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心理健康
- 張懷春
- 4089字
- 2019-11-15 17:48:17
第三節(jié) 教師角色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勞動具有較強的示范性,教師職業(yè)是助人的職業(yè)。教師自身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其道德品質(zhì)行為、言行舉止表現(xiàn)是學生學習觀摩的對象,所以教師角色心理健康水平甚至比教師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更為重要,影響著學生心理成長、人格形成和身心發(fā)展。
一、教師角色心理健康對學生影響的必然性
(一)教師職業(yè)勞動具有“示范性”特點
教師是“教書育人”之人,是職業(yè)勞動的施動者,是學生學習的典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師本人是學校里最重要的師表,是最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教師不僅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去武裝學生的頭腦,而且通過自身的思想和言行等去直接影響學生,教師的人格與個性對學生身心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傊處煹氖澜缬^、品行、生活、對每一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影響著全體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教師角色心理健康狀況也會對學生心理成長產(chǎn)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學生會在無意中受到教師積極心理品質(zhì),如積極認知、穩(wěn)定情緒、堅韌毅力、果敢精神、陽光心態(tài)、創(chuàng)新意識等的影響,也會受到教師消極心理特質(zhì),如認知偏見、消極情緒、不良性格等的影響,這些影響會被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內(nèi)化為自己的觀念,外化為自己的行動。所以教師應該保持良好心性和品行。
(二)學生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特點
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學生,年齡在6至18歲之間,其生理和心理處于成長發(fā)展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別是小學生,其言語、認知和社會性發(fā)展等方面都較中學生、大學生、成人學習者有更優(yōu)的可塑性。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論靈魂》中認為,靈魂如同蠟塊一樣,從外物接受印紋。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洛克(J.John Locke)繼承發(fā)展了這個思想,認為人出生時心靈猶如白紙或白板,對任何事物均無印象;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跡。教師教育學生就像“在白板上繪畫”一樣,教師“繪畫”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有的教師常出現(xiàn)語言甚至行為暴力,對學生身心傷害極大,容易引發(fā)師生間沖突,導致因失控而失手的現(xiàn)象。比身體傷害更嚴重的是,有時會使學生是非觀念模糊,心理虐待感加強。如果某教師形成了對學生心理虐待習慣,總是喜歡挖苦、諷刺、打擊學生,或是設法侮辱比自己強或自己看不上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
模仿,是沒有外在壓力條件下,個體受他人影響而仿照他人,使自己行為與他人相同的現(xiàn)象。一般來說,榜樣是模仿的條件,但模仿是自愿產(chǎn)生的,有時可能是無意識的。模仿性是少年學生的天性,也是他們學習的基礎和主要手段。中小學生的知識智力、心理品質(zhì)和思想道德均處于成長發(fā)展中,獨立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較弱,所以對教師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戀的情感,向師性明顯,老師說的就是“權威指令”,一定盡可能照做。因此,教師“說的”往往是學生最可信賴的,教師“做的”往往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參照??梢姡處煹狞c滴言行舉止、教師角色的心理健康水平會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成長。
(三)教師與學生“有效接觸”的時空特點
相比家長或其他角色群體而言,教師與學生的有效接觸時間較長,每天少則7~8小時,多則10多個小時。父母雖然每天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也有10多個小時,但其中睡眠時間過半,此外,再除去父母與孩子獨自活動的時間,面對面接觸的時間就更少。教師與學生的有效接觸時間較多,并且多在班級中,空間也較為集中,為兩者相互作用和影響提供了充足的時空保證。德國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認為,任何群體內(nèi)部都存在著一種“心理場”,群體成員的心理活動都處在其他成員的心理場之中。成員之間的心理相互影響,是一種“群體心理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有一種力量(即強勢心理場)起著主動、支配的作用。無疑,在班級教學交往中,教師具有這種強勢心理場地位,教師的言行容易影響學生,學生觀察、學習并效仿,進而在自覺或不自覺中習得教師的某些個性和行為習慣。
二、教師角色心理健康對學生影響的表現(xiàn)
教師角色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如果教師的心理不健康,則會外展為其言行,而學生作為其言行的受動者,則會受到深刻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方面是長期交往共處而潛移默化發(fā)生的,另一方面還會直接而顯性地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
(一)影響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的言行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具有陽光樂觀、積極向上心態(tài)的教師,會帶給學生積極陽光的心態(tài);言行和心態(tài)具有不良傾向的教師,則會帶給學生更多的消極影響,導致學生對學習和生活產(chǎn)生消極態(tài)度和體驗。有個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上課時間被老師責令到走廊上抄十遍課文,當天抄不完第二天翻番,再抄不完,第三天再翻番……這樣下去要不永遠抄不完,要么抄完了也耽誤了新課,導致新的作業(yè)完不成。學生就開始痛恨老師、痛恨學校,心靈被扭曲了。有位中學生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個破瓶子,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摔碎了,碎得再也不能拼接了。一個破瓶子還能有什么用呢?”容易導致人生觀和價值觀念模糊,學習和生活方向感迷失。
(二)影響課堂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課堂教學是教師工作的主陣地。如果教師能夠精力充沛、情緒穩(wěn)定地投入課堂,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地駕馭教學,創(chuàng)建一種寬松、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心理氣氛,則學生浸潤其中,樂學不疲,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幫助學生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相反,如果教師處在職業(yè)倦怠期,自身工作動力不足,沒有生機活力、課堂表情麻木、消極應付對待教學,常牢騷滿腹、怨天尤人,常指責怪罪、諷刺挖苦學生,則會導致課堂氣氛緊張、生冷沉悶,影響課堂教學質(zhì)量,減弱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降低學習效果。
(三)影響師生關系和學生心理健康
師生關系是學生在學校環(huán)境中與教師之間建立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聯(lián)系。正常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保證。研究發(fā)現(xiàn),良好的師生關系,如親密型師生關系,有利于小學生的學校適應,可以滿足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安全感的需要,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發(fā)展良好的個性品質(zhì)和較高的社會適應能力等;而不良的師生關系,如沖突型或依賴型師生關系,會使兒童對學校產(chǎn)生不良的情緒體驗,在學校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出攻擊性行為或退縮等心理行為問題。如果教師角色心理不健康,如情緒失調(diào)、人格缺陷、問題行為等,輕則影響學生的情緒安全感,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使學生變得膽怯、恐慌、壓抑;重則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敵對心理,喪失道德感,產(chǎn)生心理障礙,導致人格萎縮、師生關系沖突,甚至惡化為暴力傷師事件。各種教師傷害案件背后,除了教育方式不當、當事學生個性特點等因素之外,受害教師自身的心理素養(yǎng)和性格行為特征,如習慣性的“語言暴力”、體罰、變相體罰和“心虐”現(xiàn)象,也是隱藏的導火索。顯然,這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形成,影響學生心理健康。
【拓展閱讀】
三毛受傷記
三、教師角色心理健康需維護和調(diào)適
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教師角色的心理品質(zhì)和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教師個人的職業(yè)生活和從教狀態(tài),也關系到教育教學質(zhì)量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關系到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夢想實現(xiàn)。所以,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角色認知,積極踐行教師的角色規(guī)范,有針對性地開展角色訓練,不斷強化角色學習,汲取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學會心理健康調(diào)適的基本方法技能,維護好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切實增強教師角色扮演的各項能力。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1.什么是角色與教師角色?
2.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3.教師角色要求的心理品質(zhì)有哪些?
4.怎樣理解教師角色心理健康對學生影響的必然性?
5.教師角色心理健康影響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參考文獻
[1]李瑾瑜,等.課程改革與教師角色轉換[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3.
[2]閔衛(wèi)國,等.教育心理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葉上雄.中學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