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天下奧區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里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發達的交通網絡、悠久的人文歷史。這是天下聞名的靈境奧域。

一、地域特點

湖南省在祖國的版圖上居南部中央,位于長江中游南面。因大部分區域在洞庭湖以南,所以稱湖南。又因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自西南向東北流貫全境,簡稱“湘”。漢唐以來湘江流域遍植水芙蓉(荷花)和木芙蓉(木蓮),唐代詩人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詩中有“秋風萬里芙蓉國”的名句,后人便以“芙蓉國”借指湖南。一代偉人毛澤東在《七律·答友人》中用“芙蓉國里盡朝暉”贊美家鄉,“芙蓉國”的美稱便聞名天下。

湖南地處西部內陸省連接東部沿海省的橋梁地帶,毗鄰六省、自治區、直轄市:北以濱湖平原與湖北接壤,西北以武陵山脈毗鄰重慶與鄂西,西南以雪峰山脈連接貴州,南枕南嶺(五嶺)山脈與廣東、廣西為鄰,東面以幕阜山脈、羅霄山脈交界江西。湖南位于東經108°47′-114°15′,北緯24°38′-30°08′之間。北緯30°,這是一個一直令人類學家著迷的、神秘的、令人驚異的地理概念。地球的北緯30°區域,布滿了眾多怪異的山川,如美國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世界第二長河埃及尼羅河,中國第一長河長江,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存在著各種神秘的超自然現象以及難以破解的人類文明之謎——無法破解的埃及金字塔的法老魔咒、瑪雅文明的突然消失、百慕大三角離奇的飛機輪船失蹤之謎……中國文化沉積帶的巴人、巴文化、桃花源、洞庭湖也出現在這神秘莫測的緯線上。[60]這種神秘的自然地理,也許是湖湘文化形成、湖湘人向上的性格和憂患意識養成的一種特殊原因。

湖南土地資源豐富,全省土地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其中農用地面積為1829.27萬公頃,土地資源豐富,類型齊全。湖南土地特點鮮明,一是山多平原少,林業用地廣,墾殖指數低,為發展農牧漁業、開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多種土地資源。二是嶺谷相間,丘陵盆地交錯,湘、資、沅、澧四水分別貫穿眾多盆地。湘江流域盆地最多,規模也較大,重要的有零陵—祁陽盆地、衡陽盆地、株洲盆地、湘潭—湘鄉盆地、長沙盆地、醴陵盆地、茶陵—永興盆地等。資水流域則有邵陽—隆回盆地。沅水流域有溆浦丘陵盆地、黔陽盆地。澧水流域以大庸盆地較大。這些盆地多數耕地較為集中,利于農業發展。

湖南居亞歐大陸東南部,東南邊境距海400公里,受東亞季風環流的影響大,屬大陸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1月份平均溫度最低,最低溫度可達-8℃;7月份平均溫度最高,最高溫度可達40℃以上,年平均氣溫16-18℃。降雨十分豐富,年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雨季主要在5-7月間。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光、熱資源豐富。氣候年內與年際的變化較大,冬季寒冷而夏季酷熱,春溫多變,秋溫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晝夜溫差較大,尤以湘西與湘南山地更為顯著。一方面,湖南的靈山秀水養育著一代一代的湖湘兒女,孕育著湖湘人永不枯竭的思維啟迪與創新靈感;另一方面,湖南的嚴冬寒冷與盛夏酷暑以及驟冷驟熱、氣候多變的惡劣環境,又練就了湖湘人的堅強勇毅。三湘四水賜予它的兒女以不隨人俯仰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

二、族群人口

早在遠古時代,湖南就有原始居民在此勞動、生息、繁衍。不斷發現的舊石器時期遺址和新石器時期遺址遺存說明,湖南最早的土著先民足跡遍布湖南廣大地區,尤以湘、資、沅、澧四水和洞庭湖等大江平原地區較為集中。從炎黃時期、堯舜禹時期、夏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到后來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在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中,湖南成為各族群分化、遷徙和重新組合的重要區域,由此也形成了湖南古代居民復雜繁蕪的變遷。自炎黃、堯舜禹時期以來,湖南境內這種延綿不斷的居民變遷經歷過苗越歸楚、蠻族演化和北人入湘、贛人進湘及湘人西遷三個比較大的階段。從遠古時代的原住民至今,所稱“湘人”或“湖南人”都包括了漢族和各個少數民族。今天的湖南,仍然是我國的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漢族、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白族、回族、維吾爾族等41個民族。自古以來,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在美麗的三湘大地。各民族中,漢族約占全省總人口的91%,少數民族人口約占9%,其中土家、苗、侗、瑤、白、回、壯、維吾爾8個世居少數民族有一定的人口規模。現在土家族有260萬人,苗族190萬人,侗族80萬人,瑤族70萬人。世居少數民族大多數居住在湘西、湘南和湘東山區。

湖南在遠古時期就有人類居住和繁衍的痕跡,但由于歷史資料的限制,湖南在秦漢以前沒有確切的人口資料記載。湖南最早、最確切和合理的人口數據,當是王勇《湖南人口變遷史》認定的西漢元始二年(2)的記載,湖南在籍人口為95069戶,533962口。此后的史料記載,各個時期湖南在籍人口數是:東漢永和五年(140),490570戶,2125421口;南朝劉宋大明八年(464),33838戶,274950口;隋朝大業五年(609),52450戶,271168口;唐貞觀十三年(639),61268戶,301249口;唐天寶元年(742),211141戶,1165742口;北宋崇寧元年(1102),1221522戶,2646256口;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1910017戶,5701384口;明萬歷六年(1578),276081戶,1917052口;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3233797戶,18652007口。清代中期以后,湖南社會安定,人口猛增。道光十年(1830),湖南在籍人口19523000人,道光三十年(1850)20614000人,咸豐元年(1851)20648000人,咸豐十一年(1861)20990000,同治元年(1862)20992000人,同治十三年(1874)21000000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21174000人。可見,有史以來湖南就是人口聚居稠密之地。今天的湖南仍然是我國人口眾多的省份之一,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湖南省常住人口為65683722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9%。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僅低于河南、山東、四川、廣東、江蘇、河北,排名第7位。湖南這塊僅占全國2.2%的地域,養育著占全國4.9%的人口,是全國人口聚居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平均每平方公里310人,比全國平均人口密度高1倍多。

三、區劃沿革

我國行政區劃的形成及管理體制的確立與演變,是在漫長歷史過程中逐步發展并日趨完善的。湖南現在的疆域系經過多次演變而成。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大致經過了先秦萌芽時期,秦、漢郡縣制時期,魏晉南北朝、隋州制時期,唐、宋道(路)制時期和元、明、清行省制時期五個時期。湖南文明開發較早,同樣經歷了這樣五個時期。

(一)行政區劃制度萌芽時期

這個時期約從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即從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起,到秦始皇統一中國、確立郡縣制為止。夏、商兩代和西周尚無完善的地方行政制度,當時也不可能對整個國家進行全面的行政區劃,當時的所謂“方國”“諸侯國”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與夏、商、周王朝之間都只是松散的臣屬關系。傳說中的大禹時代的“九州”之說,是春秋、戰國時期學者對當時所知周朝領土所做的地理區域的劃分,而不是行政區劃制度。《尚書》《呂氏春秋》《周禮》《爾雅》中都有“九州”之說,所指不一但都有荊州。春秋以后縣、郡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行政區劃的肇始。春秋時期,周室衰微,一些諸侯國逐漸強大,開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他們在新開拓的疆土上不再進行分封,而由君主直接統治。為便于統治,萌生了縣、郡等行政區劃的單位。縣是我國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劃單位名稱,最早設縣的是秦國。《史記·秦本紀》載,武公十年(前688)“伐封、冀戎,初縣之”。不久楚、晉等國亦置縣。《左傳》載,哀公十七年(前478)楚文王“實縣申、息”。

湖南省現行行政區域在夏、商和西周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期湖南納入楚國版圖,屬于蒼梧、洞庭兩郡,當系湖南行政區劃制度萌芽。可知,湖南是最早實行行政區劃制度的地區之一。

(二)郡縣制時期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正式確立郡縣制為全國統一的行政區劃,到魏晉時期實行州制行政區劃制度,郡縣制經歷了秦、漢400多年。秦時設郡40余個,郡轄縣,置縣1000個左右。漢承秦制,基本上實行郡縣制,郡下轄縣,但有所發展。一是漢代實行郡、國并存制度。漢初實行郡—縣二級制和國—郡—縣三級制并行的行政區劃制度;景帝平定“七國之亂”之后實行郡或國轄縣的二級制。二是漢代的縣級區劃單位的形式多樣化,除縣以外,還有邑、道、侯國。三是漢代的行政區劃單位中出現了“州”。東漢末年開始出現州—郡—縣的三級行政區劃制度,表明中國的行政區劃演進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秦朝時湖南地區設置有黔中郡和長沙郡。西漢實行州、郡、縣三級制,與封國并行,湖南境內設有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和長沙國。王莽新朝曾廢長沙國改立長沙郡,桂陽郡改南平郡,武陵郡改建平郡,零陵郡改九嶷郡。東漢時恢復原郡名,但長沙不再立國而保留長沙郡。三國時期,湖南為蜀漢和東吳角逐之地,零陵、武陵郡屬蜀,長沙、桂陽郡屬吳。后零陵、武陵郡歸入東吳版圖,并增置南郡、臨賀郡、衡陽郡、湘東郡、天門郡、昭陵郡6郡。

(三)州制時期

在中國行政區劃中出現“州”一級,始于西漢武帝。《漢書·武帝紀》載,元封五年(前106)“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但當時的州刺史僅代表漢王朝監察所轄的郡、國,并無固定駐所,還沒有形成一級行政區劃。至東漢,靈帝中平五年(188)改刺史為州牧,命朝中九卿任州牧,執掌一州軍政大權,州逐漸成為郡、縣以上的一級機構。于是,全國的行政區劃由虛的三級制演變為實的三級制,由郡縣制演變為州郡縣制。東漢中平五年,“州”開始成為一級行政區實體。自此,中國的行政區劃進入州制新時期,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直至隋代,延續了400年,一直成為中國最高的行政區劃單位。

西晉時湖南分屬荊州、廣州。東晉時湖南分屬荊州、湘州和江州。南朝宋、齊和梁前期,湖南分屬湘州、郢州和荊州。陳朝時湖南分屬荊州、沅州、湘州。隋朝裁并州、縣,改州、郡、縣三級制為郡縣二級制,湖南省境設長沙郡、武陵郡、沅陵郡、澧陽郡、巴陵郡、衡山郡、桂陽郡、零陵郡8郡。

(四)道(路)制時期

自隋至唐初,州、郡兩名曾經迭相改用。貞觀元年(627),唐太宗始設道;開元元年(713),唐玄宗始設府;景云二年(711),唐睿宗把節度使變成正式建制。唐代的行政區劃基本上成為三級制,主要是道—府(州)—縣。后期的道—節度使—府(州)—縣制,由于道已為虛設,實際上還是三級制。宋初因襲唐朝舊制,淳化五年(994)改道制為路制。有宋一代基本上實行的是路—州—縣三級制,但州級單位有府、州、軍、監,縣級單位有縣,也有軍、監。唐、宋王朝道(路)制時期達600余年。

唐初改郡為州,武德四年在湖南地域置潭州總管府,管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南梁州、南云州、南營州8州。武德七年(624)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統轄潭州、衡州、永州、郴州、連州、邵州和道州。太宗朝設道,湖南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廣德二年(764)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據湖南,立楚國,都長沙。楚分其所轄地為28州1監,湖南境為13州1監,即潭州、岳州、郴州、朗州、辰州、溪州、邵州、錦州、澧州、敘州、衡州、永州、道州和桂陽監。宋朝改道為路,湖南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

(五)行省制時期

元代始實行行省制度,其最高一級的行政區劃單位為行中書省,簡稱“省”。從13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行省制度歷經元、明、清三代700余年。元英宗至治時(1321-1322),全國劃分為12個一級行政區,包括1個中書省和11個行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為嶺北、遼陽、陜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云南、四川、甘肅、征東。元代行政區劃基本上是行省下轄路,路領府、州,府、州轄縣。明代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行省制。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改革元代行省制度,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由其總攬一省行政大權,其性質仍同行省,習慣上也稱“省”。宣德三年(1428)以后,全國統分為兩京、13布政使司。兩京即北直隸京師和南直隸南京,13布政使司簡稱13司,俗稱13省,為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明代行政區劃基本上是布政使司(省)下轄府,府下領州,州下領縣。清代大體沿用明代體制,只是改布政使司為省。清初將北直隸改為直隸省,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之后劃小部分省制,分湖廣為湖南、湖北兩省,分江南為江蘇、安徽兩省,分陜西為陜西、甘肅兩省,全國內地為18省。此外先后在東北、新疆、西藏、臺灣設省,全國共設23省。清朝的省制為我國近現代省的政區劃分奠定了基礎。

在元代,湖南屬湖廣行省,分14路3州,即岳州路、常德路、澧州路、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天臨路、衡州路、道州路、永州路、郴州路、寶慶路、武岡路、桂陽路、茶陵州、耒陽州、常寧州。元朝政府還在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地實行土司制度,置有十多個長官司或蠻夷長官司,分別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新添葛蠻安撫司和四川行省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管轄。

在明朝,湖南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地在今湖南境的有7府、2州、2司,即岳州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以及郴州、靖州、永順、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

在清朝,康熙三年(1664)置湖廣按察使司,湖廣右布政使、偏沅巡撫均移駐長沙。湖廣行省南北分治后,湖南獨立建省。湖南置長沙、衡州、永州、寶慶、辰州、常德、岳州7府,郴州、靖州2州由偏沅巡撫直接管轄。雍正二年(1724),偏沅巡撫易名湖南巡撫。至此,現行的湖南省行政區域作為獨立的地方一級政權組織基本確立下來。

中華民國成立后,湖南的行政設置幾經變化。至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前,全省共有2個直轄市、10個行政督察區、77個縣。其2個直轄市是長沙市和衡陽市。10個行政督察區是:第一行政督察區,治岳陽,轄岳陽縣、長沙縣、湘陰縣、臨湘縣、瀏陽縣、平江縣、湘潭縣、醴陵縣8縣;第二行政督察區,治耒陽,轄耒陽縣、衡陽縣、衡山縣、攸縣、茶陵縣、常寧縣、安仁縣、酃縣8縣;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郴縣,轄郴縣、桂陽縣、永興縣、宜章縣、資興縣、臨武縣、汝城縣、桂東縣、藍山縣、嘉禾縣10縣;第四行政督察區,治常德,轄常德縣、澧縣、桃源縣、石門縣、華容縣、南縣、慈利縣、安鄉縣、臨澧縣9縣;第五行政督察區,治益陽,轄益陽縣、湘鄉縣、安化縣、漢壽縣、寧鄉縣、沅江縣6縣;第六行政督察區,治邵陽,轄邵陽縣、新化縣、武岡縣、新寧縣、城步縣、隆回縣6縣;第七行政督察區,治零陵,轄零陵縣、祁陽縣、寧遠縣、道縣、東安縣、永明縣、江華縣、新田縣8縣;第八行政督察區,治永順,轄永順縣、龍山縣、大庸縣、保靖縣、桑植縣、古丈縣6縣;第九行政督察區,治沅陵,轄沅陵縣、溆浦縣、辰溪縣、鳳凰縣、乾城縣、永綏縣、瀘溪縣、麻陽縣8縣;第十行政督察區,治洪江,轄會同縣、芷江縣、綏寧縣、黔陽縣、晃縣、靖縣、通道縣、懷化縣8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省、地(市)、縣行政區劃制度。湖南行政區劃幾經調整,現轄14個地級行政區,即13個市,1個自治州;設122個縣級行政區,即16個縣級市,71個縣(其中7個自治縣),35個市轄區。

四、交通狀況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生活的重要條件,遠古先民憑借水資源繁衍生息,大都選擇水文地理條件較好的河流緣水而居。遠古先民為適應捕魚和渡河等需要,便創造出舟筏利用河流運行。考古發現,最遲在7000年前,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先民就會操舟駕筏,開啟了利用天然水道航行的歷史。湖南靠近中原腹地,北臨長江,內有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大水系構成的水路交通網絡,自古就是中國內陸的交通樞紐:既是南下兩廣北上中原的走廊,又是西進云貴川、東出閩浙贛的必經之道。到春秋戰國時期,湖南水運已相當發達,史載“舳艫蟻集,商賈云臻,連閣千里,炊煙萬戶”便是對湖南水運鼎盛時期的生動描述。湖湘得“舟楫之便”,早在古代就創造了“轉輸半天下”的輝煌業績。

湖南發達的水運為繁衍和傳播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自古以來有不少人站在車馬交通工具的角度來看地處祖國內陸的湖南,認為它交通閉塞,交往不便,稱之為“四塞之省”。明人何喬新有詩曰:“潭陽遠在夜郎西,石徑縈紆路轉迷。俗獷猶存盤瓠舊,樹深難聽鷓鴣啼。”錢基博曾說過:“湖南之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嶺,西按黔蜀,群苗所萃,蓋四塞之國,其地水少而山多。重山迭嶺,灘河峻急,而舟車不易為交通……”可見湖南陸地交通之艱難。湖南東有幕阜、羅霄山脈與江西相隔,南有五嶺環紆千余里,西有武陵、雪峰山脈與云貴高原相連,直至近代都難以陸路交通是事實,但忽視湖南發達的水系與水路交通的優勢而稱之為“四塞之省”卻有失偏頗。

自古代直至近代,相對于水運而言,湖南的陸路交通比較落后,1913年長(長沙)潭(湘潭)公路破土動工,才開了湖南公路建設的先河。湖南交通的大發展和大改觀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現在的湖湘,已經形成了鐵路、公路、航空、水路結合、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

現在的湖湘鐵路交通發達。境內鐵路形成了以南北向京廣線、焦柳線、洛湛線和東西向滬昆線、杭渝線、湘桂線“三縱三橫”骨干鐵路網,加上已運行的和在建的干線和支線,正在形成覆蓋全省的“五縱五橫”鐵路網絡,連通全省各個市府州府和大部分市縣。湖南是全國高鐵的排頭兵,至2016年,高鐵通車里程1296公里,居全國第一;目前,長沙可高鐵直達全國19個省市區。

現在的湖湘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形成了以省會長沙為中心、以高速公路為主骨架、以國省干線公路為依托、以縣鄉公路為脈絡,覆蓋全省、輻射全國的公路交通網絡。目前湖湘境內有包括京港澳高速、杭瑞高速、滬昆高速3條國道主干線的20條國道縱貫南北,橫穿東西。還有142條省道連接到各縣,由縣鄉公路連接到全省所有鄉村。湖湘的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數位居全國前列,省會長沙與全省13個市州全部實現高速公路相連,距省會長沙最遠的市州都可以實現4小時抵達。“五縱六橫”的高速公路網連通全省114個縣市區,打通出省通道24個。

現在的湖湘航空發達,擁有長沙黃花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2個國際機場和常德桃花源、永州零陵、懷化芷江3個國內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已開通定期航線130條,可通往全國56個大中城市和日本、泰國、韓國、新加坡、越南等多個國家,成為全國民用航空干線的重要樞紐,旅客吞吐量居全國機場第11位。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已開辟國際國內航線34條,分別與11個國際城市和18個國內城市通航。

現在的湖湘水運條件更加優越,全省擁有通航河流373條,航道1.2萬公里,約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三。全省90%的地級市臨江通航,95%的縣市航線貫通,70%的中心城鎮傍水有渡。城陵磯港貨物沿洞庭湖可達湘、資、沅、澧四水各站,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以湘、資、沅、澧四大干流為主干、溝通全省、通達長江的航道網絡。全省有港口63個,其中有10個港口年貨物吞吐量在200萬噸以上。長沙港和岳陽港是全國內河主要港口,岳陽港城陵磯港區系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湘潭、株洲、衡陽、常德、益陽等港口年通過能力均在100萬噸以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谷县| 宜兰县| 元谋县| 新化县| 土默特左旗| 察雅县| 苍梧县| 许昌县| 沽源县| 云安县| 新源县| 铁力市| 西林县| 达州市| 察雅县| 亚东县| 皮山县| 瑞安市| 东阳市| 巴彦县| 临清市| 尖扎县| 泸水县| 甘洛县| 丹江口市| 嘉祥县| 平乡县| 阜阳市| 舟曲县| 青阳县| 远安县| 长武县| 阳春市| 泸定县| 道真| 托克托县| 金门县| 浪卡子县| 奈曼旗| 包头市| 肥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