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jīng)典電影作品賞析讀解教程(第三版)
- 張險峰
- 13字
- 2019-12-11 15:53:58
第三章 電影是時間與空間的結
第一節(jié) 苦難中的寓言和童話
——羅伯特·貝尼尼《美麗人生》賞析
影片資料
中文譯名:美麗人生
國家/地區(qū):意大利
類型:劇情/戰(zhàn)爭
導演:羅伯特·貝尼尼
主演:羅伯特·貝尼尼
劇情簡介
拍攝背景
《美麗人生》是一部以喜劇風格表現(xiàn)納粹大屠殺故事的意大利電影,是1998年整個歐洲影壇最為轟動、最為成功的電影。它先是在1997年第50屆戛納電影節(jié)上被戛納評審團一致推崇,全場起立鼓掌12分鐘,最終獲得評委會大獎。隨后,又在1998年第11屆歐洲電影節(jié)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等多項大獎,接著又一次打破慣例,以外語片的身份同時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最佳剪輯、劇情片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的提名,并最終獲得了1999年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佳男主角、劇情片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3項大獎。在影片中,一人身兼編劇、導演和主演的意大利著名影星羅伯特·貝尼尼本人則同時獲得最佳男主角,這使他成為奧斯卡金像獎頒獎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外語片男演員。這部電影同時也是有史以來在美國最賣座的外語片。
《美麗人生》放映伊始,首先受到歡迎的不在歐洲本土,而是在中東的以色列。當電影節(jié)尚未結束時,以色列全國便對這部異乎尋常的參賽影片致以最高的敬意。以色列評論家針對這部影片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評論,耶路撒冷市市長也公開宣稱他將頒發(fā)給羅伯特·貝尼尼一個特殊的獎杯,因為他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對猶太人歷史的全面了解。
這部影片描寫的是一個家庭的離合悲歡,影片本身也差不多是一個完整的“家庭的故事”。影片的主演是羅伯特·貝尼尼和他的妻子妮可麗塔·布拉斯奇,創(chuàng)作靈感則來自羅伯特·貝尼尼的父親。他的父親雖然并不是猶太人,也沒進過集中營,卻在德國的勞動營中服過苦役。但是,當他對孩子們講起往事的時候,為了不驚嚇孩子,他總是努力用高興和生機勃勃的語調(diào)來講述那個可怕的年代和故事,這一點給羅伯特·貝尼尼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理論準備
影視鏡頭的分切與組合打破了現(xiàn)實時空的制約,創(chuàng)造出新的影視時空。影視片的后期,剪輯可以延長時間和擴大空間,也可以縮短時間和壓縮空間;可以實現(xiàn)超越時空的跳躍,也可以使時空停止、倒退。
一、影視時間
現(xiàn)實時間,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自然的時間流程,它是自然流逝的、連續(xù)的、不可改變的。
影視時間是影視節(jié)目的長度,包括每一個蒙太奇段落以及每一個鏡頭的長度,是可改變的。
影視鏡頭的分切和組合打破了現(xiàn)實時間固有的連續(xù)性的制約,可以不受現(xiàn)實時間的限制,以一種不連續(xù)的自由方式來再現(xiàn)生活中的時間流程。
影視時間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如下。
影視時間可以對現(xiàn)實時間和表現(xiàn)加以延長,通過延長來夸張、強調(diào)生活中的某些事件,渲染、烘托人物的情感世界。如戀人離別時回首相顧,可以用慢動作來對現(xiàn)實時間加以延長,表達出依依不舍的真情;英雄人物中彈犧牲,可以處理成緩慢地倒下;英雄人物倒地的鏡頭還可以同松濤滾滾、白云飄動等隱喻蒙太奇或者思想蒙太奇進行多次組接,通過對現(xiàn)實時間的延長來表現(xiàn)人們對英雄的敬仰之情和懷念之意。
影視時間也可以對現(xiàn)實時間和表現(xiàn)進行縮短。也許5秒鐘的鏡頭,現(xiàn)實生活已經(jīng)從春天轉到了冬季。姜文的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用一個拋書包再雙手接住的鏡頭敘述了馬猴由少年至青年的經(jīng)歷;而在意大利電影《天堂影院》中,隨著失明的阿爾弗雷多用手在小托托的臉上一抹,童年的托托已變化成青年的托托。就這樣影視時間縮短了現(xiàn)實時間,有機地完成了敘事。
影視時間又可以突破現(xiàn)實時間的順向流逝,自由地組合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許多的影視作品都表現(xiàn)過某個人物對往事的回憶,或再現(xiàn)其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如可以從烽火連天的戰(zhàn)場一下子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老將軍的書房等。
二、影視空間
現(xiàn)實空間,是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環(huán)境,從影視畫面拍攝這個角度來說,可以理解為每一個拍攝的場景。
影視空間是銀幕和畫框中所表現(xiàn)的社會生活的影像形式場景。
影視是一種獨特的時空藝術,既可以創(chuàng)造自由的影視時間,又可以創(chuàng)造自由的影視空間。
影視空間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如下。
影視空間可以再現(xiàn)廣闊的現(xiàn)實空間,跨越現(xiàn)實空間,擴大現(xiàn)實空間。如前一個鏡頭是在冰封的北國,后一個鏡頭就到了錦繡的江南;前一個鏡頭是在陸地,后一個鏡頭就可以遨游太空。現(xiàn)場直播足球比賽,上一個鏡頭是足球場上踢球的鏡頭,下一個鏡頭是場外觀眾的反應鏡頭,或鼓掌,或吶喊助威等。在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中,上一組鏡頭是諸葛亮和周瑜為火攻曹軍進行戰(zhàn)前準備,下一組鏡頭便是諸葛亮在江北率領士兵在連環(huán)戰(zhàn)船上緊張操練。
影視空間可以對現(xiàn)實空間加以壓縮。如當我們要從教室走到校外去,其可能的現(xiàn)實空間是:先走出教室,經(jīng)過走廊,走下樓梯,穿過門亭,走出樓門,經(jīng)過操場,然后才能走出校門。可是,影視空間可以壓縮現(xiàn)實空間,只需要兩個鏡頭就可以完成了,上一個鏡頭表現(xiàn)學生走出教室,下一個鏡頭就可以直接表現(xiàn)學生從校門走出來,中間的大段過程完全可以省略。又如,千百萬人的激烈作戰(zhàn),幾個作戰(zhàn)的場景也可以概括地表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等,這是影視片經(jīng)常使用的方法。
影視空間可以對現(xiàn)實空間的局部空間進行組合來表現(xiàn)影視空間的全貌,即構成新的空間形態(tài)。在一組鏡頭中,把多空間畫面有秩序地組織在一起,體現(xiàn)了影視后期剪輯過程中的空間統(tǒng)一性。如市區(qū)街道上的幾排樹木,公園里的幾朵花、草地,可以概括某個城市綠化成就的全貌。影視作品正是利用這種方法,通過現(xiàn)實空間中一部分具有典型特征的局部空間的組合使觀眾去“窺一斑而見全豹”,去認知整體的空間形態(tài)。
鑒賞分析
《美麗人生》之所以在全世界觀眾中如此受歡迎,大致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主題
這部影片歌頌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愛情,甚至在逆境中,人們都不失幽默的本色。這讓每一個悲觀厭世的人從中受到了鼓舞,增添了生活的信心;讓不懂世事的孩子永遠只知道人生無處不美麗,所有的厄運不過是一場必來的游戲。基多這樣做,讓灰色的人生迸發(fā)出了美麗的光彩。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個回味雋永的人生寓言,富含感人的主題、深刻的哲理。
二、風格
這部影片是喜劇風格與黑色幽默手法的完整統(tǒng)一與絕妙應用。它充分探究了電影藝術風格的多樣性,為繁榮電影手法做出了自己獨到的貢獻。
這部影片的前半部分是喜劇,充分運用了喜劇的假定因素,一些細節(jié)和情節(jié)的編織讓人忍俊不禁,幾乎每一個場景都有羅伯特·貝尼尼風格獨特的喜劇演出。而這種喜劇的場面所延伸、發(fā)展之處則是影片中最為出色的童話式場面。
它首先是一個個出人意料的細節(jié)——在劇院里,基多不看舞臺,而是緊盯著坐在高處包廂里的朵拉,嘴里念念有詞,仿佛是意念的感應真的起了作用,朵拉果然轉過頭來,使基多看了個夠;在雨中,基多從劇院“劫走”了朵拉,汽車又一次壞了,基多把朵拉帶下汽車,接著像變戲法一樣在朵拉的腳下鋪出一條長長的紅地毯;在一幢房子門前,門鎖著,基多雙手合十,嘴里念著“圣母瑪麗亞”,結果上天果然掉下一把鑰匙……還有那頂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帽子等,很快就讓基多與朵拉一見鐘情、心心相通。在基多最后帶走朵拉那場戲中,童話式的場面和童話式的結局完美地結合成為一個美麗的高潮:基多騎著那匹綠色的大馬走進了飯店大廳,而在頃刻之間,朵拉也已躍上了馬背,這種“白馬王子”式的場面使在場的賓客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這部影片的后半部分描繪的似乎是一個“不可能發(fā)生的故事”,同時也極有可能破壞本片在風格上的完整性。因為它要講述的是一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納粹大屠殺相關聯(lián)的故事,而這種故事往往與黑暗、恐懼還有死亡的陰影相伴隨。但是,羅伯特·貝尼尼卻憑借其出色的喜劇天賦,以喜劇、童話和寓言式的風格將兩個部分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
首先,他確立了本片的主旨——不講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猶太人的命運而是在講人生的態(tài)度;其次,為了不使同被關入集中營的兒子感受到恐懼和死亡的陰影,他讓劇中的這位猶太人父親編出一個關于游戲的故事,就像是一個美麗的神話,保護著小主人公約舒亞的童心在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地帶始終充滿著歡樂。這神奇的一筆在升華了本片主題的同時也保持了本片在風格上的完整。
盡管羅伯特·貝尼尼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中主要致力于制造浪漫的童話,但為了影片前后內(nèi)容的銜接,他也不斷地把納粹和法西斯的陰影透過喜劇和童話式的場面展示給觀眾。在開場銀幕外的獨白之后,影片的第一組鏡頭就是對時代背景的交代:基多和朋友駕駛著剎車失靈的汽車沖入一群手舞鮮花的隊列,那些人正在歡迎一位納粹將軍的到來。人們把基多的車當成了迎接的對象,所有的人都舉起手臂,做出納粹分子的軍禮狀。基多也順應著模仿。在隨后的情節(jié)中,那位從羅馬來的督學則是要向學生們發(fā)表一篇關于“種族優(yōu)越”問題的演講。基多則借此把希特勒“選擇的”雅利安人大大奚落了一番。而納粹分子對猶太人的迫害則被羅伯特·貝尼尼巧妙地移植到了那匹馬上——那匹屬于猶太人的馬正是被他們涂成了綠色,并在上面寫上了侮辱性的文字。這些諷刺性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為后半部納粹集中營中的場景作了水到渠成式的鋪墊。
同時,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多為兒子編造的那個“美麗的故事”也從前面的童話風格中得到了有力的支撐。前半部分中的浪漫和“美麗人生”,在后面基多對兒子心靈的精心呵護中繼續(xù)得到強有力的表達。和所有由著名的喜劇明星演出的影片一樣,這部影片也差不多成為羅伯特·貝尼尼一個人的電影。他在集中營里為穩(wěn)住兒子竭盡全力做的一連串的表演使影片的喜劇風格得以順其自然地貫穿始終;最重要的是,一個童話最終依然是完整地完成了——羅伯特·貝尼尼不但幾乎沒有正面展示多少納粹劊子手們的兇惡形象,而且把基多的死完全處理成背景內(nèi)容。這樣,在約舒亞的心目中,生活一直是那樣純真和美麗,他甚至贏得了一輛真正的坦克車。
不可否認的是,羅伯特·貝尼尼對大屠殺故事喜劇和童話故事式的處理使這部電影也遭受到一些人的批評。他們認為羅伯特·貝尼尼對于那場慘絕人寰殺戮的態(tài)度實在是太過于輕松了,甚至有人認為他采取的是一種好萊塢式的商業(yè)化的手法。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拍完《辛德勒的名單》后曾表示,任何人拍片證實大屠殺的存在都應被褒獎,他還成立了“大屠殺生還者見證人基金會”。但對《美麗人生》一片,他卻頗有微詞。
據(jù)悉,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在觀看《美麗人生》一片時,影片還沒放完,他就想離場,但被他的妻子阻止了。后來,他表示,大屠殺不應被當作娛樂,《美麗人生》一片“娛樂性過強”。
應該說,羅伯特·貝尼尼的風格的確是過于大膽和獨特了,而其風格的力量,與其說是來自好萊塢,還不如說是對歐洲喜劇傳統(tǒng)的繼承。他并不只是構置了一個“美麗的故事”,而是使他的喜劇童話成為一個感人的寓言。它告訴人們的正是羅伯特·貝尼尼后來所表述的那段話。他說:“我想告訴所有的人,生命是可貴而且充滿歡笑。即使是臨死之前,也可以得到歡樂。”如果套用我們常說的一段話來說就是:人不但可以死得偉大,也應該生得美好。
三、值得稱道的時空轉換手法的運用
羅伯特·貝尼尼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大膽的、令人拍案叫絕的時空處理,這里不能不提——基多大攪朵拉與未婚夫的婚禮,騎著身上涂了顏色的高頭大馬與朵拉從飯店回到住處時卻突然想起忘了帶鑰匙,于是在自己的屋前又拉又踹地想把門打開。在一旁閑著無聊的朵拉則漫步走進另一間布滿了鮮花的屋子,基多有些發(fā)愣,跟了過去,也進了屋子,鏡頭推上去,待人物拐彎消失不見后,又隨剛剛從屋里走出來的約舒亞徐徐拉出,框入院內(nèi)正在等待約書亞的基多和朵拉這對夫妻,而約舒亞一聲清脆的“爸爸媽媽”的叫喊聲讓我們明白,時間已然過去了至少四五個年頭,他們不但結了婚,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就這樣,羅伯特·貝尼尼在一個不間斷的鏡頭里完成了一次絕妙的時空轉換,手法之高超,用法之絕妙,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四、夸張而又真實的喜劇情節(jié)與表演
除了時空手法妙用以外,這部電影略顯夸張的喜劇表演,令人捧腹的喜劇情節(jié),如集中營里那場讓人既發(fā)笑又擔心的類似中國相聲捧哏逗哏的翻譯講解,以及“坦克”的懸念到最后迎刃而解等,都成為這部電影鮮明的特色,也成了吸引觀眾的神來之筆。
五、獨特的觀影感受調(diào)動觀眾全新的審美體驗
羅伯特·貝尼尼選擇以悲喜劇交融的態(tài)度和形式詮釋大屠殺的題材是極為大膽而且創(chuàng)新的嘗試,不僅讓觀眾感受到所謂帶荒謬的喜劇,同時也讓觀眾忍不住感動地落淚。許多人都是在驚慌中流著淚,繼而又慶幸又愉快地看完影片的。這種獨特的觀影體驗是在其他影片中感受不到的,就像體驗多味的人生一樣,觀眾的心緒會久久難以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