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法律體系的屬性
這里所謂法律體系的屬性,或稱法律的體系屬性,具體是指某部門法所調整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法律關系可以區分為縱向和橫向兩種法律關系??v向法律關系是不平等的法律主體之間發生的權力服從關系,行政法律關系是其代表;橫向法律關系是平等的法律主體之間存在的權利義務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诜膳c法學體系性的需要,以縱向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規范體系被稱為公法,因為它關乎公權力;以橫向法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規范體系則被稱為私法,因為它僅僅處理私人關系;囊括縱向和橫向兩種法律關系,既涉及公權力、又處理私人利益關系的規范體系可稱為綜合法。
那么,理解文化法的體系屬性,就需要考察該法律體系所調整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文化活動中圍繞文化利益的法律關系是發生在平等主體之間、還是涉及不平等的兩類法律主體?
(一)廣義文化法:公法與私法的綜合
上文分析顯示,文化法律客體包含了縱向與橫向兩種法律關系。
一方面,文化權利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憲法的明確確認和保護;政府應為保護和實現文化權利采取積極措施;而為了維護文化正義,政府還在必要時對文化權利和文化活動實行約束和限制。由此,在公民、法人廣泛參與的文化活動中,政府實施必要的行政管理行為,從而在公民、法人與政府之間形成了縱向法律關系。
另一方面,公民或法人具有從事文化活動的權利和自由,任何他人不得干預;否則,妨礙他人從事文化活動、損害他人相關利益如著作權、人格權的行為構成侵權,可以得到民法救濟;公民或媒體之間可以進行各類交易,如著作權許可與轉讓、文物交易等,此種交易行為屬于民法調整的范圍。這些侵權與交易行為所形成的法律關系都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由此可見,文化法既調整政府干預文化活動的縱向法律關系、也面對著公民或法人之間的橫向法律關系,同時包括了公法與私法兩類法律規范。因此說,文化法具有綜合法的屬性。
(二)狹義文化法:公法意義上的文化法
雖然我們承認,文化法的規范對象包含文化活動中形成的一切法律關系,屬于綜合性法律體系,但在文化法的學科建設上,我們更主張一種狹義的文化法學科:不包含文化私法規范的文化公法,即文化憲法與文化行政法。
堅持狹義文化法,有利于實現文化法學研究的體系自足性與學科獨立性。
法律實踐中,法律部門的劃分以法律規范體系的邏輯關聯性為依據。在現行法律體系中,著作權法調整作品或有關制品的市場利用所產生的法律關系,作為知識產權法的一部分,已經是民法體系下的獨立門類。媒體侵權法還不足以構成獨立的學科,因為它是民事侵權責任法律規則在文化傳媒領域的延伸;文化交易行為應該適用契約法以及有關商事法的一般規范,二者都屬于民法或商法的一部分。因而,任何專門的文化立法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就這些文化法律事項做特別規定。否則,只能造成立法、乃至法律適用的混亂。
文化領域的私法規范既是私法體系的一部分,其學術研究也屬于獨立的民法學科體系的一部分。將文化公法與私法納入同一個法學科學,難免會干擾文化法學科的邏輯一貫和體系性。
總之,在我國現行法律與法學體系中,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既是法律實踐的基本框架,也是法學研究基本思維模式,試圖將兩種法律規范并入一體的做法必然造成體系性混亂。為此,本書采納狹義文化法的視野,僅將文化領域的公法規范納入文化法的范疇,具體包括文化的憲法與行政法規范。繼而,從法律規范的屬性上來看,公法意義上的文化法規范體系可以被分解為三大領域:文化權利法、文化管制法和文化促進法。
文化憲法是指文化領域的憲法規范,或者說是憲法上的文化規范?,F代國家的成文《憲法》大都承認文化權利屬于所有公民平等享有的基本權利。文化權利首先屬于文化自由權,同時也被逐漸擴展及于范圍廣泛的文化受益權。
憲法雖被稱為國家的母法、基本法,但在公法與私法的框架下,憲法被視為公法。這是因為,憲法是關于國家構成及其各部分之關系的規范體系,尤其是,憲法具體規定了政府部門的權力、義務和責任范圍。憲法中的文化條款也是公法性質的規定,因為憲法要求政府承擔起尊重并保護公民文化權利的責任;同時,為促進文化受益權的實現,憲法又賦予政府以權力和義務。
文化行政法是政府對文化活動實施行政干預時遵守的法律規范。為履行憲法義務,政府必須干預社會文化活動,甚至要對文化權利進行必要的限制,由此就在政府與公民或法人之間形成縱向的行政法律關系,其有關的法律規范就構成文化行政法。文化行政行為主要包括文化管制與促進,前者限制公民權利,后者則保障、促進文化事業,并確保公民文化受益權的實現。
現實中,我國已經頒布的《文物保護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就屬于文化行政法。
本書研究框架以文化公法的體系構成為基礎,其研究內容也僅及于文化憲法與行政法律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