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史十五講(第二版)
- 江曉原
- 957字
- 2019-12-11 15:49:36
四 科學史的教育功能——以美國的情形為例
在教育中發揮作用,是科學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關于這一功能,我們可以看看美國教育中的一些情況。
在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資助下,有哈佛大學科學史教授霍爾頓(G.Holton)等人參加的“哈佛物理教學改革計劃”,其成果是1970出版的一套中學物理教材《改革物理學教程》(中譯本名《中學物理教程》,共12冊,由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一部大量利用科學史內容,因而具有明顯的人文取向的物理學教材,此后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物理學教材之一,并被廣泛使用。
當然,這樣一部教材還不足以說明多少問題,我們應該看一些更為權威的文件。
1989年“美國促進科學協會”發表題為《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的總報告。報告建議,在教育中加入科學史內容,原因是:其一,“離開了具體事例談科學發展就會很空泛”;其二,“一些科學進展為人類文化遺產作出過卓越貢獻……這些歷史篇章為西方文明中各種思潮的發展樹立了里程碑”。入選的進展包括:
在“2061計劃”之后,1994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通過了《國家科學教育標準》,這是一份內容詳盡的報告。其中有“科學的歷史與本質”這一部分,將科學史的教育貫穿在從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過程中。其要點有:
這些科學史的內容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一、許多個人對科學傳統作出的貢獻。對這些個人中某些人的研究——大致相當于國內科學史研究中的“人物研究”,要達到的目的當然與國內傳統的目的不盡相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要求通過對科學家個人的研究,增進四方面的認識:科學的探索、作為一種人類努力的科學、科學的本質、科學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二、歷史上,科學是由不同文化中不同的個人來從事的。
三、通過追溯科學史可以表明,科學的革新者們要打破當時已被人們廣泛接受的觀點,并得出我們今天看來是理所當然的結論,曾經是多么困難的事情。4
上面所舉美國教育中的一些情況,只是說明,科學史在美國的教育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而科學史的這一角色,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體系中基本上還未引入(最近京滬兩地才開始有類似美國“2061計劃”的嘗試)。因此,當我們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時,和美國大學生相比,可以說就缺了科學史這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