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

一、語文教學內容的含義

語文教學內容,是教學層面的概念,從教的方面說,主要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而在教學的實踐中呈現的種種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既包括對課程內容的執行,也包括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對課程內容的創生。[31]

以上述概念為基礎,對語文教學內容,可作出如下理解。

第一,語文教學內容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呈現的以教科書為核心的有關材料,材料的選用與加工既要考慮教學內容的可能起點,也要考慮學生的現實起點和潛在發展狀態。

第二,語文教學內容是由教學目標決定的,教學目標的落實必須依靠特定的適宜的教學內容。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學內容是第一位的,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基礎要素,而教學方法必然是特定教學內容的方法。

第三,語文教學內容主要來自于對現成教材的沿用,也就是說,確定并設計語文教學內容時的主要依據是現行的語文教科書,包括閱讀教材、寫作教材、口語交際教材和綜合性學習教材。其中,主體部分是作者的原創文本;另一部分是編者的話語,即編者對教科書的解說、導讀、批注、習題、插圖、注釋、附錄等,這些可作為參考。

第四,語文教學內容并不是學科知識的原初形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材內容。教師針對具體學生作出教學設計時,不可避免地要對教學材料進行選擇,即根據具體情況變動、修改和補充。也就是說,教學內容要成為適宜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既包括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的重構,也包括對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其他資源的整合,同時包括在課堂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生成的內容。

第五,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應以“用教材教”的理念為指導,據語文學科教學的規律、某一階段的目標、學生的實際狀況、教師自身的特點,對龐雜的教學資料進行精選和組織,使教學內容更加適合具體的學生和教學情境。有觀點認為“當多數教師已經逐漸掌握課堂教學技術之后,衡量教師水準的標桿就是他對教學內容的整合能力”。[32]

二、語文教學內容選擇與整合的原則

(一)內容與形式統一的原則

不論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還是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其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現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即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的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語文形式為表達語文內容服務。以閱讀教學為例,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指教學文本自身是文道的辯證統一。關于這一點,我國古代的文論及文學理論的研究成果都支持此觀點,不再贅述。所以,在選擇與整合教學內容時,要把二者有機地統一起來,不能脫離開教學文本的內容去設計語文知識技能的學習,反之,也不能離開教學文本具體的語言表達形式去設計內容的學習。

(二)彰顯文本個性的原則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文是閱讀教學內容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來源。一般說來,語文教科書中所選的文本都是“文質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各種類別配置適當,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的”。[33]也就是說,每一篇選文,都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大量的語文知識技能,可供教學的內容很多。為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可貪全求多,要選擇最能彰顯文本個性之處作為教學內容。例如同是婉約詞人,其詞風有共同之處,但李清照詞、柳永詞、姜夔詞之所以能流傳千古,是因其獨特之個性,而非共性。所以,教學內容更多的應該側重于這些與眾不同的個性。

(三)協調發展語文能力的原則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34]也就是說,教師要合理設計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等訓練內容,使之相互配合,互為融通,從而促進學生各種語文能力的協調發展。在傾聽、閱讀訓練中,要指導學生掌握語言規律、思維規律和表達規律,用這些規律來指導寫作與口語交際;反之,口語表達和寫作實踐中,也要有意識地設計傾聽與閱讀的內容,如一生發言,其他學生記錄要點;寫作教學也可與閱讀教學打通,以閱讀教學中的教學文本為素材,進行續寫、改寫、擴寫等等。

(四)重構語文課程教學資源的原則

語文教學內容的設計,要以語文教科書為基本資源,優選和重構語文課程教學資源,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空間。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文素材,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要創設多種形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方面的具體要求可參閱第一章相關內容。

三、語文教學內容選擇與整合的策略

(一)研究教科書及相關教學資源

確定了教學目標之后,對教科書及相關教學資源進行研究與整合,確定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設計的基礎與前提,是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這個過程需要教師有研究與創新的能力。

首先,要研究語文課程標準,它是語文課程的綱領性文件,也是語文教學內容確定的指導性文件。教師要認真閱讀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階段目標以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評價建議,領悟其精神實質,幫助確定教學內容。其次,研究教科書,與教科書的編輯者對話,做到讀懂、吃透、活用教科書;依據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結合學生實際大體確定教學內容。再次,在此基礎上搜集、閱讀、研究相關的教學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增刪與調整。具體研究方法參閱本書第一章相關內容。

(二)分析教學任務

分析教學任務,就是對學生和學習內容進行分析,以此確定達成不同學習結果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步驟。這種教學分析技術一般采用“逆推法”,即從教學目標開始,反復提出并回答這樣的問題:“為了掌握這一學習目標,學生必須先知道什么?”“當完成這一步,學生必須具體做些什么?”這樣一層一層地推演下去,一直到適當的基礎水平為止。要反復推敲斟酌,確信自己已經鑒別了學生達成教學目標所需的全部知識技能,這樣,就為確定教學內容奠定了基礎。

(三)確定教學內容

在上述基礎上,要梳理、整合研究結果,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確定并設計語文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設計要依據教學目標來確定,要為達成教學目標而服務。

(2)教學內容要充實,且適合學生學習。一方面要依據教科書的特點,補充教學內容,使其豐厚;另一方面,并不是好的材料都適合進入教學,有一些材料可能不適合學生學習,因此,這就需要從學生的年齡、認識水平、心理等實際出發,選擇恰當的材料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

(3)教學重點突出,難點處理得當,主次分明。這一點非常重要,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節點之一。重點不突出,會導致教學沒有層次,平淡,不能吸引學生,甚至會影響教學目標的達成。難點處置不當,則造成喧賓奪主,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為此,要依據教科書的特點、學生實際,來確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四、語文教學內容選擇與整合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討1

我們選擇了《語文建設》上刊登的一組同課異構的設計[35]作為案例。認真閱讀,體會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

余耀清的《一樣的月光,別樣的心情——〈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教學主要內容:

(一)簡介作者和寫作背景

(二)賞讀文本

1.初讀文本

解決字詞讀音、注意字形;標出句子節奏并試讀;研討每句話用什么樣的心情或語氣來讀。

2.深入解讀文本

導學①~③句,緊扣“行”字從文本獲得信息:時間、緣由、環境、與誰同游、何處尋樂;解釋重點詞語并翻譯句子。導學④句,這一句是全文的核心和重點。要通過學生的自讀和發現,在理解詞義、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概括所描寫的景色,感受作者融情入景、忘我神馳的心境;要通過反復朗讀與鑒賞性閱讀,感受景物描寫使用的方法、描寫的內容及傳達出的思想信息,從而學會鑒賞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字面、走進文意的精讀深思,形成學生對文言語句的直譯、意譯能力,力求達到對句子的深層次理解。導學⑤~⑦句,這部分是蘇軾回歸現實后的一種感慨,被貶的郁悶、賞月的欣喜,統統化為心底無奈的詰問與呼告!抓住了“閑”字也就抓住了作者的心情。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展示這種無奈與復雜的情感。

3.指導背誦、默寫。

(三)走出文本,書寫心情

從某種程度上說,景物是為心情而寫的,描寫景物是自我心情的一種宣泄與釋放。此環節可引導學生在煩惱淤塞或喜悅充盈之時,以心靈的視覺去觀察、審視、思考眼前的景物細節,說不定他們也能將自己情感的足跡印在這些景物上。

包國華的《朗讀賞析體驗——〈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1.緊扣游記的體式,整體感知課文,初探蘇軾的心境。導入課文;了解游記文體的特點;解決字詞,疏通文意;試讀課文,初探蘇公心境。

2.知人論世,了解夜游背景。在這篇課文中蘇軾究竟有沒有流露出孤獨的情緒,如果有的話,你是如何捕捉到的?感受蘇軾的孤獨;多媒體展示背景知識。

3.通過對關鍵詞句的鑒賞來體會蘇軾超越孤獨的曠達情懷。緊扣文中句子賞析美景,探究心境。

4.創造對話,體驗蘇公心境:蘇軾與明月對話,蘇軾與張懷民的對話。

5.背誦全文,布置課外閱讀:閱讀余秋雨散文《蘇東坡突圍》;閱讀林語堂《蘇東坡傳》。

李小甜的《落實知識點 體悟人生感懷——〈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

1.知識點的落實

朗讀;檢查預習,落實字詞及句子翻譯;復習“游記”文體的特點。

2.品讀文章,把握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①作者交代了出游的原因,從文中找出原句。

②夜游承天寺,作者看到了怎樣的景致呢?

③同學們可以體會出作者與好友夜游承天寺的感受了嗎?用原文的詞來回答。

3.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或閱讀體驗去體悟作者所抒發的人生感懷:

①這篇游記并沒有結束于“夜游之樂”,這份快樂引發了作者進一步的思考。

②作者認為自然之美、山水之樂只有像他一樣的“閑人”才能發現,從文章中體會:什么樣的人是“閑人”?

③作者說天下少閑人,那看看下面這些人是不是作者所說的“閑人”呢?閱讀下面幾則材料,看看誰是和蘇軾一樣的“閑人”。

(共有三則片段材料,分別是《陋室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4.作業:總結本課文言文知識點;談談你對“閑人”的看法。

研讀上面三個案例,我們發現教師對《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有同有異。相同之處有:理解詞義、疏通文意;感受文章描寫的景物,及傳達出的思想情感。不同之處有:第一個案例緊扣文本導學,求得學生深入理解,并注重“方法”的學習:“感受景物描寫使用的方法”“學會鑒賞的方法”,作業是閱讀與寫作結合“書寫心情”。第二個案例是突出了游記的特點,通過朗讀、了解背景、賞析關鍵詞句、創設對話情境、課外閱讀幾個步驟,打通課堂內外,層層深入地體驗蘇軾的心境。整合了相關的教學資源,增加了背景資料和名人的文章,幫助學生體驗文章的思想情感。第三個案例則是選擇了文中之景——傳達之情——情外之思(“閑人”)這樣的教學內容,為此,增加了《陋室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三文的相關片段,幫助學生“體悟作者所抒發的人生感懷”;作業亦著眼于此。

三個案例體現出了內容與形式統一、彰顯文本個性、協調發展語文能力和重構語文課程教學資源等教學內容選擇與整合的原則;運用了分析教學任務、研究教學文本的特點(文言文、游記)等相關策略。

案例研討2

下面這個案例中,余映潮老師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其原因進行了闡述。認真研讀,然后進行課堂討論。

以《斑羚飛渡》為例

可以規劃一個這樣的教學設計,其主體部分的教學內容為:

第一步。以“飛渡”為話題,結合課文內容說一段話,這段話中要求多次出現“飛渡”一詞。

第二步。教師有重點地有邏輯聯系地選取課文的精彩片段并指導學生朗讀。

第三步。切入到課文描寫“飛渡”的部分并組織話題討論:這一部分是怎樣從各個側面來表現震撼人心的“斑羚飛渡”的?

第四步。轉換話題,集中教學視點,欣賞課文中的鐮刀頭羊。

以上四步,各有不同的“表達目的”:

第一步。教學的指向明確,實際上是要求多角度地整體地概說課文內容。話題的設置緊扣“飛渡”,牽動著對課文各個角落的理解,學生的發言一定是角度豐富、內容豐滿的。

第二步。表現出教師教材處理的藝術。朗讀之中讓學生感受到的,是經過剪裁之后的課文“整體”、內容“整體”、情節“整體”。

第三步。切入到課文重點部分并進行有深度的閱讀欣賞教學。話題只有一個,牽動的內容卻是多側面的與多角度的。教學進行到這里,內容已經非常細節化。

第四步。從內容、語言的教學中跳出來,轉入到對“形象”的把握與欣賞。鐮刀頭羊是這場飛渡的組織者,它的形象、它的神態、它的聲音、它的動作在故事中反復出現。欣賞鐮刀頭羊,不僅是小說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體現文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以上四步,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整體地處理的,角度是變化的,而且內容是層層深入的,這樣的教學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了“整體反復,多角理解”的設計特色。[36]

課堂討論

1.你認為上述案例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是否恰當?用本章的理論來回答。

2.案例中的“第二步”,要表現出教師教材處理的藝術。請研究教科書,確定你選擇的精彩片段,并討論是否能體現“經過剪裁之后的課文‘整體’、內容‘整體’、情節‘整體’”。

3.你認為“整體反復,多角理解”是否有必要,與“舉一反三”是否矛盾?

五、語文教學內容選擇與整合技能的評價

語文教學內容決定著教學效果;教學內容的取舍取決于教學目標;適宜學生學習是語文教學內容選擇與整合的關鍵。可利用下表對語文教學內容選擇與整合技能進行評價。

表2-2 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整合技能的評價表

注:總分在9~10之間為優秀,在7~8之間為良好,在6~7之間為中等,在0~5之間為不合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孟州市| 阜平县| 富川| 冷水江市| 鲜城| 武安市| 南城县| 罗田县| 武隆县| 兰溪市| 株洲县| 清河县| 大丰市| 皋兰县| 阜城县| 河南省| 南木林县| 济源市| 当阳市| 河曲县| 木兰县| 依安县| 安康市| 大足县| 桐庐县| 武威市| 蒙阴县| 讷河市| 吴川市| 大宁县| 南澳县| 庄河市| 会昌县| 深水埗区| 江北区| 和硕县| 宜川县| 乐陵市| 岳池县| 柏乡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