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課程教師專業技能訓練
- 張學凱 劉麗麗
- 4278字
- 2019-11-29 16:49:07
第一節 語文教學目標設計技能
語文教學目標設計,是對語文教學活動結束后要達到的行為結果進行的預設,是對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意、行為等方面應該發生的變化的明確而具體的規定。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應以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和各學段目標為依據,以語文教科書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起點和歸宿。
一、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依據
首先,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規定為基本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是教育部以文件形式頒布的國家教育目標,既有總目標,也有各個階段的目標。總目標和階段目標要分解為學期的、單元的、課堂的教學目標,一步一步循環往復、循序漸進地達成。教師要深入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要求,找出它們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其次,從學生的需求和認知特點出發確立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的著眼點應該是學生,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需要考慮“學”的需求,對學生認知狀況有準確的把握。首先要預測特定的學生群體在知識構架、能力層次、智力基礎、意趣傾向、生活認同等方面的需要,這是進行集體組織形式下教學設計的重要基礎。但教學活動說到底是針對個體的行為,因此,還必須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個別差異,主要包括學習期待和學習速度上的差別。教師通過觀察、訪談、測驗、作業等方式,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已有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及情感態度,了解學生以前學習的缺漏等。這樣,通過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況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不僅可以確定如何彌補教學缺陷,同時可以確定明確恰當的教學目標。
再次,從具體的教科書內容出發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僅要考慮本階段學生內在認知結構的特點,還要考慮現有教科書的內容和特點。現行的語文教科書主要是文選型。選文中蘊含的知識技能與其他學科不同,沒有明顯的序列。為此,教師在確定知識技能目標時,還應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語文知識技能內在的結構有所選擇,使之既有針對性,又能循序漸進。
資料卡片
——蘇立康.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72.
二、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與陳述
語文教學目標的確定要綜合考慮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基本上涵蓋了目前教學目標分類研究中被廣泛認同的三個相互關聯的領域,即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29]
語文教學目標應陳述學生在教學結束后能做什么,應反映學習的類型和學生掌握的水平,表明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的變化。教學目標的表述,技術性很強。一般說來,語文教學目標表述的基本要素有四個: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條件、表現程度。[30]
1.行為主體是學生
因為教學任務完成與否,是考察學生的行為是否有變化,而不是考察教師是否按照教案講完課。所以,語文教學目標的表述,要從學生角度出發,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具體操作時“學生”一詞可以省略,但必須是一個句子的主語,如“學習選擇典型事例論證觀點的寫作方法”“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等。
2.行為動詞是可測量、可評價的
語文教學目標中的行為動詞要有質和量的具體的規定性,是可以測量和評價的。如“學會漢語拼音”“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深入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等。
3.行為條件是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
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中的“借助工具書”即行為條件;再如小學第二學段的寫作目標“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中的“每學年”也是行為條件。行為條件在語文教學目標的表述中多數不出現,而是隱含在目標之后。如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其行為條件即“一節課的時間”,但是沒有必要在表述每個目標時都加上“在一節課的時間內”這樣的字眼。如《老王》的教學目標:“深入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與“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深入理解作者的‘愧怍’之情”的意義是等同的。
4.表現程度是對學生學習結果預期的最低標準,用以評價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
小學第三學段目標“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中的“60篇(段)”和“100萬字”就是表現程度。
關于語文教學目標,我們依據《國家課程標準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中對學習目標的分類,將其表述方式劃分為結果性目標的陳述和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的陳述兩種。
一是結果性目標的陳述方式,即行為動詞要明確告訴學習結果;且學習結果是具體、可測量、可評價的。這種指向結果的目標,主要應用于認知領域的“知識與技能”。
二是體驗性或表現性目標的陳述方式,即描述學生自己的心理感受、體驗或明確安排學生表現的機會,所采用的行為動詞往往是體驗性的、過程性的,這種方式指向無需結果化或難以結果化的目標,主要應用于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是一個有機融合的整體,在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與表述上要綜合考慮,不宜機械地割裂開來。
資料卡片
國家課程標準中的學習水平與行為動詞
三、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討1
此案例中的兩個教學目標都是著眼于說明文的知識技能的學習,這是由《看云識天氣》這篇文章的具體特點所決定,應該說目標的確定是適宜的。在表述上,教學目標1的前半部分,四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學生”、行為動詞“理清”、行為條件“通過小組討論”和行為程度“最佳的”都具備。但是,行為動詞“理清”是可以測量和評價的,而“最佳的”這一表述卻無法量化,不符合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后半部分的行為主體是教師而非學生,亦不合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要求。教學目標2表述基本清楚,符合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
案例研討2
案例(一)設計的四個教學目標,有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目標2),有教學文本思想內容的理解與情感的教育(目標1、目標4),也有寫作方法的學習(目標3)。其目標涉及了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能力、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可謂全面,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目標4的表述中不自覺地顯示了教師主體的意識,未能把學生主體貫徹到底。
將《老王》教學設計的兩個案例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案例(一)的教學目標看似全面,但有“貼標簽”之嫌,局限了學生的思維。如同樣是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案例(一)是“理解老王的‘苦’和‘善’”,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上就已經給老王貼上了‘苦’和‘善’的標簽,學生對老王的認識也將會止于此,這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案例(二)則將此內容表述為“認識老王這個人”,為學生理解教學文本,進行個性化閱讀預設了空間。對作者的理解亦如此,案例(一)中,教師以自我理解或主流理解“平等意識與人道主義精神”對教學文本中傳達出的作者思想情感定了位,案例(二)則緊扣文本的重點與難點設計了“理解‘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這句話的深意”的教學目標,清晰具體,而又少限制,更適宜于學生學習。
四、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評價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決定著這節課的教學走向。可依據下表對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進行評價。
表2-1 語文教學目標設計的評價表

注:總分在9~10之間為優秀,在7~8之間為良好,在6~7之間為中等,在0~5之間為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