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消費者行為基礎
第1章 導論
本章將為您解答下列問題:
什么是“消費者”?其與“顧客”和“工業用戶”有何不同?
“消費者行為”學科的內涵是什么?
消費者行為的重要性何在?
消費者行為有哪些主要的特征?
哪些學科對消費者行為的發展有所貢獻?
關于消費者的研究與探討有哪些觀點?
消費者權利主要包括哪幾項?其內涵是什么?
消費者行為的思考架構是什么?
只懂種不懂賣,甜柿大王夢碎
匯豐生態農場總經理詹明潤,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臺灣地區的農民之一。作為臺灣年輕人到大陸務農的最佳宣傳樣板,從報紙、電視到網絡媒體,都在宣傳他的臺灣高山甜柿傳奇。還因為他的父親詹德光曾改良果樹成功,獲得了“神農獎”,他因此又被大陸媒體稱為“神農之子”。
詹明潤的家族,在東勢以種植果樹為主,曾經種過桶柑、高接梨、甜柿。種柿子對詹明潤來說,是駕輕就熟的工作,“如果留在臺灣,那些土地根本不夠用,找不到大陸那么寬廣的土地。”詹明潤看到了一個大好機會,變成了第一批到海峽兩岸大學生創業園創業的臺灣年輕人。
第一個收獲的年度,詹明潤望著9000多棵甜柿樹,以及樹上包著的30萬個白色袋子,覺得滿山遍野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這里是老家30畝地的10倍大,13多億人口,土地與市場都太大了,柿子大王的夢想在心中萌芽了!”詹明潤心想,以他的技術,第二年同樣數量的甜柿樹,產果量還能加倍;第三年再加倍,產出100萬顆甜柿絕對不難!
為了打開甜柿的上海市場渠道,他包了一輛貨車,車上裝了300箱甜柿,這是福建產的臺灣甜柿首次遠征上海。每箱里有3個甜柿禮盒,一盒賣90元人民幣,價格比起臺灣毫不遜色。
結果,上海的經銷商不愿用買斷的方式,只能代賣,賣出一定的量才計算價款。兩周后對方打電話過來,“甜柿只賣出110箱,剩下的190箱要叫貨車拉回福建莆田!”詹明潤估算了運費與路程,這190箱甜柿運回福建恐怕就爛掉了,還要多出一筆運費,只好請對方處理掉,當然這300箱最后只能收110箱的錢。
這一年,詹明潤浩浩蕩蕩出擊,投入的成本超過90萬元人民幣,最后只收回3萬元人民幣,這讓他柿子大王的美夢清醒了。詹明潤這才發現大陸市場和他想的不一樣,“老家的柿子,還沒采收就有人訂購了,剩下再到蔬果市場拍賣,一下子就賣出去了。”但這里要自己跑渠道、跑市場,會種甜柿也要懂得怎么賣甜柿。
第二年,詹明潤不得不忍痛,將9000多棵柿子樹砍掉了3000棵,剩下6000棵。一棵甜柿樹從嫁接到產果,最少要5年,好不容易可以產果的果樹就這樣砍掉,豈不是非常可惜?原來,不能讓任何一棵柿子樹生病,只要一棵生病就可能會蔓延至整個農場,因此每一棵樹都要請工人定期修剪、施肥,固定時間噴灑農藥,一點都不能疏忽。而這些都要開銷,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詹明潤只好選擇砍掉果樹,降低整個農場的固定開銷。
然而第二年情況卻未見好轉,詹明潤不敢再出擊上海市場,改守莆田當地市場,把自己種植的臺灣甜柿擺進莆田當地的高檔水果經銷店,不料卻發生了另一個狀況。同樣在當地投資的臺商,竟然跟著詹明潤的腳步,只要看到有匯豐農場臺灣甜柿的箱子擺在那里,就搶著進駐,還往下開價,詹明潤賣多少,他就便宜5塊錢,甚至10塊錢。同樣都是種臺灣甜柿,變成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狀況。
同是種甜柿的臺商說,“到仙游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臺商,嚴格說來只有詹明潤是農民出身,其余都沒有農家背景,而是生意人,邏輯完全不同,甚至把鴻海那套生意模式搬到農業上來用。”意即先用低價把生意全搶過來,然后沖量擠壓利潤。
于是詹明潤只好繼續砍樹,從9000棵變成3000棵,接著變成1500棵,甚至打算和老家一樣多就好,大農場、大市場的夢消失了。現在匯豐農場除了甜柿,也加種櫻花樹與種苗,詹明潤一邊修剪櫻花樹一邊說,櫻花樹固定成本投入低,憑他的技術,可以在山上種出不同品種的櫻花樹,到時候滿山遍野開滿櫻花,這里會成為全福建最浪漫的一座山。他也不必再擔心甜柿產銷的問題,匯豐農場會轉型成為觀光休閑農場,收門票、賣櫻花苗,讓他在大陸的農業創業夢能夠持續下去。
資料來源:呂國禎,“臺灣神農之子:不只要會種還得要會賣!”《今周刊》,第923期,2014/08/28。
每個人都是消費者,每一天都要進行很多的消費。首先,本章為消費者行為的探討奠定了一個基礎,希望能先讓讀者對于消費者行為的內涵、重要性以及特征等有全面的了解。其次,本章也介紹影響消費者行為這一學科的其他相關學科,以及在探討消費者行為上常見的觀點。當然,探討消費者行為絕對不能忽略消費者權利,因為消費者權利是確保消費者滿足的最低條件。最后,本章還提出一個針對消費者行為的架構,以作為了解消費者行為的思考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