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人文薈萃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里的先民開啟了璀璨奪目的人類早期文明,這里自古以來就廣受王道教化的浸潤,這里構筑了世人矚目的文化高地,孕育了卓絕的人才群體。

一、文明淵藪

土地、河流、氣候,這些自然的重要元素和生命的依托,從一開始便和人類生活、文明產生與文化歷史形成了一種不解之緣。地處中國中南部的湖南,處在北回歸線上,氣候四季分明,溫濕而多雨;湘、資、沅、澧四水和近5000條支流構成龐大的水系覆蓋湖南全境。這一自然環境很適合作物栽培和人類生存。在湖南永州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的超乎1.2萬年前的栽培稻谷,是一種兼有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綜合特征的從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演化過程中較早階段的原始栽培稻,它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栽培稻標本。這表明,湖南先民在自然界不能滿足人們食用需要的野生稻面前,通過栽培改造野生稻,率先為人類燃起了開拓稻作文化的希望。湖南洞庭湖區土質松軟的澧陽沖積平原,具有發展規模稻作文化的自然條件,從舊石器晚期開始,先民們陸續進入了這個平原。在澧縣八十垱遺址,發現了距今8000年以上的上萬粒稻谷和稻米,它是全世界發現史前稻作谷物最多的地方。農業是文明起源與形成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文明的基石,它使我們有了家庭,有了民族。道縣玉蟾巖、澧縣八十垱等遺址中稻谷的發現和成功解讀,雄辯地證明湖南湘江上游和澧水流域農業文明發源在中華遠古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玉蟾巖遺址還發現了古代陶器制品。中國、美國和以色列學者對玉蟾巖遺址進行的合作研究成果顯示,這些陶器的年代為距今18000-17000年。這是迄今發現的人類最早的陶器制品。它表明湖南先民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發明了陶器,它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發現的陶片都要早數千年。陶器曾被認為是人類社會新、舊石器時代分界的標志之一,也是人類文化史和技術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創造。湖南先民最早發明了陶器,譜寫了人類早期燦爛的科技篇章。

湖南優越的地理環境無疑是原始人群最理想的生存場所,先民們首先在江、河、溪地段的一些緩坡、土臺創造了“棚架”“茅棚”“窩棚”等簡單的生活住所,再逐步向較先進的石棚“臺式建筑”過渡。考古材料證明,距今8000多年前,原始人群即已棲息于湖南廣闊的山川之間,并轉入定居的農耕生活,然后逐步形成集中居住的“臺式建筑”。這種“高臺式土木建筑”,當是“高臺式宮殿建筑”的源頭,也應當是早期城市的源頭。1991年以后連續多次考古挖掘發現的湖南澧縣車溪鄉城頭山古城址,對城墻的碳14測年數據表明,第一期城墻建于大溪文化早期,距今6000余年,是目前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古城址。這一發現,將中國古城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千年,它表明湖南是早期城市文明的發源地。

在湖南這塊土地上,先民們創造了人類早期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精神文明。在湖南省洪江市發掘的高廟遺址,發現了一處已揭露面積達700余平方米的大型祭祀場所,距今在7400年以上,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全國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祭祀文化遺址。在高廟遺址發掘的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太陽和八角星等神像圖案的陶器,當是先民們用于宗教禮儀活動的“藝術神器”。這些陶器紋樣中出現的太陽、八角星圖案和“×”刻畫符號,既初具圖畫文字符號功能,又體現了先民們的原始宗教意識和宇宙觀念。它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后先民們對知時鳥和太陽的崇拜,對于陽光、雨露和五谷豐登的祈求。這些陶器上的鳳鳥圖案表現的應該就是當時古人心目中的鳳凰,它所蘊含的正是一種崇鳳的民族情結。八角星圖案和“×”刻畫符號,應當是寄寓著先民的方位或天地等觀念,可視為中國八卦原始模型和五行觀念的源頭。“八卦”的八方空間觀念和“五行學說”的五方空間觀念等,是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核。從目前所發掘的考古資料看,這些符號與觀念都在湖南率先出現,可以設想,湖南是形成中華民族共同觀念的一個重要的發源地。

在湖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發現了18000-17000年前的陶器,發現了12000年前的栽培稻,發現了7400年前的八卦原始模型、標志著中國五行觀念濫觴的一個重要符號“×”亦即后來甲骨文中的“五”字,以及作為中國文化底色的鳳鳥圖案。這一大規模、成系列的考古發現表明,在湖南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產生的人類早期文明,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最早的,而且有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最早的。稻作是人類農業文明的起源,陶器是人類工業文明的起源。上古時期的湖南不僅不是蠻荒之地,而且是文化開發最早、最發達的地區,堪稱文明淵藪。上古湖湘文化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湖湘文化的源頭也可以認為是中國文化的源頭。

二、帝德廣被

由于湖南水路交通極為便捷發達,很早就受到遠古帝王的德澤教化影響。

我國史籍記載的中華文明史,一般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三皇五帝”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始祖。而湖湘文化與“三皇”中的神農氏炎帝和“五帝”中的舜帝均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華文明史上,神農氏炎帝被認為是農耕文化的奠基人。《周易·系辭》記載神農氏“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農氏炎帝在湖南地區創立了比較發達的農業文明。在湖南,他遍嘗百草,為民治病,后來因為誤嘗斷腸草而崩,葬于長沙茶鄉之尾即今天的炎陵縣。神農氏族因締造農耕文明而被擁戴為中心氏族,其子孫也就受延攬而衍于四方。湖湘文化在神農中心氏族的心臟地區發展起來,浸透了神農氏族文化的精神。

“五帝”之一的舜帝是中華道德文化的奠基人。歷史典籍中大量記載的他的道德精神,諸如孝敬父母、謙恭禮讓、以德治國、舉賢任能等,成為中華傳統道德的典范。《史記》記載舜帝“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海經》記載“湘水出,舜葬東南陬”。屈原在流放楚國留下的《湘夫人》等千古絕唱,都與湖湘地域的“二妃尋夫”等民間傳說密切相關。從《史記》等史料記載可以看出,舜帝傳說源自湖湘,舜帝道德精神的傳播出自湖湘。

炎帝、舜帝作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開拓華夏人文文化,對中華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豐功偉績對華夏子孫世世代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湖南作為炎帝、舜帝重要的活動地區和安眠之地,承載著更多的浸潤、傳播、傳承中華始祖功績與教化的光榮與幸運。

《周易·系辭》高度概括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炎黃文化的基本精神,毫無疑義地成為湖湘文化的淵源與底色,炎黃文化傳統中持續作用著的勇于征服洪荒的艱苦創業精神、勤于科技發明的開拓創新精神、樂于為民造福的犧牲奉獻精神、包容互補的民族大團結精神一脈傳承至今,成為湖湘文化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基礎,有宋以來湖湘文化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近百年來湖湘人物在歷史舞臺上的出色表演,無不有力地證明湖湘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結構中的—個獨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三、文化高地

三湘四水的靈動多彩,孕育著激越沖突型的文化思想,激發起湖湘人敢為天下先的創造沖動。湖南先民率先制作陶器,率先栽培水稻,率先建造古城,率先創造了八卦原始模型、五行觀念和作為中國文化底色的龍鳳圖案,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湖南文化。

湖南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楚地。當時的楚文化高度發達,光彩熠熠,在很多方面卓然領先。同時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潤,兩者交融生發,構筑了世人矚目的文化高地。

宋代以后,形成了學術體系的湖湘文化更加受到世人的廣泛矚目與確認。我國的學術思想發展,繼先秦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之后,至北宋興起了理學文化思潮,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哲學學術思想。北宋理學先有周濂溪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三派。后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開創閩學,形成濂、洛、關、閩四個學派。理學創立者有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而創始人和奠基者是周敦頤。程顥、程頤是周敦頤的學生,朱熹又是二程洛學的繼承者。《宋元學案》高度評價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周敦頤謚號)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圣學大昌。”清代學者楊凱運有聯曰:“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余波。”湖湘作為理學源頭,實至名歸。

兩宋之時,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為以儒學文化為正統的省區,被學者稱為“瀟湘洙泗”“荊蠻鄒魯”,岳麓書院講堂所懸的“道南正脈”匾額,顯示著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學正統。從周敦頤、張南軒,到王船山、曾國藩,他們的學術思想、學術追求,都是以正統的孔孟之道為目標;以宋代胡安國為開創者,歷胡宏、張栻、王船山、曾國藩、譚嗣同、楊昌濟,以至毛澤東,湖湘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就是將理學的道德精神與經世致用的實事實功相結合。這種學術文化影響深遠,自北宋至近代,湖湘一直處于我國的文化高地。

湖湘經世致用的哲學思想是湖湘文化的底色,它深刻地影響著湖湘文化的方方面面。宋、元以來,在湖湘文化興盛的大環境下,湖湘史學得以迅速發展,產生了胡宏的《皇天大紀》、胡寅的《讀史管見》、路振的《九國志》、李東陽的《大明會典》等一大批史學著作。特別是到了明、清之際,湖湘史學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出現了像王夫之這樣的史學大家。王夫之所著的《讀通鑒論》《宋論》等史學著作,運用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樸素辯證法觀察和解釋社會歷史現象,顯示出超越前人的理性主義光輝。晚清以來至現代,湖南產生了魏源、陶澍、王闿運、翦伯贊、周谷城等一大批史學大家。湖湘教育大興于宋代,歷時千年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重視學思并重與知行統一,重視獨立思考與理性批判。岳麓書院就是這一傳統的見證與代表。自宋以來,湖南的書院教育十分興盛,北宋時期,湖南開辦書院9所,在全國各省份名列第二;南宋時期,湖南開辦書院43所,在全國名列第四;元代湖南有書院31所,在全國仍名列第四;明代有書院100所,名列第八;清代達到360所,仍在全國排名第七位[61]。自宋以后,湖南縣學也迅速普及,至宋代,荊湖南路縣學的普及率為92%,而當時全國僅為44%[62]。湖南至今保持著興學重教的光榮傳統,據統計,2016年湖南辦有各級各類學校2.7萬所,在校學生1250萬人,教育事業總規模位居全國第七位。

湖湘文化孕育了燦爛的湖湘文學。《楚辭》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之一,也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而湖湘大地正是《楚辭》產生的重要區域。屈原作為楚辭藝術的奠基人與杰出代表,他的許多代表作如《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大多是在他流放湖南地區創作的。這些代表楚文化奇譎詭異藝術精神的詩篇,都是在當時湖南民間巫儺文化的基礎上誕生的,充分吸收了沅湘之地的神話巫風,是湖湘文化為中國文學鼻祖屈原的詩歌創作提供了源頭活水和文化土壤。湖湘文學藝術秉承著屈原憂國憂民的文學傳統和湖湘文化“經世致用”的哲學傳統,具有“文道合一”的鮮明特色。以曾國藩為首的“湘鄉文派”就是這一特色的代表,毛澤東的詩文創作也表現出湖湘文化的鮮明特色。

四、人才群體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文化。卓越文化陶鑄孕育了卓越人才。

在我國5000年文明史的長廊中,湖南產生了一批名震天下的人才,如發明造紙術的蔡倫,書法家懷素、歐陽詢,學問家周敦頤、李東陽、王夫之等。但就史籍記載的古代人物來說,湖南人才數量偏少。然而,近300年來,湖南人忽如睡獅夢醒,在中國的政治、軍事、文藝、學術各個領域異軍突起,名冠中華,譽滿全球,“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成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右者”的省份,造就了令人眩目的“湖南人現象”,受湖湘文化熏陶的湖南近代人才群體,一批批走上中國政治歷史舞臺。

近代湖湘第一批人才群體以陶澍為先祖,賀長齡、賀熙齡、唐鑒、湯鵬、魏源、鄧顯鶴、歐陽中鵠、羅堯典等團聚呼應,形成全國矚目的湘籍經世派,活躍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發出了湖南人“天下興亡,舍我其誰”的先聲。

第二批人才群體以曾國藩為統帥,以胡林翼、左宗棠為首領,彭玉麟、羅澤南、郭嵩燾、劉蓉、江忠源、劉長佑、劉坤一等一大批書生出身的人才在中國政治軍事舞臺上縱橫馳騁,銳不可當。湘軍及湘籍士子之盛,“200余年中所未見”。據羅爾綱的《湘軍新志》統計,湘軍將領官至督撫者達27人之多,其中總督14人,巡撫13人。《清代七百名人傳》立傳名人714人,其中湖南人51人,居全國第四位。尤其到了清朝后期,湖南人才在全國占有突出的地位。“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湘軍聲名赫奕,豪氣干云。

湘軍的成功,極大地激勵了第三批湖南人才群體,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蔡鍔、黃興、宋教仁、陳天華、姚洪業、蔣翊武等,他們大多未曾博得顯赫的功名,但在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國歷史更迭、風云變化的大潮中,痛快淋漓地展現了湖南人的犧牲血性與無畏氣概。維新運動中,湖南得風氣之先,成為“全國最富朝氣之一省”。而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1905年夏在日本參加籌備會的共79人,人數居首位的是湖南,計20人。后來在東京正式加入同盟會的湖南籍志士為157人,再居各省之首。瀏陽人譚嗣同以“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悲壯,成為第一個變法流血者;新化人陳天華,曾以《猛回頭》《警世鐘》聞名,在日本投海自殺,以生命警醒國民;益陽人姚洪業,在上海黃浦江投江殉志,以示湖湘子弟“盡擲頭顱不足瘁”的精神;澧縣人蔣翊武領導武昌起義,拉開中國近代史的帷幕,28歲時在桂林從容就義,孫中山先生給予其“開國元勛”的贊譽。楊度曾以《湖南少年歌》表達湖南人的決絕與倔強:“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辛亥革命中,湖南人影響之大、犧牲之慘烈無出其右。長沙市岳麓山便安葬著32位辛亥革命志士,是全國僅有的一座辛亥革命山。

第四批便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鋒群體,有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軍隊、新中國的締造者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五大書記中,湖南人有3位,占60%;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授軍銜,“十大元帥”中有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人,占30%;“十名大將”中有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6人,占60%;57名上將中有19位湖南人,占33.3%;176名中將中有45位湖南人,占25.5%;1359名少將中有129位湖南人,占10%。

從1840年到1949年,活躍在中國近現代歷史舞臺的各種知名人物1238人中,湖南人116人;在著名的761位歷史名人中,湖南人有83人;在495名中國共產黨史人物中,湖南人有89人,其中黨的杰出領導人和創建時期的主要領導人有13人,占48%。著名歷史學家譚其驤稱:“清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功業之盛,舉世無出其右。”美國華文報紙《北美日報》1986年7月1日的社論認為:“湘籍歷史名人、學者、政治家人數之多,近百年來一直居各省之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左贡县| 钟祥市| 定南县| 迭部县| 南昌市| 西和县| 余姚市| 绥宁县| 达孜县| 察隅县| 黄大仙区| 红安县| 石渠县| 红原县| 军事| 乌拉特前旗| 裕民县| 怀柔区| 霍林郭勒市| 泊头市| 闽侯县| 黔江区| 叙永县| 大渡口区| 无棣县| 汶上县| 张家川| 安康市| 星子县| 通辽市| 余江县| 文化| 富平县| 抚顺市| 宝坻区| 东安县| 华亭县| 元阳县| 阳高县| 千阳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