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走出去”研究總論
- 張西平 管永前
- 8788字
- 2019-11-15 17:55:27
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時代變革與思路創新[29]
荊玲玲 張會來
當今社會,隨著文化精神的物化,文化產業在世界經濟中的貢獻率越來越凸顯,尤其是在全球性經濟危機的侵襲下,文化的經濟化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課題。而隱藏在文化之后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競爭也愈演愈烈,隨著文化全球化帶來的巨大壓力,中國正在遭受外來文化“主導”和文化“殖民”的巨大威脅。如何在堅持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前提下,做好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把握好中國文化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定位問題?如何在激烈競爭的國際大背景之下,做好中國文化的“攻守兼備”,主動迎接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時期的考驗?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國際文化貿易中的文化特征,把目光投向了西方國家的文化政策,希望借鑒西方強國的經驗來豐富中國國際文化貿易的理論基礎,但卻忽略了在自身的基礎上尋求發展的機遇,也為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提供了其現實必要性和創新與變革的新思路。
一、中國文化“走出去”意義的再判斷
研究中國文化“走出去”問題必然存在著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定位問題,這也是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否在國際市場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方面;是關系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否保持其持久活力和競爭優勢的關鍵;是關系中國文化對外貿易中能否取得比較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關鍵。因而研究中國文化“走出去”問題必然先解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定位問題。本文就是從傳統文化的宗教歷史隱性、國學復興和傳統文化當代的世界價值三方面去闡釋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必要性。
1.傳統文化歷史背景中的宗教隱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總言之,以儒、釋、道三教文化最具代表性。中國文化帶有鮮明的宗教色彩,道家文化的道教,釋家文化的佛教,宗教元素最為深藏的儒教也有“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宗教信仰,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就是建立在宗教元素之上的學術理論。而作為中國文化承載的中國儒、釋、道三家宗教體系又帶有明顯的隱性色彩,道家講求超脫出塵,佛家倡導遠離紅塵,儒教雖提出入仕途“治國平天下”積累“外王”功德,但也有其傳承非嫡系不傳六藝真言的傳統,三教都講究一個緣法的命理,道渡仙緣、佛渡有緣等都使中華文化帶上了強烈的歷史隱性。三教文化的真解非有緣不傳,使得中華真正高深的文化內涵從來就不為平常百姓所熟知。這也為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和文化“走出去”設置了障礙,使得大部分的國人和外國人都難以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無法理解中國文化隱藏在宗教背后的高深學術和文化信仰。
正是這種宗教文化背后的歷史隱性,使得作為世界現存傳承最完整的古老文明并沒有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文化,而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為主體的新世界文明體系的確立則是對古老中華文明的無情鞭笞,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這種歷史背景,我們才應更好地定位傳統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積極地實施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把握當今國際社會文化變革的機遇尤其是世界道德信仰的重塑時機,發揮中華悠久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提升中國作為文化大國對世界文化領域的話語權和發言權。
2.傳統文化的“文藝復興”——國學熱潮的興起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但也在傳承中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和打擊,使得中華文化在歷史上出現了短暫的“斷層”現象,甚至于很多人都不知何謂中華傳統文化,連最淺顯的文化內涵都不知道,可謂是國民的悲哀!
說到傳統文化,就不得不提近幾年來出現的國學復興熱潮。雖然文學界和史學界并沒有給出國學的具體概念的詮釋,但是這都無法否認傳統文化在所謂國學之中的主體地位。在這里本文把國學釋義為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包含儒、釋、道三教的文化與傳承,實則是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升華和提煉。當今社會,在當代一批有識之士的帶動之下,傳統文化出現了復興的熱潮,越來越多的國民開始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更有一些國民去主動學習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國學的現代意義和應用理論,都為傳統文化的復興創造了條件,可謂是傳統文化的“文藝復興”。
正是“國學熱潮”的興起,為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時代背景和現實必要性,國民對“國學熱潮”的支持和肯定,是國民對一國文化根基意識的覺醒,體現了當代中國人對國民自我文化的極大需求,也是國家對文化在國際與社會主導地位的認可與認知,體現了構建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文化體系的社會必要性。正是基于這種時代背景,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傳播,強化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的主導地位,擴大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化構建的影響力,有著極大的社會現實意義!
3.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世界價值
在當今社會大多數國家實行的都是以西方“科學民主”為主體,以自由為根基的法治憲政,倡導人權、自由、平等、科學、法治。然而,這種以西方基督教文明為特色的西方文化體系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一是整個文化根基中的科學要素和人文要素出現分離傾向;二是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也相互矛盾后,使整個社會偏離公正原則,西方文化體系下的行政領導管理體制出現了信仰危機。在這種背景下,西方的學者把目光投向了遙遠的東方,希望在傳承久遠的文明古國中找到政治信仰的文化之源,于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佛學院等具有神秘的東方特色的教育機構紛紛成立。而作為古老神秘東方文化中心的中國也必然會進行一場具有傳統特色文化思潮,為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國際社會和時代的大背景。
挖掘傳統文化的魅力,研究傳統文化的古為今用,對于革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策略,發揚儒、釋、道三教文化的悠久積淀,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世界價值。實施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對于完善世界文化體系,保障世界文化遺產,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繁榮文化市場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同時,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天人合一”的自然觀,“養生育德、陰陽互補”的生態倫理觀,“效天之德”與“仁愛和諧”的道德觀,對于當今社會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塑社會倫理道德觀念,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和諧世界,有著深遠的世界價值!
二、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國內的體制變革與創新
中華文化浩瀚如煙,充滿了濃厚的人文氣息,有著完整不曾斷絕的傳承,可謂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但是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正因為明清時期中華文化的故步自封以及近代的“斷層”影響,使得中華文化的精髓雖然仍舊耐人研讀,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中華傳統文化的確與當代的現代文明存在著一定的“銜接間隙”,也造成了一批所謂的“新新人類”大呼傳統文化是“落伍”“老掉牙的東西”。雖然國內掀起了一場復興傳統文化的“國學熱潮”,但是傳統文化的普及程度并沒有向著更廣、更深、更有層次的方向發展,對于傳統文化與國際主流現代文化的接軌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定位問題,傳統文化應用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并沒有展開較深層次的學術研究,對于傳統文化走出國門更好地傳播也沒有較好的創新模式,文化創新的力度還沒有達到國際社會對于一國文化競爭的要求,文化的深層次開發與淺層次的擴展也沒有取得顯著的成績,面對著這些急需解決的問題,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必然離不開國內的體制變革與文化創新!
1.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必然離不開國內教育體制的變革
古語有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教育作為國之根本的基礎地位。自古以來中華大地就重視教育的問題,從孔子游學諸國廣收門徒到國家大力興辦各類學府,再到大興科舉考試選拔人才,抑或是今天的各類層次的考試,教育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當今各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人才競爭,人才強國戰略也成了當代國際社會的發展戰略之一。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加強對外文化交流,擴大國家文化軟實力必然離不開國內教育體制的變革。
教育體制的改革主要是在開展現代化教育的同時,注重培養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培養專業的人才,彌補中國文化對外交流中的人才缺失。首先,是增加傳統道德啟蒙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比重,為中華兒女重鑄文化血脈。當代社會一切的動蕩與矛盾的深層次的原因,都是道德信仰的危機。無論是社會上的群體性事件,還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下降,都可以在深層次的道德層面找其發生的根源。這不再是一個可以視而不見的小的社會問題,它已經成為一個波及全球的大的研究課題。正如西方學者把目光投向遙遠的東方,不可否認中國古典的文化典籍之中的道德的確在重塑社會道德信仰體系方面有著巨大感染力和影響力。而基礎教育的傳統道德啟蒙教育不僅可以重塑中華的文化血脈,還可以帶來古典傳統文化的興盛,讓更多的人才投身于中華文化血脈的繼承和創新事業,也必然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創造更大的空間和人力資源。其次,是加大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開設更多傳統文化應用研究的專業方向,增加傳統文化的應用研究,使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管理、營銷等專業領域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同時培養專業的人才從事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課題研究,豐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理論基礎。第三,形成由政府倡導、民間主導、大學教育機構為主力的對外文化學術交流合作多與各地興起的孔子學院、佛學院等傳播中華文明的教育機構形成定期的互訪式的學術交流,在社會上倡導學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良好學術氛圍,為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學術環境。第四,重視漢語走出去的文化事業,積極發揮漢語作為中國走出去的巨大載體作用,努力展開由政府主導和民間主導的各類漢語文化的交流活動,重視海外華人的炎黃節日民俗等方面的活動,并給予人力、資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搞好海內外華人的文化互動交流,擴大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倡導力和影響力。
2.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必然離不開文化體制和文化內容的創新
中國當代的文化體制是以發展文化事業為主的文化政策,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相對薄弱,國家重視發展政府組織性質的文化事業與文化項目,對文化市場的開放性較低,文化產業發展處于探索階段。而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必然要加強文化市場的開放性,充分與國際文化市場接軌,探索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與世界現代文化的銜接方式,加快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就必然深化對文化體制改革的層次。
深化國家文化體制改革,通過轉企改制使文化單位擺脫傳統事業體制的束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打造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充分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加大國內文化產業和國際企業的合作與交流,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寬松的市場準入環境,加大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深化文化作為一國根基的重要地位,全面促進文化市場的極大繁榮。在實施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與加強傳統文化深層次開發相結合,延伸以傳統文化為開發項目的文化產業鏈條和開發層次,通過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的全面參與和深層次開發,加強國家對傳統文化項目開發的資金投放,提升以開發傳統文化項目的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鼓勵民間資金向傳統文化項目開發方向的投放與流動,給予文化產業發展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勵,引導文化體制改革把開發傳統文化項目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諱莫如深,讓人如入云霧,往往不知所謂,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多少,更何況文化“走出去”之后所面對的中華文明“門外漢”的外國人。同時,作為中華炎黃子孫的我們又繼承了多少,是否只是“青燈古卷,白首窮經”地研讀老祖宗的遺作,抑或是畫地為牢而不知何為“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面對激烈的國際格局,我們又如何能彰顯中華文化的悠久影響力和文化魅力呢?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下又會采取何種策略來讓習慣了“時間就是金錢”信條的外國人接受耗時難解的中國傳統文化呢?這就使得在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文化內容方面的創新與變革,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加工”和“潛化”的修訂,使之適應接受當代社會的需求。
所謂中華文化的“深加工”,就是加深中國傳統文化的延伸和縱深,在增加中華文化的新時代的文化內涵的同時,加深對中華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文化的歸總典藏研究,建立完整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體系和典藏體系。只有加大中華文化的縱深層次的研究,完善當代國學的宗旨觀和歷史觀,以及形成體系化的完整的中華國學信息庫,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傳承古圣先賢的“往圣絕學”,體悟先輩那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悲天憫人的情懷,使中華五千年薪火相傳的文明延續下去。也只有我們炎黃兒女更好地繼承了祖先的文化,才能更有信心地使中華文明播散世界的角落,讓中華文化去影響世界,從而提升我國在國際文化競爭領域的話語權,繼而占據國際文化貿易的有利地位。
中國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就不得不對傳統文化進行西式“快餐化”的改革,使之成為通俗易懂、易于接受而又散發著古老國度神秘氣息的文化,讓在當代厭煩城市喧囂的人們得到心靈的慰藉,去守衛心靈深處的那份最原始的感動和覺悟,體悟古圣先賢對天地社會最質樸的覺知。只有中國文化在“走出去”之后成為“快餐化”的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競爭領域迅速占領一定的市場份額,同時也去吸引外國人主動去找尋中國文化的真解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從而實現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文化“走出去”更好地開展國際營銷。
三、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中國際市場的營銷創新
中國文化具有極強的民族特色,是東方文化體系的典型代表,其強大的文化感染力與亙古魅力是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擬的,但正是這種文化的特質造成了中華文化在東方的強勁活力與在西方的柔弱勢力,無法滿足作為一種悠久文化對世界文化領域主導力的需求,所以研究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離不開國際市場的創新營銷。
1.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必然離不開文化營銷內容的創新
首先,創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文化輸出內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散發著濃郁而神秘的東方文化氣息,不同的文化異域特質是一種文化對于他種族最好的吸引力,因而在國際市場的文化營銷必然離不開文化內容的創新。在現代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今天,人們已經厭倦了當代城市文化的喧囂與快餐文化內容所帶來的疲憊,開始追求心靈的釋放與聆聽自然的聲音,而這正是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所深蘊的內涵。因而,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創新文化輸出的內容,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加工與文化價值的提煉,突顯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異域特質和文化享受價值,增加中國文化“走出去”傳播過程中的文化吸引力,從而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市場中的營銷份額。
其次,創新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文化理念認知內容。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多是儒、釋、道三教的經史典籍。由于文化傳承與歷史演變的時間跨度較大,大多數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感覺是內涵深蘊而晦澀難懂,這就容易使得中國文化“走出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文化折扣”的現象,從而降低國際市場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認知,出現了優秀的文化無法被廣闊市場所認可的情況。因而,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要創新文化理念的認知內容,加強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提煉,并以現代人的認知方式去解讀和詮釋。同時,政府要加大對于傳統文化理念現代重構與認知建設的支持力度,集合社會各領域的權威人士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而通俗的現代解讀,并以文化宣傳紀錄片的方式對國外市場進行同步投放,讓外國人能夠接受到準確的文化內容,重建國際社會對于中國文化理念的認知體系。
2.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必然離不開文化營銷方式與營銷手段的創新
首先,要創新傳統文化的輸出方式,大力發展“出口不出國”等多種模式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的輸出,進行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輸出方式。同時加強文化定位在文化輸出中的重要性,更加注重文化生態建設,提升傳統文化的存在價值與文化享受價值,滿足不同文化階層的文化需求,增加國家的政策傾斜力度,增強文化政策的連貫性,全面為傳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出口和輸出服務。
其次,加大政府對海外傳統文化輸出運作的支持,支持海外文化營銷公司的企業化運作,增強傳統文化海外產業鏈條的延伸開發,全面參與海外文化市場的競爭,提升海外文化產品輸出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加強在國際文化貿易市場中的傳播手段的運作,加強對傳統文化輸出市場的預測與經營,建立風險預測與應對體系。同時建立自己強大的海外營銷網絡,加強在傳統文化輸出過程中與海外文化輸出學術機構的互動式合作,加大與海外有實力的文化中介機構的多形式合作,全面借助海外的力量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
第四,加強專業的文化翻譯人才建設,使得文化出口產品所蘊含的文化理念與價值能在國際社會得到準確而真實的反應和傳播。同時,嚴守中國文化輸出過程中的質量審核關,積極倡導健康主流的文化意識宣傳,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高質量的定位和嚴格的定義,創造中國自己的文化品牌,防范因文化差異和低質量文化指導而產生的“文化誤讀”對于中國文化輸出的負面效應。
3.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必然離不開傳統文化在對外文化貿易中的“文化磁力”效應
中國的傳統文化廣博有力,具有極強的國際感染力,正如古代中國在世界的東方形成以漢唐古文化為中心的東方文化體系,形成覆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印度半島等在內的東方漢文化圈。中國文化的廣博縱深都可謂是世界之最,無論是諸子百家的學術成就,還是三教九流的專題研究,都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仰視。正是這種文化上的強勁有力的優勢,形成了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貿易中的“文化磁力”效應,廣博內蘊的文化吸引力就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其他各國民眾想去了解和認知古老文明帶給他們異域的神秘氣息,而中國在國際文化貿易中的國際營銷更應該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文化磁力”的導向作用,借以拓寬中國文化的國際市場,搶占國際文化貿易的先機。
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在繼承和發揚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優勢,向世界傳播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需要重視和實施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需要向世界展示一個現代的文化形象,而不是古典的、傳統的中國文化借以現代媒體的不斷重復演示。要為中國傳統文化注入現代化的氣息和今人對社會的感悟,便于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市場的接軌,更好地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活力和創新元素,體現中華民族不斷探索前進道路的民族精神與炎黃兒女深沉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好地展示中國文化的“文化磁力”,發揮中華文化魅力導向作用,為以傳統文化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創造有利的文化氛圍和國際環境。
而要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磁力”效應,就必然離不開強大的國家機器的支持。你的生活質量、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是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文化展示方式和文化展示內容。而這一切的創造和展示都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繼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從而向世界各國展示悠久文明的強大優越性,凸顯中華文化的持久活力和創造動力,形成對世界其他民眾強勢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及對中華文明的崇尚力,為中國文化創造民眾基礎。同時,政府也應該加大與國際社會的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彰顯中華文化的內在魅力。
四、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未來的新展望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深層原因,這是馬克斯·韋伯等杰出思想家早在20世紀初就發現的歷史規律。21世紀人類面臨威脅自身生存的世界難題,根源都可歸結為文化的因素,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引發的惡果,全球性的道德信仰危機的蔓延已成為整個世界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而在重構世界道德信仰體系的問題上,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必然發揮著決定性的力量。
1.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廣闊前景
中國傳統文化燦如繁星,皎如皓月,深藏著天地至理的無窮智慧,三教九流留下了無盡的專著與學術成就,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深厚積淀,為后人留下了無數的遐想和萬千的感嘆。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將會給世界帶來文化領域的強勢沖擊,帶著對中華古圣先賢的贊嘆,一路播散下炎黃子孫的榮光,為世界道德體系與“和諧世界”的構建發揮其獨特的作用。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將帶動國內文化市場的高度繁榮,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國外優秀文化資源來豐富中國文化的內容,從而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國際文化貿易領域的有利地位,創造巨大的經濟財富,展現低碳環保的國際理念,消除外來文化的“主導”與文化“殖民”的巨大威脅,重塑國內統一的文化意識形態標準,彰顯健康和諧的價值理念,必然也將為世界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在世界的東方重構新的東方漢文化覆蓋圈,與之相適應的建立東方的漢文化貿易體系,發揮中華文化在世界東方的主導地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深遠影響
當今社會的發展,就是世界文化在起著主導的作用,誰掌控了世界文化的主導地位,誰就掌控了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正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學體系所提出的“意識對物質的能動的反作用”,世界的文化發展必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
中國文化從20世紀以來的“全面防御”政策在21世紀初轉變為“攻守兼備”,主動地迎合世界文化發展與競爭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傳統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僅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走出去”,更是文化原創性和國際文化競爭基礎理論研究以及自身話語權的構建,中國將用大量的真正富于原創性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不斷增強民族文化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必然會不斷提高中華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