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十六章 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不朽觀

“不朽”猶如宗教中所講的“永生”或“終極關懷”。在中西兩大文化體系中,有兩種類型的人生不朽觀,一種是以“靈魂不滅”為“不朽”,這種人生不朽觀以西方文化為代表。基督教文化強調人的“不朽”就是要“與上帝同在”,到彼岸世界去尋求永生和超脫。中華文化也有靈魂不死的觀念,如殷商尊神事鬼的文化觀念,但這種思想在中華文化中不占主導地位。在中華文化的不朽觀中,人們并不把眼光過多地投注于彼岸世界,而是強調現實關懷,通過不斷地立德、立功、立言來實現人生不朽的價值。最早闡述這一思想的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叔孫豹。

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魯國大夫叔孫豹出使晉國,和晉國的大臣范宣子就何謂“人生不朽”進行了一場精彩的討論。范宣子以家世傳襲的世祿為不朽,他說:“昔匄(范宣子名“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世代受封享祿,顯貴無比,可以算是“不朽”了。叔孫豹則認為,“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接著,叔孫豹正面闡述了他自己對人生不朽的看法:“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立德”是就人生修養、性情陶冶等人格方面而言的,表現在內在的心情與德性上。“立功”是指表現在外在的事業上,有驚天動地、轟轟烈烈的功業。“立言”是指著書立說,有偉大的著作流傳后世。范宣子以家世傳襲的世祿為不朽,叔孫豹則認為人生的價值并不在于追求自然生命的無限,而是在現實世界中不斷通過立德、立功、立言這三種方式來實現個體生命的不朽,由個體生命的不斷超越來實現人生的價值。叔孫豹的這番精彩議論,正代表了中國人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和追求。

在人生三不朽中,立功者,如大禹治水,衛青、霍去病北逐匈奴,張騫、班超通西域,戚繼光驅逐倭寇,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些人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轟轟烈烈的功業,彪炳史冊。立言者,如受宮刑而作《史記》的司馬遷,他的那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著作,使他名傳千古,流芳百世。但是,立功、立言不僅需要外部條件和機遇,而且也只有少數杰出的人物才能做到,與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實踐無關。而立德則不同,它主要是通過德性修養,使人格得以完善,這是人人都可去做的。孟子稱“人皆可以為堯舜”,并不是指人人皆可成為像堯、舜那樣的政治領袖,而是指每一個人的人格通過不斷修養、完善,可以成圣成賢,做一個“止于至善”的“善人”“圣人”。所以,在中華文化中,立功、立言還是二三位的,居于首位的還是“立德”。因為個體的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但通過文化得以承傳的一個民族的精神生命、文化生命則是長存不朽的。立德,就是要把有限的自然生命、小我人生投入大群的集體人生中,融入于整個民族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之中,將個人與社會融為一體,這樣自然生命就可以超越其肉體的生命而得到不朽和永恒。

叔孫豹的“三不朽論”以“立德”為首位,這對后世的儒家思想產生了莫大的影響。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儒學有兩大主干,一是心性修養之學,一是治平實踐之學。心性之學即儒家所謂的“內圣之學”,是一種講究正心誠意的德性之學,其內容是以個人自我的道德自覺為基點,通過自我的道德心性修煉,以成就一種完美的圣賢人格。因此,儒家的心性之學強調人應以修身為本、修心為本,主張到人的內心去尋找道德的價值之源,特別注重自盡我心、自踐我性的內省自求的修養功夫。即是說,儒家的內圣心性之學實質上就是一種為己之學,它注重人的生命本身及其內在德性的自我完成,強調道德人格、道德主體性的建構和挺立。

儒家重內圣之學,強調人的德性修養,但儒家思想并不止于這一層面,它還主張以道德教化去引導政治治平,用圣賢的淑世精神去轉換現實政治。所以孟子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但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則在修心、正德。換一句話說,以儒學為主干的中華文化以個人的道德自覺為始點,一輪一輪地向外投射、推開,由內而外,由近及遠,通過為己到推己及人,從修身擴展到齊家、治國、平天下。

張騫出使西域,建立了轟轟烈烈的功業,彪炳史冊。是人生“三不朽”中立功者的典范。圖為敦煌壁畫中的《張騫出使》。

叔孫豹稱“太上立德”,儒學的開創者孔子繼承了這一思想,孔門四科,以德行為首。《易傳》講“天人合德”,孟子則大講王道、德治,宋明理學家主張尊德性而道問學,強調德性之知優于聞見之知,儒家學說的確充滿著泛道德主義的色彩。當然,儒家思想并不是空言德性,德性是建構在人的道德實踐中的。因為在儒家文化看來,道德并不是由純理智的推衍而創興的,它是一種踐行,是一種躬行實踐,是通過人的道德踐行工夫來實現的。所以立德又必然歸結到“行”上,“德”與“行”緊密相聯,于是又形成了“德行合一”的文化觀念。“比干殺身以成其忠,柳下惠殺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齊殺身以成其廉。”此三人以自己的操行為后世樹立了榜樣,成為萬世師表。他們承先啟后,對中國的歷史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意義和影響。在儒家德行觀的主導下,中國人評史論事、褒貶人物,不以成敗論英雄,而是以是否體現道德精神為其最后依歸,所以對歷史上無表現但德行出眾的人物也給予了充分的注意和崇高的評價。孔子把吳太伯三讓天下的行為稱為“至德”,孔門七十二弟子中,孔子最看重德行出眾的顏回。孟子表彰伯夷、柳下惠的德行,把二人與堯、舜、禹、湯并稱為“圣人”。“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司馬遷《史記》把《吳太伯世家》列為三十世家之首,把《伯夷列傳》列為七十列傳之首,也是基于對他們德行的認同和肯定。此類人物,如春秋時期的介之推、東漢時期的嚴光、三國時期管寧等,他們雖然無顯赫的事功,也無偉大的著作傳諸后世,在歷史上似乎沒有地位,無所表現,但是他們崇高的人生理想,著力于內在心情和德性的自我修煉,追求精神生命的不朽,達到了自我和諧與統一,從而維系了中華文化精神于不墜。他們的價值,不表現在當身,而是表現在其身后。他們通過他們的德行實現了人生不朽的價值,這些人才是中華文化的中堅,才是中華文化力量最集中的體現。

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產生了許多流芳后世的杰出人物,他們的自然生命雖已逝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精神生命的終結。人死了,只是他們的軀體在一個恰當的時候離開了世間,但是他們的志氣德行、事業文章依然留在世間,依然留在后世人的心中,在他人心中引起共鳴。所以,“其身雖死,其骨雖朽”,他們的精神生命長存世間。這就是不朽,這就是中國人的不朽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馆陶县| 肥东县| 开鲁县| 宜黄县| 苏尼特右旗| 驻马店市| 宣恩县| 特克斯县| 辉县市| 苏尼特左旗| 通化市| 鄯善县| 吉安县| 新绛县| 鄂托克旗| 浮梁县| 华池县| 华池县| 黄大仙区| 珠海市| 安吉县| 佛坪县| 南乐县| 斗六市| 汽车| 阳山县| 泊头市| 保定市| 西和县| 永定县| 洪泽县| 铜陵市| 郎溪县| 黎城县| 台湾省| 尉氏县| 西乌珠穆沁旗| 高陵县| 伊吾县| 长汀县| 廊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