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平分配的財稅法促進與保障
- 張守文等
- 3323字
- 2019-11-29 17:03:09
二、差異性分配的闡釋維度
差異性分配與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階段、發展戰略、政策取向等因素有關,具體表現為權利失衡、城鄉分裂、產業分化等,如果將影響差異性分配的因素予以類型化處理,可以從主體、空間、時間三個方面展開論述。這三個維度是我們觀察制度的重要視角,可以滿足制度的涵攝性和體系的統一性,不僅僅是差異性分配可以從這三個維度展開闡釋,經濟法中的很多制度都是圍繞著這三個維度展開的。
(一)主體維度的差異性分配
制度是基于規范主體行為的需要而產生的,而不同的主體具有不同的制度地位,對制度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主體是制度的重要認知維度,通過對主體地位、權利、行為等方面的分析,可以判斷制度的優劣以及可能的改進方向,從而更好地調整主體行為,實現制度目的。就差異性分配而言,可以通過諸多主體之間收入分配的對比,明確不同主體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和權能,并根據不同主體之間的差異,構建收入分配模式,調整收入分配結果,在兼顧公平與效率的基礎上實現與主體地位和權能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格局。
市場中的主體包括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勞動者等不同的類型,在這些類型之下還可以作更進一步的劃分,從廣義上看,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161]、勞動者等都是收入分配差異化中的主體,因此,主體維度的差異型分配主要表現為不同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勞動者等主體之間收入分配的差異。
影響不同主體獲得收入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競爭的市場并不能保證收入和報酬必然會分配到那些最需要或最應得的人的手中。……在市場經濟下,收入和消費的分配不僅反映了勞動者的工作努力、聰明才智和技術嫻熟等因素,同時也反映其初始繼承的財富和其他各種因素,如種族、性別、地點、努力、健康和運氣等問題。”[162]主體維度的差異性分配除了與不同主體之間的資源稟賦、素質能力等因素有關外,還和經濟體制、社會結構、政策導向具有直接關聯。比如,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差異性分配是主體維度的重要差異之一,它反映資本與勞動者之間在利潤分配方面的不平等,與我國的產業結構、勞動者供求狀況等有關系。而由于經營管理能力的不同,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盈利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同樣形成主體維度的差異性分配,這是市場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在諸多主體差異的收入分配中,不同類型勞動者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最為突出的,這種差異既有勞動者自身素質和稟賦的原因,也受企業所有制結構、壟斷地位等因素的影響,甚至這些因素主導了不同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分配,其影響遠遠超過不同勞動者基于自身素質對收入水平的決定意義。
1978年以來,我國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在收入水平排行榜中的位置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職工收入水平最高的行業中,傳統產業占的比重較大,但在90年代以后,新興產業及帶有壟斷經營特征行業位于收入水平的前列。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科學研究等成為我國收入水平最高的幾個行業,而收入最低的幾個行業依然集中在農林牧漁等行業。[163]行業收入差距實質上是不同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這是由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遷等因素所引起的。在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背景下,不同行業勞動者的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迭代,發揮勞動者稟賦。不僅不同行業的群體勞動者存在收入差距,由于個體勞動者素質、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差異,同一行業的普通勞動者與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的收入也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差距同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的勞動力之外要素的重要性,是勞動理論和價值創造理論的重大變革。
除了由行業特性、勞動者素質等因素決定的收入分配差異外,在我國市場化變革過程中,還存在由于行業壟斷造成的收入差距。比如電力、能源、電信等壟斷性行業的收入遠遠高于居民一般收入水平,這類收入沒有反映勞動者的貢獻和行業的經濟效益,而只是其憑借壟斷地位獲得的,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公現象,無助于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必須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和相應的制度調控消除這類收入不公平。
主體維度的差異性分配為我們觀察當前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直觀的視角,使我們比較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目前的收入分配狀況,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從而促成制度變革。
(二)空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
制度是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運行的,不同的空間產生差異化的制度后果,因此,制度的空間運行是判斷制度效果的重要維度。就空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而言,其主要表現為不同地域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會導致收入分配差距,而中國城鄉分割在收入分配上形成了制度性的歷史遺留,所以,空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可以分解為收入分配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
中國經濟改革伴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發展戰略上強調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所以,在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上,東部地區的發展遠遠領先于中西部地區,這樣的區域發展戰略必然會影響不同區域的居民收入狀況。職工平均工資最高地區與最低地區的差距較大,并且高收入居民多集中在中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的居民收入普遍較低。這一問題對我們認識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重要的政策意義,我們應當從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角度去理解收入分配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措施。
城鄉二元分割、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城市優先的發展導向是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制度因素、經濟因素和政策因素。我國的工業化道路對農村發展非常不利,為了支撐國家的工業化,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價格調節,使農業為國家的工業化提供支持,農產品價格長期以來被人為壓低,農村居民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據估算,1952年至1989年,國家通過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和稅收,從農村汲取資金700多億元(同期國家支農資金約3000億元),約占農業新創造價值的1/5,超過當時國有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164]長期壓低農產品價格和征收農業稅對農村地區收入分配造成的負面影響較為直接。城鄉二元結構對農村地區收入分配有負面影響,地區發展不平衡背景下財稅法制度的不合理拉大了這種差距。農業稅一直是我國的主要稅種之一,通過考察農業稅的歷史發展,可以發現財稅政策對農民收入造成的影響。即使在取消農業稅后,其政策遺留仍然影響著農村地區的收入增長,對城鄉收入分配有著不良的后續效應。
(三)時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
時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主要體現為社會保障的代際公平、對利益受損群體的跨時點補償、貨幣的時間價值等方面,它也是觀察差異性分配的重要維度。
由于我國人口規模、勞動力狀況、產業結構等因素發生變化,社會保障體制不能適應目前的社會狀況和經濟狀況。社會保障體制的長期缺位和之后的雙軌制,使我國的社會保障資金存在較大缺口,加之即收即付,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處于“空賬化”,存在社會保障體制和保障資金難以持續的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的到來,社會保障中的代際公平問題日顯突出,這一問題實質上也是差異性分配問題。社會保障是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如何改革現行的社會保障體制,實現制度的可持續性,是解決我國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路徑之一。因此,需要從時間維度出發,考慮社會保障的代際公平,從而維護制度的代際正義。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采取了“先富”政策,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在政策執行中,“先富”政策是以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為代價的。比如通過戶籍制度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減少人口流動而損害農民的就業機會,通過農產品“剪刀差”補貼城市居民以維持城市生活的低成本等,這也會形成時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
通貨膨脹、經濟增長等因素都會造成貨幣價值的變動,從而導致一系列分配差異化問題。生活費用成本與通貨膨脹的關聯關系業已得到證明[165],貨幣隨著時間而發生的價值變化也會形成差異性分配,這種維度的差異性分配與我國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有關,需要通過宏觀調控法的相關措施予以治理,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法問題。
主體維度的差異性分配主要表征具體的群體,而空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主要表征主體的空間定位,時間維度的差異性分配體現了不同主體之間的代際公平,所以,不同維度的差異性分配都可以通過相關的主體予以體現,任何維度的差異性分配都會落實到相關主體,成為主體維度的差異性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