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實踐實訓教程
- 鄒慶華
- 8459字
- 2019-12-11 15:49:16
二、重點搜索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相繼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迫使中國的反動統治者屈服,使中國逐漸變成一個表面獨立而實際受西方列強全面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災難。
第一,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中國人民。在歷次侵華戰爭中,西方列強都大肆屠殺中國人民,制造了許多駭人聽聞的慘案。例如,中日甲午戰爭中,日軍攻陷旅順后,4天內屠殺中國居民2萬余人。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天津,日軍將大炮放置城門上,對準城內最稠密的居民區猛轟。攻入北京后,有一隊侵略軍將居民趕往一個死胡同,用機槍掃射,“直到不留一個人而后已”。俄國除參加八國聯軍侵華外,還單獨出兵中國東北,先后制造了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兩起慘案,將中國居民趕往黑龍江邊,用機槍掃射,“傷重者斃岸,傷輕者死江,未受傷者投水溺亡”。
第二,侵占中國領土,劃分勢力范圍。西方列強通過戰爭以及武力威脅、訛詐等手段,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土地,致使香港、九龍、臺灣等一塊塊國土被割裂。最為嚴重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利用英法攻打北京的機會趁火打劫,1858年脅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割占中國黑龍江以北60萬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脅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進一步割占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沙俄又脅迫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西北44萬平方公里土地;1881年《伊犁條約》割去中國西北7萬平方公里土地。沙俄前后共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其數量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又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被瓜分殆盡。除此之外,西方列強還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完全由他們直接統治的租界,1845—1911年,共設立了30多個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由外國人管理,中國無權干涉,號稱“國中之國”。租界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據點和武裝干涉中國革命的大本營。
第三,勒索賠款,搶奪財富。西方列強發動侵略戰爭,屠殺中國人民,卻要中國人民加倍承擔其戰爭費用。他們向中國勒索巨額賠款,造成中國嚴重的財政危機,直接阻礙中國經濟的發展。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中國賠款2100萬銀圓,開了賠款先例。以后歷次戰爭失敗都有賠款。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中國賠給日本共2.3億兩白銀。日本用這些錢擴充軍備,發展軍事工業,軍國主義勢力迅速膨脹起來。《辛丑條約》規定中國支付賠款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10億兩白銀之巨。除此之外,侵略者還大肆搶劫中國財富,肆意破壞中國的文物和古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圓明園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典范,是世界最壯觀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內有精美建筑200余座,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圖書字畫和金銀珠寶。侵略者把凡能搬動的都搬走,搬不動的則搗毀,最后為掩蓋搶劫丑行,放火燒毀了圓明園。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后,允許士兵公開搶劫。紫禁城、北海、中南海、頤和園等禁苑無數金銀財寶、文物古籍被他們肆意搶劫。這次搶劫使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逐盡”。
第一,控制中國的內政、外交。西方列強對中國政治上的控制是逐步實現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西方列強還只是通過清政府內部的妥協派來對清政府施加壓力和影響,清政府內部的一些權貴們對西方還抱有疑慮甚至敵對態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西方列強采取又打又拉的手段,強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清政府基本屈服了。《天津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常駐北京。這些外國公使不是普通的外交官,而是清政府的“太上皇”。他們經常教訓清政府的大臣,什么事要做,什么事一定不許做。這就是說,外國公使可以在北京直接向清政府發號施令。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國侵略勢力逐漸直接插手中國的內政和外交,1868年清政府派出的第一個出訪歐美各國的外交使團——蒲安臣使團就是典型的例子。清政府的外交使團竟然聘請剛卸任的美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為團長,給予“大清國皇帝特派欽差辦理各國中外交涉事務大臣”的頭銜和大權。為了維持西方列強之間的平衡,又聘請英國駐華使館翻譯柏卓安和海關法籍職員德善為“左、右協理”,再加上記名海關道志剛和禮部郎中孫家谷這兩名作為點綴的中國使臣,拼湊成一個不倫不類的外交使團,表現了清政府外交濃厚的半殖民地色彩。除此之外,西方列強在中國還享有領事裁判權。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在通商口岸,中國人如與英僑“遇有交涉訴訟”,英國領事有“查察”“聽訴”之權,“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從此,外國人可以在中國橫行不法,而清政府卻無權處理。西方列強還通過把持中國海關來控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外交。近代中國海關的職權范圍,除了征收進出口關稅外,還管理港口,主辦郵政,甚至涉及與外國人交涉的各種事務。它的高級職員竟然全部都由外國人充任。海關總稅務司儼然成了清朝中央政府的最高顧問,而各通商口岸的海關稅務司則成了各地方政府的高級顧問。由于他們任期長、熟悉中國情況,因而往往比外交官所起的作用還要大。
第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西方列強勾結清政府,殘暴地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在慶祝《北京條約》簽訂的宴會上,法國、英國、俄國的公使就表示要幫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西方列強不但向清政府提供軍火、船只,而且派外國軍官組織并指揮“洋槍隊”,甚至直接動用陸海軍參與鎮壓。當中國人民掀起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即發生所謂“教案”時,西方列強更是指使清政府屠殺中國人民,懲辦對中國人民鎮壓不力的官員。特別是在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中,西方列強還強迫清政府做出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的承諾,并以此作為中國地方官員嘉獎或罷免的條件。西方列強還獲得在北京使館區的駐兵特權,隨時可用武力干涉清政府和鎮壓中國革命。
第三,扶植、收買代理人。為把中國變成馴服的工具,西方列強特別注意在中國扶植、收買代理人。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奕?、文祥等滿族貴族掌握了負責對外交涉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在中外聯合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他們又扶持了曾國藩、李鴻章等,幫助他們制造槍炮,舉辦軍事工業。清政府崩潰時,他們又看中握有軍權的袁世凱、段祺瑞等,支持他們篡奪辛亥革命果實,建立北洋軍閥的獨裁賣國政權。清政府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對西方列強的扶植“感激涕零”,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第一,剝奪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關稅自主權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主權。中英《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使中國喪失了關稅自主權。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協定“海關”稅則用中英協定形式固定下來。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進一步規定,如中國以后要變更稅例,需得到對方“議允”。1858年,在《天津條約》中規定外國商品在各通商口岸轉口,其商品不需要重新課稅,只需交2.5%的子口稅,就可以在中國內地通行。這造成外國商品依仗侵略特權,在中國市場上大量傾銷,排擠中國的民族經濟。
第二,控制中國的通商口岸。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只允許廣州一地貿易。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規定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以后歷次戰爭失敗都新增開放口岸。在這些通商口岸里,西方列強依仗不平等條約,控制當地經濟,設立租界,實行殖民統治。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了西方列強在中國進行經濟侵略的基地。
第三,實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西方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特權,把中國變成了他們的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地,不僅使中國對外貿易由出超變為入超,而且使中國失去了獨立主權。他們還通過控制洋行壟斷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到19世紀90年代,外國在中國的洋行有500多家。他們還利用不平等條約在中國開工廠、修鐵路、開礦山等,特別是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投資建廠,他們更是爭先恐后到中國來投資,致使民族企業更加無力與之競爭。
第四,操縱中國的經濟命脈。西方列強大肆地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并不是為了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而是為了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為其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在中國近代工業中,1913年外國資本占中國機械采煤投資總額的79.6%,并且控制了41.2%的紗錠和49.6%的布機,控制了中國鐵路里程的93.1%。除此之外,他們還在中國開設銀行,利用存款匯款、投資、貸款、發行紙幣、操縱匯價,逐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金融。西方列強就是憑借強大的經濟控制,使中國民族企業無力與之相抗衡,許多民族工業逃避不了破產或被兼并的命運。他們不僅阻礙民族工業的發展,而且對中國的農業經濟也造成嚴重的破壞。他們依仗不平等條約,低價收購中國農副產品作為其工業生產的原料。還通過壟斷價格和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進行不平等交換來獲得利潤。同時還在國際市場限制、打壓中國農產品出口,使它們沒有銷路。這一切致使中國農業經濟衰敗。
第一,披著宗教外衣,進行侵略活動。在西方列強對中國進行侵略的過程中,有一部分西方傳教士積極參與對中國的侵略活動。他們搜集軍事情報,充當翻譯,甚至起草談判的文本。美國駐華公使田貝非常贊揚傳教士的侵華功勞。他說:“開放整個中國的更大工作,是辛勤的傳教士之功。”除此之外,不法傳教士還霸占土地,建造教堂,剝削佃戶,出租房產。有的還包攬訴訟,私設武裝,甚至公開干預中國內政,以致激起了中國人民的義憤和反抗。19世紀60—90年代,各地群眾反對外國教會侵略的斗爭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為侵略中國制造輿論。西方列強利用在中國辦報紙、雜志,出版書籍等形式,介紹他們的政治觀點,影響中國的政治方向,并宣傳殖民主義奴化思想。同時為制造侵略有理的輿論,大肆宣傳“種族優劣論”,污蔑中國人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應該接受“優等民族”白種人的開導和奴役。19世紀末,他們還炮制了所謂“黃禍論”,宣傳中國人等黃種人對白種人構成威脅,以此論證西方列強侵略中國有理。
綜上所述,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沒有給中國帶來近現代化,而是中斷了中國獨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進程,造成了中國綜合國力的低下,拉大了中國與西方國家發展的距離,給中華民族造成深重災難。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入侵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后和一切災難的總根源。
1840—1919年的80年間,中國的廣大群眾和愛國官兵在反抗外來侵略中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但為什么每一次都以失敗而告終呢?影響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涉及時代、國情和國內、國際以及主觀、客觀等多方面,如果著重從中國內部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這是根本的原因。1840年前后的清王朝,從皇帝到權貴,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御敵之策。例如,道光皇帝不知英國在什么地方,版圖有多大,不知英國人是從陸上來還是從海上來,甚至不知道自己所統治的版圖有多大。當英國政府向中國提出割香港島嶼時,道光皇帝問群臣:香港在什么地方,有多大?大臣們或沉默無語或信口開河。咸豐皇帝以及后來的慈禧太后在外敵入侵時,根本不做抵抗準備,只知外逃。至于其他各級官吏,更是愛錢惜命,只想高官厚祿、吃喝玩樂,在戰爭中指揮無能、驚惶失措、節節敗退。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在虎門炮臺,提督關天培率兵英勇抵抗,但欽差大臣琦善不發援兵,致使關天培戰死。在吳淞口,江南提督陳化成駐守西炮臺,兩江總督牛鑒率重兵守東炮臺。牛鑒一見敵人來攻,首先率軍逃走,致使英軍在東炮臺登陸,水陸夾攻西炮臺,陳化成勢孤援絕,壯烈犧牲。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軍艦闖入白河口,炮轟大沽炮臺。直隸總督譚廷襄正在海神廟抽大煙,率眾倉皇出逃,致使大沽炮臺失陷。甲午戰爭期間,在平壤戰役中,清軍統帥葉志超率部倉皇逃出平壤,退入中國境內。黃海戰役中,“濟遠”艦管帶方伯謙率艦倉皇出逃,慌亂中撞沉自己的一艘戰艦。在威海衛戰役中,駐守陸地的清軍聞風潰敗,造成北洋水師腹背受敵,全軍覆沒。更為戲劇性的是,中法戰爭中,由于中國愛國官兵的英勇奮戰,取得了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整個戰局,使法國處于內外交困境地,內閣倒臺。但清政府卻在勝利有望的時候,向戰敗者求和,使得法國在戰敗的情況下,達到了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這也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
在反抗外來侵略的過程中,除少數愛國官兵英勇抵抗外,清政府不僅不依靠人民,反而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極端懼怕和仇視人民群眾,因而失去了戰勝外來侵略者的強大后盾。能否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是戰爭勝負的極端重要因素。清政府為維護其反動統治,在軍事、政治上執行“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方針。在鴉片戰爭中,琦善為討好英軍,自動撤防、解散林則徐招募的水勇。奕山則誣蔑百姓為漢奸、賊黨,對各省調來的綠營軍也不放心。在三元里人民抗英取勝之時,奕山派廣州知府余保純出城去分化、瓦解抗英隊伍,致使英軍逃脫重圍。在義和團反帝斗爭中,清政府非但不支持義和團,反而派人向各國使館送去蔬菜、水果、酒、糧食等表示慰問。在倉皇逃離北京時,慈禧太后發布鎮壓義和團的上諭,命令清軍對義和團要“嚴行查辦,務凈根株”,公開與八國聯軍勾結,一同屠殺義和團團民。這樣的政府及軍隊必然失去人民群眾這一最有力的后盾,因而戰爭的失敗是無疑的。雖然統治階級中的林則徐、鄧廷楨等堅信“民心可用”,但由于他們沒有實權,力量微弱,雖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人民群眾,反對侵略,但起不了決定作用。
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是國家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技術和作戰能力的落后。鴉片戰爭前,中國同西方處于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制度:一種是腐朽沒落的封建制度,另一種是迅速上升的資本主義制度。這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差異,在戰場上主要表現為武器裝備、軍隊素質、綜合實力上的差距。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常備軍(包括綠營兵和八旗兵)共80萬人,而當時英國全國軍隊20萬人,侵華軍隊最多只有2萬人,但雙方武器裝備、軍隊素質、綜合實力相差懸殊。
就武器裝備來看,多數清軍還在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也不過是用火繩點放的鳥槍、抬槍,炮臺所有大炮還是明末制造;而英軍則普遍使用步槍、大炮,大炮威力大,殺傷力強。中國水師的戰船都是木船,噸位小,載炮少,經不起風浪;而英國水師多為帆船,噸位大,載炮多,而且還擁有少量蒸汽動力的輪船,速度快。可以說,在鴉片戰爭中,中國是用血肉之軀對抗西方的堅船利炮。
就軍隊的素質和戰斗力來看,雙方也相差懸殊。清軍素質差,文化水平低,操練廢弛,軍紀敗壞。許多官兵抽鴉片,聚賭嫖娼,搶劫毆斗,勒索民財。軍官不通兵法,更不懂近代軍事指揮,戰爭時各軍缺乏配合,軍事運輸手段落后,效率低下。相比之下,英軍訓練有素,指揮統一,各兵種協同作戰,后勤供應及時。
由此可見,鴉片戰爭中中國雖然總兵力占優勢,但在武器裝備、軍隊素質、綜合實力等方面相差懸殊,這是中國軍隊失敗的重要原因。
經濟技術落后是中國反對外來侵略戰爭失敗的重要因素,并不意味著經濟技術落后的國家就一定打敗仗。中國當時經濟的確很落后,但如果當時的政府能夠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能夠發動人民、依靠人民,中國是有可能取得一定勝利的。
1840—1919年的80年間,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侵略戰爭,但都失敗了。可以說,屢戰屢敗。但并不意味著這些斗爭都是徒勞的,它們有著偉大的意義。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終目的,并不限于把它變成半殖民地,而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
19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在這一過渡過程中,他們對世界的掠奪更加瘋狂。此時,非洲已基本被瓜分完畢;在亞洲,名義上還獨立的半殖民地國家——中國,成了他們爭奪的主要目標,為此,19世紀70-80年代,西方列強從侵占中國周邊鄰國發展到蠶食中國邊疆地區,使中國陷入“邊疆危機”。西方列強蠶食中國邊疆的目的,是在進一步侵略或瓜分中國的爭奪中占據有利地位。
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后達到高潮。在《馬關條約》簽訂前半個月,日本駐德公使與德國外交部參事會談時,提出將南滿給日本,北滿歸俄國,舟山預定給英國,“而德國完全有權在東南要求一省”的瓜分方案。《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極大地刺激了西方資本—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于是他們在1898-1899年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西方列強先后強租中國港灣和劃分勢力范圍,并在1900年借口義和團反帝運動,開始公開謀求瓜分中國,將其變成殖民地。
但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最終沒有瓜分中國,其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西方列強在瓜分中國問題上的矛盾和互相制約。如《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俄國極力反對,認為日本割占遼東半島損害了俄國在中國的利益,于是聯合德國、法國干涉日本,迫使其放棄遼東半島,(日本勒索中國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俄、德、法因“功”租借中國港灣作為補償。在瓜分中國的過程中,西方列強反復爭吵、協商,無法達成共識,因此保全清政府作為其繼續統治中國的工具。
二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侵略斗爭。這是粉碎西方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根本原因。由于義和團的英勇抵抗,致使八國聯軍從天津到北京,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得出結論:“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也說:“如瓜分,西方將處于被動地步。”孫中山贊揚說,義和團“用大刀、肉體和聯軍相搏,雖然被聯軍打死了幾萬人,傷亡枕藉,還是前仆后繼,其勇銳之氣殊不可當,真是令人驚奇佩服。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正因為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反侵略斗爭,才使中國屢遭侵略而不亡。
歷次反侵略戰爭的失敗,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奮起。鴉片戰爭特別是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就是有力的證明。
鴉片戰爭像晴空霹靂,驚破了中國封建統治者“天朝上國”的迷夢。鴉片戰爭失敗、喪權辱國的結局,說明了對世界愚昧無知的可悲。受鴉片戰爭失敗的強烈刺激,中國官僚和知識分子中間的一批愛國開明之士,開始睜眼看世界,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
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廣東領導查禁鴉片和抗英斗爭時,就曾組織人翻譯各種西方書刊。1841年,他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地理大全》,并親自加以修改潤色,編成《四洲志》一書。書中敘述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的地理、歷史,是中國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地介紹世界地理的書籍。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寫了《海國圖志》,這是當時東亞國家關于世界知識最豐富的一部巨著。《海國圖志》沖破了“天朝上國”等傳統舊觀念,樹立了中國并非世界中心而只是世界一員、應向外國的長處學習的新世界觀念。書中強調“以夷人談夷地”,利用外國資料,力圖介紹世界各國的真實情況及各種近代自然科學知識。更可貴的是,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了解世界形勢,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技術和科學技術,實現富國強兵以抵御外國侵略。這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時代新風,對以后的洋務運動、維新運動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意義。
19世紀70年代以后,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吸收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具有比較強烈的反對外國侵略、希望中國獨立富強的愛國思想,以及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如鄭觀應在所著《盛世危言》中指出,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同西方國家進行“商戰”,設立議院,實行“君民共主”制度。這些早期維新主張,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意義。
鴉片戰爭后少數精英產生的朦朧的民族意識,到了甲午戰爭后,因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發展為全民族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吳玉章回憶當時的思想經歷道:“從前我國還只是被西方大國打敗過,現在竟被東方的小國打敗了,而且失敗得那樣慘,條約又訂得那樣苛刻,這是多么大的恥辱啊!”梁啟超認為:“吾國四千余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二百兆以后始也。”接踵而來的西方列強爭奪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引發的瓜分危機,更使中華民族的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和難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恥辱感,并形成了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休戚與共、命運相連的民族認同感。于是有了康有為、梁啟超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和孫中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
近代中國的志士仁人正是懷著強烈的危機感和民族意識,歷經千辛萬苦,不怕流血犧牲,去探索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思想和道路的。甲午戰爭以后的戊戌維新、辛亥革命以及五四運動,都是在救亡圖存、振興中華這面愛國主義大旗下發生的。正是這些斗爭和探索,使中華民族看到了新的出路,燃燒起新的希望,標志著中華民族進一步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