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文化法的調整對象

近年來,文化市場之活躍與文化產業之繁榮為實施文化法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從而促使政府部門與學術界開始密切關注有關問題。而實施文化法治,或從事有關學術研究必須明確的首要問題是:文化法所要調整的對象領域是什么。

截至目前,我國學界尚缺乏有關文化法調整對象的系統研究。曾有相關論述涉及這一問題,如一些論者有關“文化法”或“文化立法”的定義表達出了其所理解的調整對象的內容:“文化立法應是調整文化領域以文化行為、文化管理等為載體的社會關系的各種法律原則和規范的總稱”[1],“文化法是以憲法確立的文化政策與文化權利作為基礎,是國家和地方制定的調控文化行為、調整文化關系和保障文化權利的規范體系”[2]等。從中大致可以看出,文化法的調整對象包括與文化行為、文化權利和文化管理相關的社會關系。但是,這些解釋畢竟只是涉及文化法之調整對象之內涵的抽象概括,而缺乏全面而準確的外延界定。

對于文化法的調整對象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我們試從法理學的基礎邏輯作簡要的歸納和推論。法律的功能與作用是對社會生活進行規范或調整,法律的調整對象也即規范對象,是法律規范所直接適用、發生預定法律效力的社會生活。但社會生活是一個混沌體,法律對其發揮功用的,只能是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由于法律的規范是在人與人即法律主體之間規定權利、義務的準則,所以,法律規范發生作用的直接對象應該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由此,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一個局部領域,文化法就只是適用于社會生活的文化領域,其調整對象就是人們在文化生活、文化活動中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權利義務關系是法律對利益關系的抽象表達,因而,文化法的調整對象又可以理解為人們在文化活動中產生的各種利益關系。

但是,上述抽象性界定卻沒有確定其中涉及的外延問題:即什么是文化以及文化活動?文化法調整的文化活動中的利益關系有何自身屬性?這一問題的回答將直接決定著文化法適用對象的范圍,以及文化法的體系構成等。

鑒于文化是一個寬泛而復雜的概念,與其相關的文化現象與活動也紛繁多樣,本章將從“文化”概念這個元點入手,進而從現有的各類規范性文件中尋找體現文化的各種現象,努力廓清可能進入法律視野的文化現象、文化活動的范圍,從而為以法律邏輯和法學范疇厘定文化領域之特殊利益關系奠定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浦城县| 禹州市| 比如县| 太湖县| 景泰县| 绥阳县| 漳平市| 黄石市| 陇南市| 乌拉特后旗| 乌兰县| 辉县市| 邵阳市| 布拖县| 贡嘎县| 瑞金市| 扶余县| 余干县| 南溪县| 上林县| 新野县| 双峰县| 自贡市| 宝兴县| 荣昌县| 定结县| 郴州市| 来安县| 淳安县| 平顶山市| 南开区| 清徐县| 山东| 延长县| 夏津县| 阿尔山市| 桓仁| 蒙阴县| 阳泉市| 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