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史十五講(第二版)
- 江曉原
- 888字
- 2019-12-11 15:49:36
三 科學史的諸種功能
關于科學史的各種功能,有一種深思熟慮的論述:
在上述分類中,功能一、三其實可以合并,功能四當然很重要。但是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功能二。
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使得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昔日亞里士多德那樣博學的天才大師,如今已成天方夜譚。這當然并非好事,只是人類為獲得現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價罷了。有識之士很早就在為此擔憂。還在20世紀初,當時的哈佛大學校長康奈特(J.B.Co nant)建議用“科學與學術”的提法來兼顧兩者,就已經受到熱烈歡迎。那時,薩頓正在大聲疾呼,要在人文學者和自然科學家之間建立一座橋梁,他選定的這座橋梁不是別的,正是科學史;他認為“建造這座橋梁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要文化需要”。
然而半個多世紀過去,薩頓所呼喚的橋梁不僅沒有建成通車,兩岸的距離倒變得更加遙遠。不過對于這個問題,與我們國內的情況相比,西方學者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斯諾(Charles Percy Snow——當然不是那個去延安的記者)1959年在劍橋大學的著名演講《兩種文化·再談兩種文化》3,深刻討論了當代社會中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日益疏遠的狀況及其帶來的困境,在當時能夠激起國際性的熱烈反響和討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而在國內,如果說薩頓所呼喚的橋梁也已經建造了一小部分的話,那么這一小部分卻完全被看做是自然科學那一岸上的附屬建筑物,大多數的旁人幾乎不理解,許多造橋人自己也沒有薩頓溝通兩岸的一片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