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研發氫彈的決策

有關核武器與常規軍備問題的爭論,此時還涉及一個具體的政策問題:美國要不要繼續研發熱核武器、即氫彈?

研發熱核武器的基本思路,是認為可以通過核聚變而不是核裂變過程來制造武器,而且這種武器所釋放的能量可能是原來的裂變式武器的一千倍。盡管早在20世紀30年代,一些科學家就已經從理論上論證了聚變式核武器的可能性,但許多人仍然懷疑其可行性,或者出于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考慮認為這樣做并無必要。美國“原子彈之父”、原子能委員會顧問委員會主席奧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就是其中之一。他首先是質疑研制熱核武器的可行性,其次還認為,即使美國能夠成功,那也將是一個錯誤,因為其“近乎無限的毀滅性”對于世界和平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一旦證明這是可能的,(在他看來)這方面尚處于落后地位的蘇聯肯定會效尤。歸根結底,如果彼此都沒有這種武器,這個世界會好得多。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利連索爾(David Lilienthal)也擔心此舉可能對國際局勢和美蘇關系造成消極影響,他甚至認為,研發氫彈或者過分依賴“某種種族滅絕武器”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將嚴重損害美國的國際形象。[107]反過來看,利連索爾和奧本海默認為,如果美國決定放棄研發,將激勵蘇聯采取同樣立場,進而雙方可以尋求達成國際控制協議,從而緩和軍備競賽,擺脫全球核戰爭的幽靈。[108]利連索爾還向艾奇遜指出,由于國防部和國務院都沒有認真考慮過核武器的戰略影響,更不宜倉促上馬。這個觀點倒是正中下懷,艾奇遜和尼采以此為由向國防部施加壓力,要求加強防務戰略與外交政策的統一與協調。[109]

在氫彈問題上,奧本海默(左)和特勒(右)代表了科學家中的“鴿派”與“鷹派”

美國軍方認為,必須通過研發氫彈來保持對蘇核優勢,這是美國除海軍力量之外唯一有可能領先的領域。但國務院內部卻出現了嚴重分歧。凱南堅決反對研發,理由與原子能委員會的幾位專家如出一轍,他認為這將使美國的整個防務戰略“與原子彈捆綁在一起”,完全無助于緩和冷戰氣氛,因為蘇聯本來就對美國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核優勢心存恐懼,如果實施研發計劃,幾乎肯定會迫使蘇聯做出同樣的決定,從而加劇核軍備競賽。[110]但凱南此時已孤掌難鳴,由于尼采的存在,凱南的觀點不僅無法影響艾奇遜,在政策設計室也難以形成統一意見。

艾奇遜和尼采原則上都傾向于支持研發氫彈。在他們看來,凱南以及原子能委員會的反對意見,主要是基于一個“根本錯誤的假設”——即便蘇聯的“態度和意圖”沒有發生基本的變化,仍有可能實現核武器的國際共管——因而完全沒有說服力。用艾奇遜的話說,“你怎么可能通過示范來說服一個偏執的對手放下武器呢?”[111]尼采則追問道,如果蘇聯有氫彈而美國沒有,“世界會是怎樣的情形?”[112]尼采還辯稱,鑒于蘇聯的擴張主義傾向、強大的常規軍力以及核武器本身的性質,美國絕不能處于戰略弱勢,無論是單方面核裁軍還是試圖與蘇聯達成國際控制協議,都是不明智和不現實的。總而言之,為了應付“最壞情況”,研發氫彈盡管令人遺憾,卻是必要的選擇。[113]

為了做出抉擇,1949年11月19日,杜魯門在國家安全委員會成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由國務卿艾奇遜、國防部長約翰遜(Louis John-son)和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利連索爾組成,目的是就“是否以及如何”研發這種“超級”武器提出建議。這三人又推出各自的代表,共同組成一個跨部門工作小組,負責研究相關問題并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114]約翰遜的原子能首席顧問勒巴倫(Robert LeBaron)代表國防部,史密斯(Henry D.Smyth)和迪安(Gordon Dean)代表原子能委員會,尼采和艾奇遜的原子能顧問阿尼森(R.Gordon Arneson)則代表國務院。[115]由于凱南于1950年初離職,在艾奇遜的支持下,尼采成了工作小組的負責人。[116]

但三個部門很難達成一致意見。主要分歧發生在國防部與原子能委員會之間。國防部主張制定一個緊急研發計劃,以防蘇聯占據先機,從而導致戰略力量對比嚴重失衡,使西方處于危險境地。[117]而原子能委員會則完全反對研發。因此,國務院的立場,尤其是尼采的態度具有決定性作用。[118]

在一定程度上,尼采同意奧本海默的觀點,如果事實證明研制氫彈在技術上是不可能的,這對于世界的未來也許是一件好事。但尼采懷疑奧本海默的政治立場妨礙了他的科學判斷。尼采認為,如果研制氫彈在技術上可行,而且如果蘇聯擁有類似于美國的技術能力,那么就不能排除蘇聯已經著手研發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它最終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美國不能冒最終處于不利地位的風險。尼采主張,目前最重要的是通過進一步研究,弄清楚技術上的可行性,既不要倉促上馬,也不能停止或推遲研究。這看上去是一種較為折中的立場,但本質上與國防部的目標是一致的。尼采的觀點可能還受到了另一位物理學家愛德華·特勒(Edward Teller)的影響。特勒與奧本海默的觀點正相反,他曾經告訴尼采,研制氫彈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119]

為了打破國防部與原子能委員會之間的僵局,艾奇遜授意尼采在工作小組的最后報告中提出某種妥協方案。尼采很快意識到,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研發氫彈的決定與全面重審美國安全政策聯系起來。[120]這是個一石三鳥的策略,既能夠滿足軍方的研發要求,又能夠對原子能委員會和凱南的主張做出回應(他們認為美國防務政策不能盲目依賴核力量,希望明確界定其作用),最重要的是,通過重審美國安全戰略,還有可能把常規軍備建設提上日程。

按照這個思路,尼采起草了工作小組的最后報告,其中建議:

總統宜授權原子能委員會加緊研究熱核反應的可能性;在進行足夠的可行性試驗之前,暫不決定是否利用熱核反應實際制造武器;國家安全委員會應根據蘇聯可能擁有的裂變式原子彈能力以及可能的熱核能力,重新審查美國的政策目標。[121]

這個報告順理成章地得到艾奇遜批準。艾奇遜對約翰遜的防務政策早已不滿,他尤其希望改變目前防務戰略與外交政策各自為政的狀態,主張在探討研發氫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的同時,重新評估美國的國家安全基本政策,使戰略與外交統一、協調起來。[122]國防部長約翰遜本來不同意尼采的第三點意見,因為那實際上是要求重新評估美國的國家安全基本政策,進而改變美國的防務戰略,但為了確保國務院對研發氫彈的支持,他不得不對此表示默認。

最后決策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就做出了。1950年1月31日,杜魯門與特別委員會成員舉行了會議。杜魯門只提了一個問題:“俄國人能否做到?”當他確信蘇聯也具備了必要的技術能力時,立即中止討論,當場批準了特別委員會關于繼續研發氫彈的建議。與此同時,杜魯門還簽署了一份由國務院起草的指令,要求國務卿與國防部長共同對美國外交與防務政策做一個全面的重新評估。[123]由于此事由艾奇遜等人竭力促成,這實際上使國務院獲得了設計國家安全基本政策的主導權。

杜魯門最終決定研發氫彈,不只是出于與尼采等人一樣的考慮,即不能讓蘇聯單方面掌握熱核武器,可能還有另外兩個原因。一方面,核武器比常規武器便宜得多,因此有助于將防務預算控制在較低水平,使杜魯門能夠把更多的資源用于國內領域,從而緩和國內自由派對美國窮兵黷武、已變成“堡壘國家”[124]的尖銳批評。另一方面,研發“超級核武器”也有助于強化杜魯門的反共形象,回擊國內保守派孤立主義者認為杜魯門政府對蘇政策過于軟弱的指責,減少由于前美國國務院官員阿爾杰·希斯(Alger Hiss)偽證案以及“丟失中國”等事件所造成的政治影響。[125]

事實上,早在3個月以前,即1949年11月1日,斯大林就已經下令繼續研發氫彈。

1952年11月,美國在太平洋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這個核聚變裝置重約10噸,塊頭類似一棟房子,盡管爆炸力在千萬噸級以上,但根本不屬于可投射武器。蘇聯也于1953年8月進行了首次試驗,但爆炸力不到30萬噸,一些科學家甚至懷疑那不過是一個經過某種改進的裂變裝置。1955年蘇聯試爆了一件“真正的”核聚變武器,釋放的核能在百萬噸以上。也就是說,蘇聯比美國更早制造出可用的熱核武器。

尼采后來就此評論道:“現在看來,毫無疑問,如果杜魯門當時沒有作出那種決定,蘇聯人在50年代末就會獲得無可動搖的核優勢。”[126]在蘇聯氫彈研發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則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寫道:“美國暫停或永久取消熱核武器研發的任何舉動,都可能被斷定為要么是詭計與欺騙行為,要么是愚蠢和虛弱的表現。對于這兩種情況,[蘇聯的]反應都將毫不含糊:絕不落入圈套,并立即對敵人的愚蠢行為加以利用。”[127]

不過,在艾奇遜和尼采看來,面對1949年以來日趨嚴峻的戰略形勢,研發氫彈的決定充其量只是一個局部的應對措施。他們實際上認為,改善西方安全處境的關鍵在于常規軍力建設,而非繼續依賴核戰略。后一點雖然與凱南的看法一致,但理由卻不盡相同。除了擔心過分倚重核武器會導致許多潛在的政治、軍事消極后果,艾奇遜和尼采還相信,蘇聯經過追趕在核力量、包括可能的熱核力量方面與美國形成戰略均勢,只是早晚的事情。因此,縮小西方與蘇聯常規軍力的差距才是當務之急,而這顯然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美國的安全戰略。[128]

總之,艾奇遜和尼采充分利用氫彈研發問題上的決策契機,把國家安全戰略的重新評估問題提上了杜魯門政府的議事日程,并且使國務院,尤其是政策設計室掌握了戰略規劃的主動權。在研發氫彈決策過程中起到突出作用的尼采,則從此脫穎而出,正式進入美國安全戰略的決策核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劝| 三河市| 大理市| 东源县| 阳山县| 攀枝花市| 黔南| 澎湖县| 邯郸市| 武强县| 渑池县| 文成县| 莲花县| 潜江市| 景德镇市| 五家渠市| 霍州市| 平遥县| 疏附县| 青州市| 浙江省| 长白| 麦盖提县| 会同县| 宁国市| 遵化市| 恭城| 武冈市| 姜堰市| 华蓥市| 商都县| 垫江县| 霍林郭勒市| 油尖旺区| 西藏| 安远县| 黎城县| 永福县| 墨竹工卡县| 通山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