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

教師心理健康像人的生理健康一樣,在特定時間,因特定事件,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疾病。對此,教師應該正確認識,恰當處理,不必諱疾忌醫,延誤咨詢或治療。教師心理一旦出現問題或疾病,只有及時發現,積極尋求咨詢或治療,才能保證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開展,保障師生人身、心理安全。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

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既包括一般人具有的心理健康標準,又體現教師職業特殊性,概括起來,包含以下幾點。

(一)對教師角色的認同

教師對教師角色的認同表現在實際行動中,就是勤于教育工作,熱愛教學工作,愛生、愛校、敬業、樂業,在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

(二)具有健全的人格

教師健全人格通常表現為性格開朗,襟懷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正確的教育觀、人生觀、學生觀,為人師表,誨人不倦,信心堅定,意志頑強,順境不傲慢,逆境不悲觀。

(三)有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教師良好和諧人際關系通常表現為有正確的榮譽觀、名利觀;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權利和義務;能客觀了解和理解別人,能夠接受對方,接受他人的優點,也接受他人的缺點;與別人相處時,積極態度多于消極態度,尊重、理解、贊美、喜悅多于仇恨、懷疑、妒忌、厭惡;積極與他人真誠溝通,懂得與上下級和同事友好合作,注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四)能正確了解自我、體驗自我和悅納自我

教師能對自己的能力、優缺點做出恰當客觀評價,不隨便拿自己跟別人比較,能平衡自我與現實、現實與現實的關系。

(五)具有教育獨創性

教師的教育獨創性表現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造,能根據學生的生活、心理和社會特點富有創造性地解讀教材、選擇教法、設計教學環節,對不斷出現的創新性教育教學方法能很快接受。

(六)在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實感受情緒,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

教師具備健康心理,就能保持樂觀積極心態,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恰當表達和控制自己,反應適度,行為有序,安詳穩妥地處理學校工作和社會生活中的突發事件;不將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緒帶入課堂,不遷怒于學生;冷靜處理課堂環境中的不良事件;克制偏愛情緒,一視同仁地對待學生;不將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庭。

在理解教師心理健康標準時,應當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心理健康與不健康是一種連續的狀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分為不同等級,從良好心理健康狀況、一般心理健康狀況、有某些心理困擾、輕度心理障礙到嚴重的心理疾患,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許多情況下,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常態心理與變態心理兩極之間只有相對標準和程度差異,沒有絕對界線。

第二,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不是靜止固定的,而是動態變化的。環境改變、不良刺激、意外事件、自身成長與發展、學習與經驗積累、主觀調節能力等都能影響心理健康狀態。如果不注意心理保健,經常處于焦慮、抑郁心理狀態,心理健康水平必然會下降;反之,如果出現困擾、失衡后能正確認識,及時自我調整和尋求幫助,就會恢復到心理健康良好狀態。每一個人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努力,不斷發揮自身潛能,都可以追求心理健康發展的更高層次。

二、教師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對教師心理健康的定義,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將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劃分為三類:發展性心理問題、適應性心理問題與障礙性心理問題。

(一)教師的發展性心理問題

發展性心理問題主要是指教師自身不能正確自我認知,特別是對自我能力、自我素質方面的認知,其心理素質及心理潛能沒有得到有效、全面發展。

發展性心理問題的解決重在幫助教師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通過針對性教育訓練,培養其良好心理素質,塑造健康完整人格,使其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合格教師。

發展性心理問題的特點有如下幾點。

(1)發展性心理問題是心理健康、身心發展正常教師的問題,意味著教師在發展方面仍有潛力可挖,心理素質還有提高的空間。

(2)發展性心理問題的解決,重在引導教師在一個更新層面認識自我,開發自我潛能。這種潛能開發更具有突破自我認識局限性的特征,能使教師在能力提升、信心重建等方面實現一定飛躍,使自己得到更充分發展。

(3)強調發展的原則。發展性心理健康問題是教師的工作、適應、發展等問題,更側重于“發展”方面,著眼于教師心理素質提高和教師能更好、更充分地發展。要求教師更會調節和控制情緒、改善精神狀態、建立自信心。

【案例分析】

一位教師日記中顯示的心理困惑

教學中的我為什么會不自信?

開學第二周了,一直想著寫日記但是沒動筆,今天才終于下定了決心。

我的問題實在是有點多,也很亂。我很沒有頭緒,很不自信。

今天是星期五,本來我已經下班了,此刻應該回到家里或者休息或者吃飯,但是我想備課,想看書,想多熟悉教材,我現在正待在辦公室里面。

回顧過去的兩個星期,我一邊擔憂著,一邊前進著,走著……

整體上來講,我的課堂很活躍,因為我喜歡看到學生活潑快樂的樣子。課堂上一動一靜的節奏也讓我很有成就感。安排他們討論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很積極地討論著,少部分基礎欠佳的學生也偶爾會將信將疑地發言。并且討論的結果都很符合我本來設計的思路,說明我的問題起到了恰到好處的引導作用。在我寫板書的時候,學生很積極地主動做筆記。我盡量做到關注每一個學生,我喜歡看他們的眼睛,我發現,大部分時候我看著他們時,他們也在看著我,大家保持著一種默契。每一次,我都會為這種默契而為自己欣慰,我很棒。我以為,老師在課堂上的表情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老師的激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或者激發學生的熱情。我最害怕的是在課堂看見一個無辜的表情,我怕他們聽不懂我講的知識,我怕他們覺得我講得不夠生動,沒有興趣。我怕這些事情的到來,所以在備課的時候,上課的時候,我盡量避免這些事情的發生。雖然,但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過,我并不認為是因為自己做得好,我更多的是在覺得這是自己的幸運,因為我沒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沒有總結過方法。究竟哪些地方做得好,是根據什么做的,為什么這么做會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思考了嗎?我沒有總結!是胡亂碰到而已。

我為什么會不自信?為什么別的老師說學生喜歡我、喜歡我的課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不相信?我為什么要一直在懷疑自己?我很自卑,自卑于我的個人魅力,自卑于我的專業知識。我不是一個幽默的人,也不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

作為新老師,我這么不自信,真的很不好,很不好,我該怎么辦?

感覺肩上有幾千斤的擔子壓著,我為什么這么不自信?我好茫然……

這篇日記說明教師也會缺乏自信,新教師更容易出現缺乏自信的問題。缺乏自信是教師自我認知方面的問題,是發展性心理問題的一種體現,如果教師不能夠進行自我調節,會影響其心理健康。

(二)教師的適應性心理問題

適應是個體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調整身心狀態,與環境保持良好、有效接觸的過程。適應性心理問題是個人與環境不能取得協調一致所帶來的心理困擾,屬于正常人出現的心理不健康問題。

在人生各個階段,個體要不斷依據環境的變化,持續不斷地維護心理平衡。這個過程反復出現,伴隨人的一生。當人無須付出太高代價去處理一個具有一般性及可預期性與環境有關的問題,很快實現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平衡,就可以說這個人具有了較好的適應性。

教師的適應性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特點。

(1)適應性心理問題發生在身心發展正常,但帶有一定心理、行為問題的教師,或者在適應方面發生困難的正常人身上。

(2)解決教師適應性心理問題,需多注重教師正常需要與現實狀況之間的矛盾沖突,主要工作是運用認知調整,幫助教師在認知方面得到調整和改善。

(3)強調引導與自我教育。解決教師適應性心理問題,要重視教師自身理性的作用。領導者或心理健康輔導人員要幫助教師分析情況,提出合理解決途徑和方法。強調發掘、利用教師潛在積極因素,引導教師自己解決問題。

(4)教師適應性心理問題,多涉及工作指導、交往指導,生活指導等,引導教師正確處理在這些方面遇到的心理問題。

(三)教師的障礙性心理問題

障礙性心理問題也稱為“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個體持久地感受到痛苦;社會功能受損,人際關系糟糕,產生對抗甚至敵對行為;表現出非當地文化類型的特殊行為。

當教師遭遇人際關系嚴重沖突、重大挫折、重大創傷或面臨重大抉擇時,有人會表現出焦慮、恐懼、抑郁;有人表現出沮喪、退縮、自暴自棄;有人表現異常憤怒甚至沖動報復;有人過度應用防衛機制,表現出一系列適應不良行為。若長期持續,心理障礙得不到適當調適或解脫,就容易發展為更嚴重疾病,產生嚴重后果。

教師障礙性心理問題常見以下幾種類型。

1.焦慮性障礙

焦慮是由緊張、焦急、憂慮、擔心和恐懼等感受交織而成的復雜情緒反應。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時出現,也可能沒有明顯的誘因而發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觀根據的情況下出現某些情緒紊亂。焦慮總是與精神打擊以及即將來臨的、可能造成的威脅或危險相聯系,主觀上感到緊張、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難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經系統功能的變化或失調。焦慮可分為:正常焦慮與神經癥性焦慮;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廣泛性焦慮與驚恐發作。

(1)正常焦慮與神經癥性焦慮。①正常焦慮是現實威脅引起的擔憂、不安,是由人類與生俱來的有限性,即人類面對自然力量、病痛、微弱以及終極死亡感到脆弱無力,無法應付而產生的焦慮。正常焦慮的反應與客觀威脅成比例,不涉及壓抑或其他內在心理沖突機制,不需要啟動神經性防御機制來管理焦慮,能在意識覺察層次上建設性對待,或當客觀處境改變時,會變得較為舒緩。②神經癥性焦慮與驚恐并非由實際威脅或危險所引起,其緊張不安和驚恐程度與現實處境不相稱。它所反映的威脅與客觀危險不成比例,會有壓抑(分裂)和其他心理沖突形式,會產生許多形式的退縮行動與警覺,以及各種神經性防御機制。

(2)狀態焦慮與特質焦慮。①狀態焦慮(stateanxiety)指因為特定情境引起的暫時不安狀態。②特質焦慮指一般性人格特點或特質,它表現為比較持續的擔心和不安。

(3)廣泛性焦慮與驚恐發作。①廣泛性焦慮是以經常或持續的、全面的、無明確對象或固定內容的緊張不安及過度焦慮感為特征。這種焦慮與周圍任何特定的情境沒有關系,一般由過度擔憂引起。典型表現是對現實生活的某些問題過分擔心或煩惱,如擔心自己或親戚患病或發生意外,異常擔心經濟狀況,過分擔心工作或社會能力。這種緊張不安、擔心或煩惱與現實很不相稱,使患者感到難以忍受,但又無法擺脫;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亢進、運動性緊張和過分警惕。患者常具有特征性外貌,如面肌扭曲、眉頭緊鎖、姿勢緊張、坐立不安,甚至有顫抖,皮膚蒼白,手心、腳心以及腋窩汗水淋漓?;颊呷菀卓奁?,是廣泛性焦慮狀態的反映,并非提示抑郁。多數患者自發病后在大部分時間有癥狀。通常,只有當癥狀持續幾個月后才可以診斷為廣泛性焦慮障礙(6個月)。如果不加干預,大約80%患者癥狀可持續3年。如果癥狀較嚴重或者伴有激越、現實感喪失、轉換癥狀以及自殺觀念,預后更差。一些慢性廣泛性焦慮障礙的患者可有短期抑郁發作,通常在某次發作中患者會就醫。②驚恐發作是焦慮癥的一種表現形式,亦稱為急性焦慮發作。患者突然發生強烈不適,可有胸悶、氣透不過來的感覺,心悸、出汗、胃不適、顫抖、手足發麻、瀕死感、要發瘋感或失去控制感,每次發作約一刻鐘左右。發作可無明顯原因或無特殊情境。還有一些人在某些特殊情境如擁擠人群、商店、公共車輛中發作。它是以反復出現強烈的驚恐發作,伴頻死亡感或驚慌感,以及嚴重的自主神經癥狀為特點。大多數患者在反復出現驚恐發作之后的間歇期,常擔心再次發病,因而惴惴不安,也可出現一些自主神經活動亢進的癥狀。驚恐發作時,由于強烈的恐懼感,患者難以忍受,常立即要求給予緊急幫助。在發作間歇期,60%的患者由于擔心發病時得不到幫助,因而主動回避一些活動,如不肯單獨出門、不到人多熱鬧場所、不乘車旅行等,或是出門要有他人陪伴等。

焦慮性障礙往往與典型的病態“完美主義”人格相關。完美主義人格主要表現為過度自我批評、過多體驗失敗、自我強加的過高標準或者過高目標追求;恐懼失敗;不顧后果地追求成功;飽受應該得到目標的折磨;很難有幸福家庭生活感受;喜歡把意志強加給別人。

2.抑郁性障礙

抑郁性障礙主要有三大方面典型表現。其一,情緒低落,這是抑郁性障礙的中心癥狀,表現為感覺不愉快、悲傷、無望等。即使患者否認有抑郁,旁觀者往往也能從患者表情和行為等方面發現患者的低落情緒。其二,抑郁性障礙還表現為思維遲鈍,患者感覺自己的思維反應變慢,腦子遲鈍了,覺得腦子像是生銹銹住了,開動不起來,學習或工作效率明顯下降。其三,抑郁性障礙還表現為動作減少,主要是指動作尤其手勢動作減少,行動緩慢,少數抑郁狀態嚴重,可緘默不語、不食不動、臥床不起,稱抑郁性木僵狀態。

3.強迫性障礙

做事反復思考,猶豫不決,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復想,不該做的事仍反復做,因而感到緊張、痛苦。強迫性癥狀中常見的有:強迫觀念,如強迫回憶、強迫懷疑等;強迫意向或強迫沖動等;強迫動作,如反復檢查門鎖等。

強迫癥狀幾乎每個人都曾出現過,但只要不成為精神負擔,不妨礙正常工作、生活,就不應算作強迫性障礙。

4.恐怖性障礙

患有恐怖性障礙者,所害怕的對象在一般人看來并沒有什么可怕的,但仍出現強制性回避意愿和緊張、焦慮、眩暈等心理反應,如恐高癥、利器恐怖、動物恐怖、廣場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較為常見,主要表現就是赤面恐怖,也就是在眾人面前臉紅,面部表情驚恐失措,不敢正視對方,害怕別人看透自己的心思而難堪,產生緊張不安、心慌、胸悶等癥狀。

5.疑病性障礙

有這種障礙的患者主要表現為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過分關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種疾病,經常訴述不適,頑固懷疑、擔心自己有病,經實驗室檢查和醫生多次解釋后仍不能接受,反復就醫,甚至影響社會功能。這種對自身健康過度擔憂的心理傾向就是疑病性障礙表現。

產生心理障礙,幾乎人人都可能遇到,較長時間內不良心境持續積累,可能造成興趣減退、生活規律紊亂,甚至行為異常、性格偏離怪異等,這些都需要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心理咨詢也適用某些神經癥性心理問題,諸如強迫癥、焦慮癥、恐懼癥、疑病癥等,還適用于某些生理心理障礙(即身心疾?。⑸窠浵到y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礙、各種智力發育異常等。

三、教師常見的心身疾病

除了單純身體疾病,或者單純心理問題或疾病,還有一種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但以軀體癥狀表現為主的疾病,這就是心身疾病。這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心理社會因素起重要作用,軀體有癥狀表現,有器質性病理改變,不屬于軀體形式障礙。國內綜合性醫院初診病人中,有近1/3的人患的是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軀體疾病。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軀體治療,心理社會因素方面很少得到關注。教師常見心身疾病有下列表現。

(一)冠心病

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已成為最常見的疾病及成人死亡的第一原因,是現代社會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冠心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社會心理應激、精神緊張、噪聲等因素,同大量吸煙、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肥胖和不合理膳食、環境污染等一樣,都是冠心病的前因,也是重要的誘因。

20世紀60年代初,弗里德曼和羅森曼(Friedman&Rosenman)提出A型行為模式(type A behavior patten)或A型人格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把A型人格同過去公認的高膽固醇、吸煙和高血壓并列為心臟病四大危險因子。A型人格主要特征為進取心強、過分的抱負與雄心壯志、急躁易怒、行動匆忙、過分競爭與好勝、充滿敵意。與A型人格相反的為B型人格,表現為性情溫和、安于現狀、辦事從容、競爭性低、無緊迫感、沒有敵意、知足常樂。研究結果表明,A型特征者冠心病的發病率是B型的兩倍,心臟病的復發率是B型的五倍還多。

(二)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又稱高血壓病。這主要是由于高級神經中樞功能失調而致病,心理、行為和社會因素在其中起主導作用。外界及內在不良刺激,引起劇烈、長期的應激狀態,導致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過程失調,使全身細小動脈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同時由于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引起水鈉潴留、血容量增加,加劇血壓升高。

研究認為,高血壓病與病前性格有關,有報道2/3的患者具有一定性格特征。容易激動,具沖動性、求全責備,刻板主觀者易患高血壓病。各種引起精神緊張的情緒因素,憤怒、恐懼、焦慮均可使血壓升高。社會因素對高血壓病發展與預后也有關系,社會心理壓力的解除,會使血壓明顯下降。

心理治療在高血壓病中起重要作用。支持性心理治療與抗高血壓藥物相結合的綜合療法,能取得更為滿意的效果。松弛療法、生物反饋治療也有成效。

(三)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是最常見疾病。臨床資料證實,心理社會性緊張刺激與潰瘍病發生有直接關系。強烈持續心身緊張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焦慮、憤怒、抑郁、沮喪、痛苦等情緒體驗,可以引起神經興奮,導致胃液分泌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升高。如果這種升高持續存在,就損傷胃和十二指腸而發生潰瘍。

消化性潰瘍病的人格特征表現為順從依賴、過分自我克制、情緒不穩、內心矛盾重重等。由于他們慣于自我克制,在應激時情緒得不到宣泄,迷走神經反射更為強烈,胃酸和胃蛋白酶原水平增高尤甚,容易發生消化性潰瘍。

(四)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

緊張性頭痛和偏頭痛是與心理因素關系密切的兩個常見神經系統癥狀。緊張性頭痛主要是額顳部和枕部出現的肌肉緊縮性疼痛,是臨床常見的頭痛病。偏頭痛是一種周期性發作的頭痛,疼痛多偏于一側,發作時,可累及頭、面、頸等部位。頭痛主要原因是心情長期不愉快和情緒緊張。與情緒刺激有關,焦慮、緊張、憤怒以及疲乏時常可通過神經血管機制引起頭部血管和肌肉強烈收縮而誘發頭痛。

此類人的個性特點表現為好強、固執、孤獨、刻板、敏感、嫉妒、內心沖突等心理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石县| 玉溪市| 监利县| 收藏| 上杭县| 土默特右旗| 保亭| 沁阳市| 荃湾区| 潜山县| 昭平县| 新平| 尚志市| 株洲市| 拜城县| 威宁| 正蓝旗| 固镇县| 定陶县| 香港| 壤塘县| 清原| 定结县| 临沧市| 仁布县| 建宁县| 清水河县| 庆城县| 渝中区| 莱西市| 彰武县| 双江| 惠东县| 吉安市| 麻江县| 连云港市| 炎陵县| 西安市| 枣阳市| 高台县| 遂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