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情報研究工作的分級體系——情報分析的五個級別
體系(system,也稱系統、體制)是指一定范圍內的若干實物(存在)、作業(操作、活動)或意識(或想法)按照一定秩序、規則和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一個常設(可持續)情報研究部門(機構、單位)的全部有效作業(操作、活動)的總和,就是情報研究工作體系。
具體來說,情報研究工作(作業、活動),包括情報源的整理和取舍(屬于情報機構內工作人員的后臺[73]作業)、情報內容的分析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亦屬于情報機構內工作人員的后臺作業)、面向用戶的情報產品meme[74]化和送達(屬于情報機構內工作人員的前臺作業——深入了解用戶吸收和利用情報的習性)。對情報研究工作體系的這個理解,符合嚴怡民教授關于“情報學是研究情報運動四個基本環節(情報的產生、情報的組織、情報的傳遞、情報的吸收和利用)的特點和規律的科學”的定義。
情報研究工作類型譜中的任何一類研究工作,都可以而且應當進一步分解[75],以便把工作落實到每一天的日常作業中去。本書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五級分解模式——情報分析的五個級別。
3.2.1 情報分析第1級——態勢感知
第1級情報分析工作,就是情報人員在接到任務后,直接從各種可能的情報源中查資料,感知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捕撈出有參考價值的資料,實現情報發現。
“查資料”這項工作的成果是一篇篇原始文獻。這些文獻若是電子版的,就往往存儲在某個子目錄里;若是紙質的,就會一本本地存放在柜子里。細心一些的人,還會把這一篇篇文獻的出處(如URL及最后使用這個URL看到這篇文獻的時間)都相應地保存下來,以備將來寫研究報告時引用。
第1級情報分析工作的一個典型場景是:做動態跟蹤的情報人員,每天到互聯網里查選最新的動態原始文獻,并從中挑選最重要的文獻,保存下來。
例如,“到美國白宮網站找到美國總統辦公室里兩家單位(OMB和OSTP)聯合發布的《2017財年預算的科學與技術重點》[76]”,就是情報分析第1級“態勢感知”工作的一個例子。《2017財年預算的科學與技術重點》這篇文獻,就是一個情報發現。
3.2.2 情報分析第2級——信息報道
情報分析工作當然不能僅僅停留在第1級。情報人員為了提高日常工作的顯示度,提高自己的影響力,便于上級或用戶對情報人員的研究工作進行過程管理,往往需要把自己的最新情報發現盡快展示出來,與上級、用戶或同事分享。
“情報人員及時地把情報發現都展示出來與有關人員分享”,就屬于“情報分析第2級”的工作內容。情報分析第2級具體作業的一個例子:快速翻譯有價值動態信息并快速發送給有關人員,幫助有關人員克服語言障礙,盡快了解文獻的重要片段;主要的產品有重要文獻的速譯、編譯、摘譯等。
第2級情報分析工作的典型場景之一是:情報人員從第1級的情報發現中挑選比較重要的,放到《科技參考》網絡文獻數據庫中轉發展示出來(填寫網絡文獻數據庫工作單并發布;把外文原始文獻的題目翻譯成中文)。
例如,把新發現的美國《2017財年預算的科學與技術重點》報告,及時提交(轉發)到《科技參考》里,用戶看到了就非常歡迎。一些外文能力強、喜好深入鉆研問題的用戶,就特別愿意看到《科技參考》里最新轉發的原始文獻。
從管理角度看,情報研究室負責人應該設置相應的激勵機制并同時提供一個進行第2級分析工作的計算環境,使情報研究人員樂于、便于及時展示其工作進展和情報發現,整個情報研究部門的影響力也同時得到彰顯。
3.2.3 情報分析第3級——信息構建
信息構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就是把重要的情報發現,精心研制成用戶容易吸收(用戶喜聞樂見)的知識點meme(參見4.6.2)。
meme是第3級情報分析產品要傳遞給用戶的基本知識單元。仔細斟酌meme的表達、預判用戶在閱讀meme時吸收情報的體驗,對提高第3級情報分析的有效性、節約用戶理解情報的時間、有效降低用戶的信息疲勞,具有重要的作用。
“用戶的時間非常緊張”是情報人員隨時都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情報人員在為用戶提供第3級情報分析產品時,應用盡可能簡短的文字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把最新的情報發現以每日和每半月的頻度,一個meme、一個meme地輸送到用戶面前。就像飯需一口一口地吃一樣,情報要一個meme一個meme地轉移到用戶的頭腦里。
例如,在帶領研究人員研制兩款情報產品(《每日快報》和《半月報告》)的過程中,創造了“微型情報研究報告”的概念。一篇微型情報研究報告,全文幾十字到一千字不等。每篇微型情報研究報告,均須含有用戶可能感興趣的一個meme。“無一字無來歷”[77]。含糊不清、彼此重復的句段,都不能要。
《每日快報》每天2頁紙左右,含5~8篇微型情報研究報告,每篇不超過300字;《半月報告》一份24頁,含5~10篇研究報告。其中,微型情報研究報告有2~7篇,每篇不超過700字,最典型的微型情報研究報告,是《半月報告》每期封底“半月關注”圖文;其余的長篇,每篇也都不超過3000字。
3.2.4 情報分析第4級——決策支持
情報人員在做第4級情報分析時,需要明確指出“有多少條可能的道路”。第4級情報分析的目的是為用戶在思考某一類問題時,提供一個參考框架,提供充沛的無偏見的背景信息,提供盡可能多的選項。在這個分析過程中,情報人員需要把與特定問題的干系人(stakeholders,包括正方、反方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及其可能的立場都擺出來。
第4級情報分析的典型例子有:美國國會圖書館國會研究服務部(CRS)提供的所有含有副標題“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國會應當了解的背景與問題)的情報研究報告;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的“backgrounder”報告。
3.2.5 情報分析第5級——決策代理
如果說情報人員在做第1~4級情報分析時,不能有偏見、不能有御用情報的思維,那么,情報人員在做第5級情報分析時,則可通過“啟示”“建議”之類的章節,直接抒發自己的個人意見了。
第5級情報分析往往要替用戶判斷哪一條道路最正確,并對這個判斷負責。做第5級情報分析的情報人員,事實上就是在扮演決策者角色或原本就是決策團隊成員。為了使這個決策(判斷)盡可能正確,往往需要“設置反方”[78]或設置N方[79]。
一般情況下,真正懂得情報工作、有情報素養的情報用戶,往往并不逼迫情報人員進行決策代理的工作,而是一再尋求更充分的第1~4級情報分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