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文化法律的體系構成

法律體系是全部法律規范按照特定邏輯構成的系統整體。依據各類法律規范相互組合的邏輯關系,法律體系可以分解為不同的構成部分。法律體系最為常見的分解方式,是以法律規范的對象即權利義務關系為依據。文化法的規范對象是文化活動中圍繞文化利益形成的權利/權力與義務關系,其法律體系就是由確認、限定以及實現文化利益即文化權利,并調整由此產生的權利義務規范所構成。

依據上文所述,文化法所調整的利益關系,是參與文化活動的個人、組織和政府相互之間發生的權利/權力與義務關系。其間,不同的主體占據不同的法律地位、享有不同的權利/權力,并承擔著相應的義務與責任。由此,不同文化活動主體及其行為規范體系便構成了文化法中的不同門類。

進而,沿著從客體到本體,也即從利益關系到規范體系的邏輯軸線,我們將文化法的規范體系的構成分解為:文化權利法、文化管制法與文化促進法;在現實的法律實踐中,基于文化法律調整對象的領域劃分,文化法又常常被劃分為:各類文化機構法即媒體法、文化遺產法、文化財政法、文化交易法、文化侵權法以及文化產權(著作權)法等。當然,各部門的規范之間又往往呈現相互交叉的關系。

(一)文化利益享有者的地位與行為:文化權利法

一切法律的宗旨都是為了協調利益,并最終實現各方主體之利益的最大化。如前文所述,廣義的文化活動包括文化精神活動、文化事業活動和文化管理活動。但是,文化活動的核心是自然人的文化精神活動,其他文化活動都是為了實現自然人參與文化精神活動的利益,即文化利益。鑒于文化利益對于人生的重要性,為了保障并促進文化利益的實現,法律認可并保護自然人享有一種基本權利,即文化權利。

基于文化權利法,任何個人,應該享有參與文化生活、獲取文化產品與服務、利用文化設施的權利——包括自由權和受益權,他人不得干預,而政府則負有保護、保障與促進這些權利的義務。

為了更大程度地實現公民個人參與文化活動的利益,他們可以成立文化機構。這些機構作為個人群體參與文化活動、享用文化權利的代理人,也被法律擬定為文化活動主體,間接享有公民個人所享有的文化權利。

鑒于文化權利的基本性,它被置于憲法基本權即人權的地位,文化權利法便屬于憲法的范疇,文化法的整個制度都要以此為基礎。我國《憲法》第47條對文化權利做出了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于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此外還有多個條款為文化權利的實現做出了相關規定。

文化權利包括文化自由權和文化受益權。前者是指公民享有參與文化活動的自由,他人不得干預;后者是指公民應該能夠現實地參與文化生活、接觸作品、產品及文化各種設施和服務,國家有義務為此提供保障。在憲法承認文化權利的基礎上,政府需要為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實現采取立法等措施。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立法宗旨就是為了保障公民文化權利能夠得到切實實現。

(二)文化活動中的政府介入:文化管制法與文化促進法

自然人的文化權利需要得到保障和落實,文化機構的設立與行為應該受到規制,全社會的文化事業需要得到促進,為此,政府對于文化活動的介入就成為必要。政府的介入屬于管理行為——包括管制與促進,其具體實施需要得到憲法與法律授權,并受到必要的法律規制,這就有了文化管理法或稱文化規制法,具體可分為文化管制法與文化促進法。

政府對文化的介入是從外部對文化現象發揮影響,具體可區分為兩個方面:文化管制與文化促進,二者分別從相反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影響文化,產生兩種不同的法律效果。具體而言,文化管制是對文化活動實施約束、限制,目的在于使文化活動與發展遵循社會認可的秩序;而文化促進是對文化活動與文化事業進行扶助、支持、推動,即政府以積極措施促進全社會文化利益最大化,包括保障公民的文化獲取與參與,推動文化活動、發展文化事業。

當然,無論是文化管制法還是文化促進法,在文化法治的環境下,其最終目標終究具有一致性:促進文化事業在法治軌道上獲得良性發展,保障、落實公民文化權利,實現文化正義。

在我國法律制度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以“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第1條)為目的,屬于文化促進法的范疇;《電影產業促進法》宣稱其宗旨在于“規范電影市場秩序,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內容上包含了管制與促進兩類規范,屬于綜合性的文化規制法。另外,我國更多的文化法規大都具有綜合性,但以管制性規范為主,如《出版管理條例》《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

一般來說,根據各個文化領域自身的特點,政府要為其實施不同的促進措施。但是,某些領域的文化促進極其重要,需要政府予以特別重視,法律也需要為此實行特殊的法律規制,如文化財政與文化遺產保護。

1.政府資助活動:文化基金法、文化稅法。在政府實施的文化促進活動中,財政和其他形式的資助占據重要地位,甚至處于文化促進的核心地位。政府的文化資助活動通過各種類型的財政措施,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經濟支持,并引導文化產業沿著利益最大化的方向發展。這種財政活動主要包括:直接的政府資金資助、設立文化基金、采取特殊的稅率以及相關的融資手段等。國家為文化資助活動進行法律規制,就形成文化財政法、基金法、稅法。

2.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交易規制:文化遺產法。如今,文化遺產法已經成為當代文化法中的一個相對完整、成熟的領域。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通常被劃分為兩個小部門:物質性文化遺產保護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保護,在我國,其對應的部門法分別是《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三)文化機構的成立與行為規制:文化機構法(傳媒法)

如上述,文化機構是自然人的延伸和代理。但是,文化機構畢竟屬于人的組織,而不能被等同于自然人,不能完全擁有自然人的法律地位;與此同時,文化機構一旦成立便成為獨立的實體,并獨立從事媒體活動;媒體甚至還會發展成為被代理人的異己,反過來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所以,文化機構的設立與行為都應該受到特別的法律規制,即依法為其設定權利界限和行為準則。這就產生了一個獨特的法律規范門類:文化機構法或稱文化傳媒法。

文化機構法的核心內容主要是文化機構的設立、組織和行為等方面的法律規范,就其屬性而言,這些規范大都可以被分別歸入文化管制法或促進法的范疇。

縱觀現代各國的立法實踐,沒有哪個國家制定專門的“文化管制法”,少數國家制定了文化促進法(如瑞士、韓國),還有少數國家頒行了統一的大眾傳媒法(如俄羅斯)。而更多的立法體例是就某些具體的文化與媒體部門制定專門的單行法,較多見的是廣播電視法、電影法、圖書館法等。這種做法與文化媒介領域的特點直接相關,即文化與傳媒機構因文化載體與運營方式的不同而形成各個部門和行業,它們包括印刷出版、廣播電視、電影、網絡、藝術表演、圖書館與博物館等,由此便產生了與此對應的部門法。而成文法形式的大眾傳播法、文化促進法等,只是最近時期才出現于個別國家。

(四)文化市場利益調控法:著作權法

在文化的產品化與市場化的過程中,文化活動參與者之間的利益需要協調,而其間利益秩序的平衡也將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繁榮。為此,政府實施了著作權法,向文化創作者以及其他為文化事業做出貢獻的人賦予著作權(包括有關的權利)。

著作權法直接的功能是保護文化貢獻者的利益,主要包括作者權、表演者權、錄音錄像制作者權、廣播電視制作者權等。但著作權法所內含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文化繁榮。所以,著作權法可謂文化促進法之延伸。

立法形式上,現代國家幾乎都已頒行了著作權法。

(五)文化活動中的民事侵權行為:文化媒體侵權法

文化活動屬于一種表達和傳播行為,其中常常包含對事實信息的傳遞、對他人或機構的評價,其間很有可能使用或影響到他人的個人信息、私隱生活、商業秘密、名譽和榮譽評價等。因而,文化活動常常發生民事侵權,即侵犯其他自然人或機構組織的人格或商譽、商業秘密等。

文化媒體侵權法屬于侵權行為法的范疇,因而要適用一般侵權法規范;但是,這種侵權又與新聞報道、文藝創作等密不可分,其法律救濟往往可能需要適用特殊規則。為此,法學理論與法律實務中,媒體侵權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常常被視為傳媒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立法形式上,媒體侵權行為往往是一般侵權法的一部分;在實行歐陸法律模式的背景下,它們都被規定于民法典的侵權法部分。

(六)特殊文化物品交易活動:文化交易法

普通文化物品交易,如圖書等與其他普通物品無異,適用一般法律即可。但有些文化商品具有特殊屬性和特征,尤其是文物、書畫原稿等,其交易活動可能需要適用特殊的法律規制,而且還可能涉及特殊的擔保、拍賣、融資、真偽鑒定以及保險與安全保障等。這就需要發展特殊文化物品的交易法規范。[24]

綜上,一個邏輯清晰、結構嚴整的文化法律體系展現在我們面前:圍繞文化活動及其中存在的利益關系,基于依法協調各方利益并實現其最大化、維護文化正義之基本宗旨,(1)文化法應該以保障、實現文化權利為元點和終點(文化權利法),允許并規制文化領域的管制與促進行為;(2)以文化管制維持良性的文化秩序(文化管制法);(3)促進文化事業發展(文化促進法);(4)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各類文化活動主要通過文化機構/媒體來展開,于是產生了對這類機構實施專門規制的領域法即文化機構法(傳媒法),法律實踐與學術研究中,文化機構法又常常被區分為廣播電視法、電影法、圖書館法等;(5)比較突出的是,政府資助在文化促進中占據特別重要的地位,并成為很多國家促進文化事業的主要措施。政府資助需要特別的法律規制,這就產生了文化財政或基金法、稅法;(6)在現代社會,一個特殊的文化領域越來越重要——即文化遺產,它要求政府實施特殊的積極干預措施,尤其是保護文化遺產,由此產生了文化遺產法——即文物保護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7)作為國家協調文化市場利益、推動文化繁榮的重要手段,現代社會為文化創作與傳播者提供著作權保護,這就有了著作權法;(8)文化表達與傳播活動往往引發侵犯他人人格權益(如名譽權、隱私權等)的行為,有關法律規范是一般侵權法在文化領域的適用;(9)特殊類型的文化物品交易需要適用特殊的法律規則,于是就有了文化交易法(如藝術品交易法、文物交易法),它們主要是普通契約法在文化藝術領域的延伸,既要遵循契約法的一般規則,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過,著作權法等三類法律規范屬于普通民商法的組成部分,能否被納入文化法的框架下,值得進一步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宽甸| 隆尧县| 通化市| 庄河市| 永嘉县| 湘潭市| 溆浦县| 富顺县| 阿拉善盟| 留坝县| 荣昌县| 米泉市| 宁蒗| 台江县| 塔河县| 黔东| 广灵县| 瑞昌市| 会同县| 资讯 | 临西县| 通许县| 漳州市| 晋城| 房产| 庆元县| 古交市| 桃江县| 邳州市| 鄱阳县| 香河县| 兰坪| 绍兴市| 米脂县| 永春县| 马龙县| 舞钢市| 泸定县| 石家庄市| 宁津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