首席代表,尼采與其談判對手、蘇聯大使尤里·克維欽斯基(Yuli Kvitsinsky)在日內瓦提出所謂“林中散步”(walk in the woods)方案,試圖打破美蘇在歐洲中程核導彈問題上的僵局。尼采未經授權便擅自與蘇聯代表達成妥協,使華盛頓的保守派大為惱火,以至于里根最后不得不拒絕該方案。當然,蘇聯也沒有接受。但這個大膽的嘗試,表明尼采——或者不如說歷史——已經開始走向自己的反面。尼采本人過去在許多人眼里也是個保守派,這個異乎尋常的舉動在美國引起一陣騷動,成為許多文章和演講討論的主題,以此為題材的一部劇本在1988年甚至還得了美國戲劇獎(the American Thea-tre Critics'drama award)。所謂“林中散步”方案,即建議美蘇通過綜合性的一攬子協議銷毀中程核導彈。盡管這個方案在當時由于過于極端、“超前”而被雙方政府所否定,卻為后來的談判奠定了基礎,五年之后這一目標得以實現,里根與戈爾巴喬夫簽署的條約與之非常相似。
概括起來,從羅斯福到里根時期,尼采擔任過除卡特時期以外歷屆總統的政策顧問或政府成員。他擔任的職務包括國務院政策設計室主任,海軍部長,負責國際安全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國防部副部長,軍控談判代表,無任所大使,總統與國務卿的軍控事務特別顧問。除了他所熟識并為之服務的戰時和戰后歷屆美國總統,他在華爾街、美國政府乃至國外的商業伙伴,頂頭上司、下屬或同僚,朋友、政敵、戰略論辯對象或談判對手,都是一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例如,華爾街的銀行家克拉倫斯·狄龍、詹姆斯·福里斯特爾(后任國防部長),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迪安·艾奇遜、約翰·福斯特·杜勒斯、喬治·舒爾茨,戰略思想家、政策設計者或外交家威廉·克萊頓、查爾斯·波倫、喬治·凱南、亨利·基辛格、羅伯特·麥克納馬拉、艾伯特·沃爾斯泰特,以及包括戈爾巴喬夫在內的東西方各國主要政治領導人和外交家。他既是美國對蘇基本戰略(“NSC-68號文件”)的主要設計者,從而直接推動了冷戰的軍事化,又是美蘇軍控協議(而這恰恰是冷戰非軍事化的結果)的主要談判者。作為東西方冷戰全過程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人,尼采在美國外交和世界事務方面的豐富經歷,在20世紀幾乎無人可比。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在回憶錄中稱,尼采是他見過的最稱職的政府官員,幾乎參與了冷戰時期的每項重大決策,是一位傳奇式的政治家,“一部冷戰的活歷史”。[44]
尼采出身名門,受教于名校,起家于華爾街,本身是個大富翁,且社會關系非常廣泛,屬于東部權勢集團以及傳統華盛頓權勢集團的成員。在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生涯中,尼采在許多關鍵時刻都處于華盛頓決策圈的核心,主持設計了許多重要的政策文件,是20世紀美國政壇少見的“常青樹”和“大佬”級人物,政治影響力可謂經久不衰。這些事實足以表明,他比喬治·凱南這類人物更能適應美國的政治生態,其政治理念和政策思想屬于主流派。熟悉尼采的人都承認,他不僅比凱南等人擔任公職的時間長得多,也更具個人魅力。前國務卿柯林·鮑威爾在2004年SAIS成立60周年慶典上發表講話時回憶道,當自己還是一位軍隊將領時就曾親身體會到,尼采對他周圍的人有一種非凡的感召力,“儼然如摩西再世”。[45]尼采的蘇聯談判對手薩維里耶夫(Alekandr Savelyev)甚至說過,“尼采簡直就是一個神,只不過不是我們的神”。[46]
總之,美國人有理由認為,尼采是20世紀美國“最有影響、最受尊重的決策者”之一。在美國,政治、外交與戰略思想界的精英人物,通常還被稱為“智者”。尼采就被認為是戰后美國屈指可數的幾位老資格的“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