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章 多元并舉,輝煌起步

第一節(jié) 前文明時期的古老人種

生活在亞洲大陸上的中國人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在遠古舊石器早期,這片大陸上就有直立人在活動。

云南元謀發(fā)現(xiàn)的直立人門齒化石、頭蓋骨化石和下頜骨化石,是我國最古老的直立人遺存。元謀直立人是南方古猿纖細型向直立人過渡階段的一種形態(tài),他們能夠使用較為粗糙的石器,其體態(tài)尚帶有猿類特征,而直立行走及腦容量的增長,使他們逐漸跨入人類種屬的門坎。他們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前。

陜西藍田的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15萬—60萬年以前,就所發(fā)現(xiàn)的頭骨來看,藍田人頭骨骨壁較厚,額部后斜,前額低平,平均腦容量為778毫升,與現(xiàn)代人差距較大。但他們能夠使用石制手斧及刮削器。

北京人的出現(xiàn)代表了中國古人類劃時代的進步。他們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距今大約五十萬年。北京直立人頭頂比較低矮,前額較扁塌,顱骨頂部與底部之間呈圓弧形過渡,沒有枕骨圓枕,卻在中部有一塊突出的枕外隆突,門齒粗壯,呈鏟形狀。其平均腦量為1075毫升,男性身高約為1.62米,女性身高1.52米左右。他們除了能夠使用豐富的石器外,還能使用天然火。

在智人階段,即舊石器中期的古代先民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早期智人比直立人頭蓋骨更薄,腦容量更大,動脈枝更復雜,顴骨更加突出,眉嵴較平直而非前突弧狀,與歐洲、非洲以及西亞的早期智人明顯不同,已經表現(xiàn)出蒙古人種的某些特征。大荔人、丁村人、馬壩人和長陽人等都是這一階段人類的代表。

大約距今五萬年前,人類進入了晚期智人階段。這一時期我國境內的古人類已經基本屬于蒙古人種。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直系祖先。山頂洞人、柳江人、資陽人、河套人、安圖人和麗江人等,已經具備了蒙古人種的大部分基本特征。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腦容量、腦內動脈枝以及智力水平已經與現(xiàn)代人接近,面部形貌和現(xiàn)代人相差無幾,如顱骨變高變薄,頭骨寬度上移,額部豐滿,眉弓變矮,吻部后縮,牙齒變小等。他們的工具變得較為細致,石器豐富,骨角器有較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骨針和工藝品及裝飾品。

大約從公元前一萬年開始,我國先民進入了新石器時期。從工具上看,主要有磨制石器、陶器,精美的彩陶也出現(xiàn)了;從產業(yè)上看,原始農業(yè)、畜牧業(yè)產生了;從社會制度上看,先民已經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并開始邁向父系氏族社會。宗教信仰也十分豐富,藝術創(chuàng)造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中國新石器時期的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新石器時期的先民是中華民族的直接祖先。新石器時期的文化有豐富的遺存,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分別代表了北方粟作農業(yè)與半地穴居所村落文化、南方稻作農業(yè)與干欄式居所村落文化。北方的紅山文化、馬家窯文化也異彩紛呈。

大約從公元前三千五百年開始,先民進入了銅石并用時期。這時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加強,文化有更加長足的進步。后代的許多文化觀念、宗教信仰均能在這一時期人們留下的遺跡中找到蹤影。其代表性的文化有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在那里,文明的曙光開始照耀大地。那時期不同區(qū)域的先民,直接繁衍了后代中華各族人民。

前文明時期的古老人類是中華各族人民的祖先,這說明中華文明:第一,歷史悠久,時代古遠。第二,多元生成,遍地開花。尤其是在新石器時期,東西南北均取得了獨特的文化成就,為多元的中華文明奠定了基礎。第三,這些多元的群體表現(xiàn)出相對的一致性。從人種學上看都是蒙古人種,說明我們的先民在生物學意義上大體同一,有共同的血緣基礎。而文化上也表現(xiàn)出大陸文明的統(tǒng)一特征。這為一體化建設在多方面做好了準備。先民們在文化和生理方面的統(tǒng)一性說明,各群體間的交流是歷史的實在,也是民族走向融合與發(fā)展的動力。

古老的人種演進為中華民族的孕育提供了基本的生理前提和文化前提。

第二節(jié) 傳說時代的族群

新石器時期后期,尤其在銅石并用時期,歷史發(fā)展狀況通過傳說保留了下來,結合考古資料,我們能大致勾畫出那個時期古老族群的基本情況。傳說中的帝王大體上是不同族群的領袖與祖先。

從伏羲、女媧到炎帝、黃帝,再到堯、舜,這段歷史撲朔迷離,而此時的族群關系也十分復雜。古今學者對此有多種理解,大致有以下幾種看法:

(一)司馬遷據(jù)《大戴禮》等文獻,認為黃帝、顓頊、帝嚳、堯和舜是一脈相承的,即五帝屬同一統(tǒng)緒,為同族。此說影響很大,以后的史學著作大多沿襲其說。當代一些史家認為黃帝及其后續(xù)諸帝統(tǒng)治下的萬國與諸侯是一種聯(lián)盟關系。五帝下的群體掌控核心權力,在聯(lián)盟中起到主要作用。這個聯(lián)盟長期主導整個大陸主要區(qū)域的社會生活。

(二)今人蒙文通的江漢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三民族說”。他認為,上古時期,民族眾多,她們各有所自。江漢之族,共工氏主之,來自女媧、炎帝系,蚩尤、鯀也屬此類;河洛之族,黃帝之后主之,顓頊最著;海岱之族,伏羲之后,太昊、少昊統(tǒng)治其間。這種將地域與民族聯(lián)系起來的分析方法,是分析多民族歷史的一種新視角。

(三)今人徐旭生的“三集團說”。他在名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認為古代三集團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華夏集團即炎黃集團,是炎帝和黃帝的后代,它發(fā)祥于陜西黃土高原,沿黃河散布于中國的北方和中部一些地區(qū)。東夷集團為太昊、少昊和蚩尤集團,活躍于山東、河南以及江蘇的運河以東地區(qū)。苗蠻集團祝融氏出于顓頊,謂之三苗,但顓頊不屬苗蠻,歡兜也是其中領袖,其中心在湖南湖北。

我們認為這段歷史中的族群關系可以氏族外婚理論來解釋。

在氏族生活中,一個氏族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它必須與另外一個氏族組成婚姻聯(lián)盟才能使氏族社會得以維持和發(fā)展。這就是人類學中的兩合婚理論,它強調在氏族發(fā)展過程中,兩合婚姻聯(lián)盟是必要的,單一的氏族是不能存在下去的。而圖騰外婚制度也有力地說明,沒有單獨生存的氏族存在,他們必須是成雙成對的。據(jù)此,帝王的單線傳承模式,不同區(qū)域的某一氏族獨自經營或者同一集團的不同派系共同經營的解讀模式,便難以成立。三皇五帝的單線傳承就不如兩兩聯(lián)盟更能反映傳說時代的實在。

從伏羲、女媧到炎帝、黃帝,再到堯、舜,這段歷史撲溯迷離,族群關系也十分復雜。圖為山東鐘祥出土的有關黃帝的畫像石。

就現(xiàn)有傳說和考古材料分析,我國傳說時代確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兩合婚的氏族聯(lián)盟。他們或者呈代際關系上下傳遞,或分立各處各治一方,但兩個氏族總是以兩合的形式如影隨形地相伴在一起。在考古資料中,在仰韶文化中就已存在的蛙與鳥的結合圖案,一直延續(xù)到馬家窯文化中,證明以蛙為圖騰的氏族與以鳥為圖騰的氏族具有聯(lián)盟關系。在陜西寶雞出土的鳥魚相銜圖、陜西武功出土的鳥魚相銜圖、四川三星堆的鳥魚相對圖案,都是圖騰外婚的證明。

在傳說中,氏族的兩合聯(lián)盟呈代際和區(qū)域關系排布,存在著高度統(tǒng)一性。伏羲、女媧是最古老的一對聯(lián)盟,最初活躍于陜、甘一帶,于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中均有表現(xiàn)。他們是傳說中的第一代聯(lián)盟。他們的后代遍布神州大地,很多還襲用他們的名號。中原、西南和東南一帶都能見到這一聯(lián)盟文化的強烈影響。其在陜西一部演為少典氏和有蟜氏,誕生出新的一代,即炎帝和黃帝聯(lián)盟,他們各傳八代,成為影響中國歷史的重要一支,他們所建立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為后代廣泛繼承。我們看到他們的后裔不斷東移,顓頊和帝嚳的聯(lián)盟進入河南一帶,把仁愛與和平的精神傳承下來。顓頊對古代宗教進行了整理,并由此而建立了新的秩序,影響十分深遠。他們的直系后裔是堯、舜聯(lián)盟。堯、舜的婚盟關系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共同主持聯(lián)盟事務也是顯著的事實。他們的事業(yè)進一步東移,在今山東、江蘇、浙江一帶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其政治倫理體現(xiàn)出的崇高境界更成為神圣的楷模,深為孔子及其后儒所仰慕。

傳說時代的四代主要聯(lián)盟:伏羲-女媧聯(lián)盟、炎帝-黃帝聯(lián)盟、顓頊-帝嚳聯(lián)盟、堯-舜聯(lián)盟,構成了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tǒng)和種族譜系,是早期中華民族的文化奠基者。如果說中華民族有一個中心為后世廣泛繼承,那肯定是由這四代聯(lián)盟所奠定。后代各族人民認同他們?yōu)樽嫦龋饕钦J同其德治文化。民族的統(tǒng)一性源于文化認同,已成為歷史的實在。中華民族不是種族集團,而是文化集體,這是我們認識中華民族的一個基本立足點。

其他的聯(lián)盟大都與以上聯(lián)盟有密切關聯(lián)。鯀與禹是一對聯(lián)盟,鯀為堯所分化的一支,其圖騰為三足鱉,禹為長蛇氏族,聯(lián)盟所體現(xiàn)的標志是龜蛇一體的玄武,這已逐漸成為學界的共識。他們之間有父子關系,與鯀禹聯(lián)盟并不矛盾。禹父為鯀,反之鯀族子女之父也來自禹族。鯀禹既是首領名,也是氏族名。由于禹族的勵精圖治,他們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時代,成為三代文化的直接奠基者,而禹王因其自身的輝煌業(yè)績,也成為新一代精神領袖,并作為社神廣受崇拜。許多族群因此將他認同為自己的祖先,進一步擴展了文化統(tǒng)一的空間。

南方的重與黎的聯(lián)盟,是堯舜聯(lián)盟南浙兩湖流域的結果。而在西南,黃帝族后人與嫘祖(蠶氏族)的聯(lián)盟以及與彤魚(彤魚氏族)的聯(lián)盟還在繼續(xù)。東部的太昊少昊也在繼續(xù)其事業(yè)。他們與四大聯(lián)盟之間存在著較多的關聯(lián),在邊緣地帶與其他氏族融和。

傳說時代的族群與文化為夏商周三代的民族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第三節(jié) 夏商周族群關系

建立王朝標志著中國跨入了文明時代的大門。夏商周是三個王朝,也是三個族群。他們之間既是并存的,又是前后相繼的。他們之間有文化差異,但從本質上講是統(tǒng)一的。依《史記》記載,他們都是黃帝族的傳人,三者應是一家。所謂三代,實際上是勢力消長的另一種表述。而所謂王朝與后代的專制國家是不一樣的,它大體上是一種以盟誓為基本手段建立起來的聯(lián)盟。夏主天下時,商族與周族屬之;而商主天下時,周族與夏族屬之;周主天下,夏族之杞與商族之宋等依然活躍,只是處于權力邊緣而已。

在這種并存狀態(tài)下,在夏商時期,他們之間有較為明顯的地理分野。大體上,夏商居東,而周處西。由于每個族群都有復雜的成長歷史,他們之間雖有地理之異,實際上交流密切。夏商的活動區(qū)域主要在河南境內,相互關系密切,相對而言,周最初則顯得孤立一些,文化相對落后一些。直至統(tǒng)一天下后,接收夏商文化遺產,才取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

夏為龍族,為禹長蛇之族發(fā)展而來,故夏王多乘龍者。夏之治所在河南登封。“夏”意為大,則夏有大國之義,也有中土之義,而所謂華夏即是中國。這個概念意義極為深遠,后來的中心與四方格局即是此時開始奠定的。龍成為夏族的基本文化標記。

商為鳥族,神話有所謂玄鳥生商,說商祖契乃其母簡狄吞玄鳥卵而生。一般認為,這是后世鳳的基本來源。夏商文化構成了中國龍鳳文化的基本格局。

商族文化頗多浪漫色彩,商人好祀鬼神,并創(chuàng)造了發(fā)達的青銅文化。我們現(xiàn)在所知的文字主要是商代文字,可見其文化水準已經很高。但商文化繼承了夏的遺產,并自稱是大禹之后。商不毀夏社,實際上還在祭祀夏禹,明顯地表明文化的一致性。商朝國家的邊裔有著非常多的族群生息,他們與商族存在復雜的關聯(lián)。

周為巨人族的后代。周滅商,但其文化兼有夏商之長,并制禮作樂,開創(chuàng)又一新局面。文王本生于東夷,后移于西部。但周主宰國家后,便不再是夷狄,而是中夏。中夏、華夏本是地域之名,只是該地域較為特殊,是文化中心區(qū)域和政治中心區(qū)域。于是,在周代文化觀念中,形成了關于族類的中國(華夏)與蠻夷戎狄的族群觀念。華夏為周族及其盟友,居天下之中。部分派往他方,以變四夷。西戎大抵為氐羌之族,是炎黃后裔。北狄據(jù)稱為黃帝之后,始均為其祖。南蠻為重黎氏后,堯舜苗裔。東夷則二昊之后。這種族群格局從種族上講沒有差異,都是一脈所傳。周強調中夏的主導,又承認文化的差異,力圖建立一種和諧的族群格局。

東周時期的百家爭鳴,誕生了儒道等幾大文化派系,確立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的文化價值取向。而分封制度下的地域特色也成為后世區(qū)域文化的基本標志,如齊魯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秦文化等,在華夏文化內部也構成多元局面。

三代族群的交融已經為一個強大的共同體的產生作好了文化準備。

上古時期,中華民族孕育出健康的胚胎。一體多元的雛形基本鑄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卢龙县| 洛隆县| 承德县| 罗田县| 富民县| 滨州市| 札达县| 长寿区| 时尚| 琼结县| 白河县| 南安市| 涪陵区| 务川| 景宁| 汉阴县| 南木林县| 海南省| 湘潭县| 开封市| 曲阜市| 玛沁县| 冀州市| 凤山市| 惠来县| 通榆县| 东乡| 治县。| 阳谷县| 伽师县| 呼玛县| 广德县| 玉山县| 塔城市| 潍坊市| 古蔺县| 双城市| 茶陵县| 玉溪市| 吉隆县|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