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官至給事中,曾奉使出塞。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篤志奉佛,唯以禪誦為事。盛唐大詩人,被認為是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代表作家。袁行霈云:“王維是具有多方面技巧的詩人。王維詩用來敘事的時候,往往是從大處落墨,簡約而宏深,它既不像李白那樣以一瀉千里的氣勢取勝,也不像杜甫那樣以敘事和議論的周詳見長,而是綱舉目張,犖犖大方。”(見《中國文學史綱·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且精于繪畫、音樂、書法。有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
少 年 行[1]
出身仕漢羽林郎[2],初隨驃騎戰漁陽[3]。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4]。
[1]詩人早年作,同題共四首,此選其二。該詩塑造一位從戎戍邊的少年英雄形象,謳歌為國獻身的精神,同時表現了作者青年時期積極進取的思想。少年行,《樂府詩集》(卷66)錄此于《雜曲歌辭·結客少年場行》后。[2]出身:委身事君。羽林郎:官名,漢代屬光祿勛,后更名羽林騎。又唐時有左右羽林軍,為皇家禁軍之一。[3]驃騎(piào jì票寄):官名,即驃騎將軍。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始置。此指統帥軍隊的將領。漁陽:地名。漢置漁陽郡,治所在今北京密云縣西南;又唐有漁陽縣,在今天津市薊縣。[4]“孰知”二句:“是說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邊庭受苦,但是,少年的想法是哪怕死在邊疆上,還可以流芳百世。‘孰(shú熟)知’,熟知,深知。”(見林庚、馮沅君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選》)向:去。邊庭:邊疆。猶:還。俠:豪俠之士。
隴 西 行[1]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2]。都護[3]軍書至,匈奴圍酒泉[4]。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5]。
[1]《隴西行》: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名。隴西,秦置郡名,在今甘肅臨洮。[2]“十里”二句:是說乘上驛馬遞送報警的軍書,一揮鞭就是五里路,再一會兒便跑了十里的路程。古代封土為壇,以計里程,叫堠。五里只堠,十里雙堠。走,跑。[3]都護:官名。都護意即總監。唐代在邊境先后設置六大都護府,每府有大都護、副大都護(或副都護),管理轄境的邊防、行政和各族事務。[4]酒泉:郡名。在今甘肅酒泉東北。[5]“關山”二句:是說由于大雪彌漫,白天看不清放煙的報警信號,烽火臺之間失去了聯系。說明為何以驛馬傳遞軍書。烽戍,即烽堠,烽火臺。古代邊防以烽火(即烽煙)為報警信號,白天燃煙叫“燧”,夜里舉火叫“烽”。邊境筑有烽火臺,備柴草,遇有敵情,則燃煙、舉火告警,各臺遞相傳報。
隴 頭 吟[1]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2]。隴頭明月迥臨關[3],隴上行人夜吹笛。關西[4]老將不勝愁,駐馬[5]聽之雙淚流。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6]。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7]。
[1]《隴頭吟》:樂府古題,《樂府詩集》載入《橫吹曲辭·漢橫吹曲》。隴頭,即隴山,又叫隴坂、隴坻、隴首,在今陜西隴縣西北。[2]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看太白:是說少年關心戰事,希望立功。太白,即金星,主兵象。古人據其出沒預測戰事的進程和吉兇。[3]迥(jiǒnɡ窘):遠,這里有高的意思。關:指隴山下的隴關,即大震關,古時為秦、雍喉隘。[4]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即今陜、甘一帶。《后漢書·虞詡傳》載漢諺:“關西出將,關東出相。”[5]駐馬:停馬。駐,車馬停止。[6]麾(huī揮)下:部下。麾:指揮用的旗子。偏裨(pí脾):副將。萬戶侯:食邑萬戶的侯爵。[7]“蘇武”二句:借蘇武的遭遇,慨嘆關西老將有功而不得賞。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置于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上,命牧公羊,說公羊懷孕時方能回國。他杖漢節(使臣所持的符節)牧羊十九年,節旄(符節上所飾的犛牛尾)盡落。但回國后,漢昭帝只給了他典屬國(掌管外國歸服等事物)這樣的小官。空盡,白白地落盡。
新晴野望[1]
新晴原野曠[2],極目無氛垢[3]。郭門臨[4]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5],碧峰出山后。農月[6]無閑人,傾家事南畝[7]。
[1]詩題一作《新晴晚望》。[2]曠:空而寬闊。[3]極目:盡目力所見。氛垢:塵霧。[4]郭:外城。臨:近。[5]“白水”句:是說田野外的江水在晴空輝映下顯得異常明亮。[6]農月:農事繁忙的月份。[7]傾家:全家出動。事南畝:在田地勞動。南畝,向南的農田。由于南畝向陽,利于農作物生長,古人田土多向南開辟。后以南畝泛稱農田。
寓言二首[1]
其 一
朱紱[2]誰家子?無乃金張[3]孫。驪駒從[4]白馬,出入銅龍門[5]。問爾何功德?多承明主恩[6]。斗雞平樂館[7],射雉上林園[8]。曲陌車騎[9]盛,高堂珠翠[10]繁。奈何軒冕[11]貴,不與布衣[12]言!
[1]詩人早年之作。寓言,是說詩中寓有諷刺之意,不同于今天所說的寓言故事。[2]朱紱(fú浮):朱紅色的繡有黑青相間如“亞”形花紋的禮服。這里泛指貴族服裝。紱,又作“黻”。[3]無乃:莫不是。金張:指漢宣帝時的權貴金日(mì dí密敵)和張安世。后來以“金張”代指一般貴族權要。[4]驪(lí離):純黑色的馬。駒(jū居):少壯的馬。從:跟隨。[5]銅龍門:漢代宮門之一。其門樓上有銅龍,故名。[6]承恩:承受皇帝的恩澤。這里指通過封建關系而得到皇帝的恩寵厚愛。[7]斗雞:使兩雞相斗,觀其勝負,以為娛樂。這種游戲始自戰國,起于民間,后為封建統治者采用,漢、唐時代尤甚。平樂館:即平樂觀,在洛陽西門外,漢明帝所造,是漢代豪貴斗雞走狗的娛樂場所。[8]雉(zhì秩):野雞。上林園,即漢代的上林苑。苑址在長安西,周圍三百里,離宮七十所,苑中養百獸,供皇帝秋冬季節獵取。[9]曲陌:曲折的街道。騎(jì寄):泛指騎馬的人。[10]珠翠:珍珠翡翠之類的首飾,這里用來代指盛妝的姬妾、樂妓。[11]軒冕:泛指官位爵祿。軒,一種曲轅有轓的車,春秋戰國時為卿大夫及諸侯夫人所乘。冕,冕服,古代統治者舉行吉禮時所用的禮服。[12]布衣:指平民百姓。古時平民百姓除老人可著絲織品外,其余均穿布制的衣服,故稱。
山居秋暝[1]
空山新雨[2]后,天氣晚來秋[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4],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5]。
[1]暝(mínɡ明):夜色初臨。[2]新雨:剛下的雨。[3]晚來秋:即秋暝,秋日薄暮已臨。[4]竹喧:是說竹林中傳出喧笑聲。浣(huàn幻)女:水邊洗衣物的女子。[5]“隨意”二句:《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此反用其意,是說春草任隨它凋謝去吧,秋色如此令人流連,王孫自可留居山中。隨意,指隨春芳之意。春芳,此指春草。歇,消歇,凋謝。王孫,貴族的子孫。
終 南 山[1]
太乙近天都[2],連山到海隅[3]。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4]。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5]。欲投人處[6]宿,隔水問樵夫[7]。
[1]題又作《終南山行》《終山行》。本篇大約作于開元末至天寶初,當時作者在終南別業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終南山,在陜西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2]太乙:即終南山。又作太一、太壹。天都:帝都。此指長安。[3]“連山”句:是說終南山與他山毗連不絕,直到海邊。隅(yú愚),靠邊的地方。[4]“白云”二句:是說終南山很高,四望白云繚繞,連成一片;高處籠罩著青青的霧靄,進入其中,又覺若有若無。[5]“分野”二句:是說終南山很大,一峰之隔往往屬于不同的分野;同一時間內,各山谷間的陰晴也有所不同。分野,古人將天上二十八宿的星座,與地上的州國對應起來,分成若干界域,稱為“分野”。[6]人處:有人居住的地方。[7]樵(qiáo橋)夫:打柴的人。
觀 獵[1]
風勁角弓[2]鳴,將軍獵渭城[3]。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4]。忽過新豐市[5],還歸細柳營[6]。回看射雕[7]處,千里暮云平。
[1]詩題一作《獵騎》。[2]勁:強勁。角弓:用牛角裝飾的硬弓。[3]渭城:秦代的都城咸陽,漢代改稱渭城,在今陜西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4]“草枯”二句:是說荒原草枯,獵物無所藏身,更顯得鷹眼的銳利;殘雪被風吹盡,馬奔時蹄上沒有沾滯,更見出輕捷。鷹,獵鷹。[5]新豐市:在長安東北,即今陜西新豐鎮。[6]細柳營:在長安西,為漢代名將周亞夫屯兵處。這里泛指軍營。[7]射雕:據《北史》載,斛律光在洹橋校獵時曾射中一大雕的頸部,被贊為“射雕手”。這里暗用此事美贊將軍的武藝。雕,又名鷲,一種飛翔迅捷的猛禽。
漢江臨眺[1]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3]。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4]。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5]。
[1]漢江:即漢水。源于陜西寧強縣嶓冢山。初名漾水,經褒城會褒水后始稱漢水,入湖北經襄陽,至漢陽流入長江。臨眺:登高遠望。一作“臨泛”。[2]“楚塞”二句:是說漢江遠連湘水、長江。楚塞,楚國的邊地。戰國時,漢水一帶屬楚國北疆。三湘,代稱湖南境內的湘水。湘水與漓水合稱漓湘,與蒸水合稱蒸湘,合瀟水稱瀟湘,故稱“三湘”。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位于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相對,共為楚之西塞。九派,指長江在這一帶的分支。九,泛言其多。派,支流。[3]“江流”二句:是說地闊江遠,極目望去,如流天外,天云江霧,瞬息萬變,山色忽隱忽現,時有時無。[4]“郡邑”二句:是說水勢盛大,城市像在水濱前飄浮,遠處的天空好像與波濤一起翻涌。郡邑,指城市。浦,水濱。[5]“襄陽”二句:是說時逢襄陽好風日,愿意留下來與山簡那樣的友人暢飲。襄陽,位于漢江南岸,今湖北襄陽市。即詩人臨眺之地。山翁,指晉代山簡。山簡曾任鎮南將軍,守襄陽,有政績,好飲酒。
使至塞上[1]
單車欲問邊[2],屬國過居延[3]。征蓬[4]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5],長河[6]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7]。
[1]開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作者奉使出塞宣慰,此詩作于赴河西節度府涼州的途中。使,出使。[2]單車:輕車簡從。問:慰問。邊:邊塞。[3]屬國:典屬國的簡稱,秦漢官名。參見王維《隴頭吟》注[7]。唐時有以“屬國”代稱使臣。此為作者自稱。居延:漢末設縣,在今甘肅張掖西北。[4]征蓬:隨風遠飛的蓬草,比喻征人。此為作者自指。[5]大漠:沙漠。孤煙:即狼煙。古代報警的燧煙燃狼糞,取其煙直而聚(見《酉陽雜俎》)。故此說“孤煙直”。[6]長河:指黃河。[7]“蕭關”二句:是說在蕭關的偵察兵那里得知,都護還在更遠的地方。蕭關,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源縣東南,為關中四關之一。候騎(jì記),騎馬的偵察兵。都護,見王維《隴西行》注[3]。燕(yān煙)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賽音諾顏部境內的杭愛山。后漢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事見《后漢書·竇憲傳》。
鹿 柴[1]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2]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作者晚年在輞川別墅與裴迪唱和、吟詠當地景物,自輯其五絕二十首,題名為《輞川集》。此詩是《輞川集》中第五首。鹿柴(zhài寨),輞川別墅之一處。柴,同“寨”,柵欄。一作“砦”。因用帶枝杈的樹木植地編成,形似鹿角,故稱“鹿柴”。[2]返景:夕陽返照的光。景,陽光。
竹 里 館[1]
獨坐幽篁[2]里,彈琴復長嘯[3]。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1]此詩是《輞川集》中第十七首。[2]幽篁(huánɡ黃):深密幽暗的竹林。[3]嘯:蹙口出聲,古人一種抒情舉動。
鳥 鳴 澗[1]
人閑桂花[2]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1]《鳥鳴澗》是《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之一,這組詩均寫皇甫岳別墅中的景色。皇甫岳,作者的朋友,可能是唐憲宗時的宰相皇甫镈的一個堂兄弟。云溪(xī希),皇甫岳別墅的所在地,或在長安近郊,未詳。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2]閑:寂靜的意思。桂花:即木樨,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種類,這里所寫的當是春日發花的一種。
相 思
紅豆[1]生南國,春來發幾枝[2]。勸君多采擷[3],此物最相思。
[1]紅豆:紅豆樹、海紅豆及相思子等植物種子的統稱。朱紅色,有的一端黑色,或有黑色斑點,形如豌豆而微扁。相傳古時有人死在地邊,其妻甚為思念,哭于樹下而卒,化為紅豆。故古人常以紅豆象征愛情和相思。[2]春來:一作“秋來”。發幾枝:是說紅豆樹又新長出多少枝條。[3]擷(xié協):摘取。
送元二使安西[1]
渭城朝雨
[2]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3]無故人。
[1]本題又作《陽關曲》《渭城曲》《陽關三疊》。《樂府詩集》收入《近代曲辭》。元二,其事跡不詳。使,出使。安西,唐設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境。[2]渭城:見詩人《觀獵》注[3]。
(yì邑):通“浥”,沾濕。[3]陽關:漢置,在今甘肅敦煌西,與玉門關同為通往西域的要道。因在玉門關南面,故稱“陽關”。參見李頎《古從軍行》注[5]。
送沈子福歸江東[1]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1]題一作《送沈子福之》。沈子福:其事跡未詳。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東北流向。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2]罟(ɡǔ古)師:漁人,此借指船夫。罟,網。臨圻(qí其):此指江東近岸之地。臨,臨近。圻,同“埼”,彎曲的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