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學西傳歐洲研究導論:16—18世紀中學西傳的軌跡與影響
- 張西平
- 2199字
- 2019-11-15 18:03:19
五、羅明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研究,我們可以對羅明堅在中國古代文化西傳上的貢獻做一個小結。[124]羅明堅是中國天主教事業的開創者,是大航海以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先驅,是中國古代文化西傳的奠基人,是西方漢學的奠基人。盡管我們仍承認利瑪竇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偉人,中國天主教的奠基人之一,西方漢學的開拓者之一,但國內外學術界忽視羅明堅太久。對于一些有關他以及這段歷史的描述也不夠準確,比如鄧恩對羅明堅和利瑪竇的評價。他說:
鄧恩的結論,過于強調利瑪竇。一旦我們知道了羅明堅返回歐洲的緣由,知道羅明堅返回歐洲后的所作所為,我們就會得出更為客觀的結論。
第一,希望教廷派往中國訪華使團一事,從鞏固天主教在中國發展的角度來看,不失為一個合宜的方法,這也符合天主教在歐洲傳教和發展的傳統。羅明堅也一直向教會提出這個建議。關鍵在于范禮安為何選擇了羅明堅,而非別人。歷史事實證明,范禮安對羅明堅存在偏見。他認為,羅明堅漢語水平不高,這毫無根據,也不符合歷史事實。在當時,羅明堅的漢語水平要高于利瑪竇,這一點,羅明堅的所寫的漢詩即可證明。至今我們沒有看到利瑪竇有類似的作品。羅明堅年紀太大,這更是違背事實。羅明堅當時45歲,正當壯年。利瑪竇當年36歲,兩人相差9歲。相對于利瑪竇而言,羅明堅并不顯老。何況1585年入華的孟三德(Duarte de Sande,1547-1599),當年57歲,從教會事業在中國的發展來看,派遣他返回歐洲顯然比派羅明堅更加合適。雖然羅明堅一直建議派遣人員到歐洲,派他回去也未嘗不可,但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仍有著其他的原因。
第二,范禮安將羅明堅派回歐洲并非是出于個人恩怨,而是當時教會內部矛盾以及國家利益之間的糾葛與矛盾。這主要表現在范禮安派羅明堅返回歐洲,但把他排除在訪華使團之外,這顯得莫名其妙。[126]顯然,這個使團名單已經表明羅明堅永遠不會再回到中國,即便訪華使團成功來華。究其原因,獨立學者宋黎明認為:
歸根到底是教會內部的矛盾和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如果考慮到范禮安站在葡萄牙一邊,桑切斯站在西班牙一邊的基本背景,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點。無疑,羅明堅成了“犧牲品”。由此可以看出,天主教在其全球擴張中并非那么神圣,他們同樣卷入了各種各樣世俗利益的矛盾之中。[128]
第三,利瑪竇留在中國,在介紹西方文化,促進中西文化交流,推動中國天主教發展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西學東漸”領域,羅明堅在這些方面的貢獻,顯然不如利瑪竇;但在“中學西傳”領域,在用歐洲語言介紹中國、翻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等方面,羅明堅在西方漢學的發展上做出了自己獨有的貢獻,利瑪竇不如羅明堅。特別是近年來對羅明堅所繪制的《中國地圖集》和其所翻譯的《四書》的最新研究更是說證明這點。以往對來華耶穌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們在中國的活動,在中國傳播西學和建立天主教。至今為止,不少關于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著作,其實只是“西學東漸史”,缺少“中學西傳史”,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和影響。由此,我們可以認為,羅明堅和利瑪竇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雙雄,兩個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來華耶穌會士,兩人各有自己的歷史地位。今天,在我們研究中國文化在西方的傳播時,羅明堅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應拂去歷史的塵埃,使他回到歷史舞臺的中央。[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