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軌跡與影響
- 張西平
- 1487字
- 2019-11-15 18:03:19
一、“禮儀之爭”前來華傳教士對中國古代典籍的翻譯
利瑪竇是繼羅明堅后,在儒家典籍的西譯上做出重大貢獻的另一位來華耶穌會士。在談到孔子時,利瑪竇說:
在談到儒家時,他說:
利瑪竇不僅介紹了儒家文化,也親自翻譯了中國儒家典籍《四書》。1592年1月15日,利瑪竇在他的信中第一次提到他在翻譯儒家的格言這一件事情,他說:
利瑪竇等來華的耶穌會士把《四書》作為學習漢語的教材,但當耶穌會在亞洲的視察員范禮安了解到《四書》的情況后,就讓利瑪竇將《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利瑪竇在1593年12月10日的一封信中,提到這件事,他寫道:
一年后,利瑪竇已基本完成《四書》的翻譯,他在給德·法比神父的信中說:
三年后,利瑪竇完成了這項翻譯工作,他寫道:
之后利瑪竇在給友人的信中都把自己所翻譯的《四書》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介紹給他的朋友。1599年他曾在信中說:
遺憾的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歷史文獻之一,利瑪竇所翻譯的這部《四書》手稿迄今未被發現。[144]
在利瑪竇后,從事中國典籍翻譯的耶穌會傳教士還有比利時的傳教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費賴之(Louis Pfister,1833-1891)認為金尼閣在1626年翻譯《中國五經》一卷,但這個譯注本至今尚未發現。[145]
“禮儀之爭”前,來華傳教士的主要精力放在“西學東漸”上,較少關注“中學西傳”,在此之前出版的共42部各類著作中,中文著作和文獻為32部,而用西方語言所寫的介紹中國文化的僅有10部。
禮儀之爭前來華耶穌會士中、西著述對照表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來到東方的傳教士,他們的工作重心在“西學東漸”,例如,利瑪竇翻譯《四書》的目的,主要是為今后的來華傳教士們學習漢語所用。對中國典籍的翻譯和介紹并非他們的工作中心。而羅明堅在這一方面則有突出貢獻,一人占據了近一半的“中學西傳”的著作,其原因是他中年就返回了歐洲,如果他繼續留在中國,恐怕也不會在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西傳上有如此貢獻。此外,從這一表格中也可以發現一個基本事實:中國典籍的外譯,如果也考慮到之前所提到的西班牙傳教士高母羨的《明心寶鑒》,中國文化向西方世界傳播的工作,并非由中國人所開創的,而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們開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