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多元一體
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創造的文化財富的總稱,中華文化的主體是創造多元文化的各族人民。理解中華文化,就要了解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
中華民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歷史不斷演進的結果。上古時期,其一部分被稱作華夏中國,另一部分被稱作蠻夷戎狄。秦與漢的統一使之獲得了后世廣泛認同的主要的統一稱謂:至今世界稱中國為China,即源于秦;而漢在后來的歷史時期里,成為民族主體部分的稱謂。南北朝時期中華各族大遷徙、大融合。至隋唐統一,中央與邊裔的基本格局大體穩定,而“唐人”至今仍為外人用來稱呼中國人。遼宋夏金諸政權并存,其中心呈微弱優勢不斷轉移,中華各族又一次大遷徙、大融合。此后之元、明、清諸王朝分別由蒙古族、漢族、滿族所建,而以大元、大明、大清稱之,王朝名那時便作為民族整體的代表性稱謂。
但是,以往這些稱謂,總存在著一種中心和邊緣的意味。盡管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民族團結的佳話,但各族事實上的不平等又大量存在。到了近代,整個中華民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我們這個民族瀕于崩潰的邊緣。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時,舉起了中華民族的大旗,于是,“中華民族”成為全體中國人的統一稱謂。
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稱謂,是中華各民族群體的總稱。在歷史上,這個多民族的群體有著共同的生活地域,且相對與外界隔離,如東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山、北面是大漠、南面是叢林,中華民族就在這樣一個自成一體的地域里生息繁衍。在數千年歷史演進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呈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制度上、文化心態上,有著較高的一致性。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的相互依存是中華民族經濟生活的重要特征,各民族生產因地域或歷史的因素形成分工和差異,這種分工和差異成為他們互相交流的前提。而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中華民族一體化的重要依據。所以,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一種歷史的實在,而不是現實杜撰。如今在中國境內生息的56個民族,除朝鮮族、俄羅斯族等少數幾個是從境外遷入的之外,其他各族都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誕生和發展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造了各自的文化,并會合而成中華民族文化的華美樂章。
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歷史與現實的寫照。各民族有碰撞,但融和發展卻終究是主流。多民族共同創造文化,多民族共享文化成果,是中華民族這一偉大民族長盛不衰的秘訣。一個封閉的民族必定滅亡。中華民族是開放的,不僅表現為對外來文化的開放,更重要的是內部各族文化的共享。經過了夏商周三代不斷發展,至秦漢之際,形成了一種以漢字典籍為核心的文化傳統,成為后世各族群認同與歸向這個偉大民族的標尺。此后各族所建立的政權,大體上都以這些資源為立國之本。對文化傳統的這種認同,不是簡單的漢化,而是對傳統資源的占有、繼承、豐富與發展,故無論哪一個族群,都是中華民族這份文化遺產的主人。
中華民族面臨著偉大復興的契機,在這一時刻,我們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其歷史發展的雄渾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