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美術史十五講(第二版)
- 丁寧
- 3788字
- 2019-11-15 17:45:21
三 哥特式藝術
羅馬式藝術發展了兩百多年之后,到了12世紀,在法國又有一種新的藝術逐漸形成,而后擴展至全歐洲,并且一直延續到15世紀,這就是哥特式藝術,其標志是在圣德尼修道院所建的皇家教堂。事實上,法國既是羅馬式藝術風格最盛行的地區,也是哥特式藝術風格的發展地。
“哥特式”原是一個貶義詞,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開始使用的,用來貶抑這種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不相一致的風格。他們誤以為這種“原始”和“野蠻”的風格源自哥特人(古代北方的日耳曼人),因此就有了“哥特式”之稱。
到了哥特藝術盛行的時期,藝術家不再是與工匠一般地位無異的階層,而逐漸獲得了提升。同時,他們也已能創造出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風格的作品。藝術家在開始將自己的名字簽在作品中時,已經意識到這樣的舉動是與藝術的個性化相關聯的了。

圖4-21 巴黎圣母院(1163—1250),東南方向,巴黎。

圖4-22 巴黎圣母院西門。

圖4-23 巴黎圣母院內。
建筑
哥特式藝術是多方吸取的結果,它從羅馬式的厚重、結實風格轉變為強調垂直向上、輕盈修長的獨特形式。哥特式建筑是最為復雜的建筑風格之一,它將教堂的裝飾推到了一種極致的狀態。交叉的拱門承受高聳的屋頂、厚實的墻壁和巨大的窗戶的重量。其中稱為飛扶壁的拱門支撐物顯得輕盈通透。在拱形的天頂上有挺秀的塔尖直指天穹。加上中殿的天頂、修長的立柱、彩色玻璃畫組成的花窗等,這一切都散發出一股神秘壯麗、恍如置身天堂般的氣氛。
巴黎圣母院無疑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之作。它始建于1163年,隨后的一百年又陸續加建,因此其外貌既有羅馬式建筑的特色,也有哥特式的獨特風貌。也許讀一讀法國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激情描繪,就足以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座偉大建筑的非凡藝術魅力了:
雕刻
哥特式藝術中的雕刻主要還是作為建筑物的裝飾,如教堂外部和入口的高浮雕和圓雕像等。這一時期的雕刻的特點是寫實性和獨立形態意義的增強。盡管人物的造型顯得較為瘦長,往往具有安靜、溫和的氣息,但是已經和拜占庭和羅馬式雕刻藝術有了相當大的差別。一直到13世紀以后,雕刻與建筑才開始分道揚鑣,獨立的、較大的雕像才得以產生。
值得一提的是巴黎西南方68公里外的夏特爾大教堂的高浮雕。
我們先來看教堂的西門墻上的雕塑。它們大約完成于1170年,是早期哥特風格的代表作。門柱上的雕像似乎即將擺脫建筑的構件,成為獨立的浮雕。值得稱道的還有人物的衣袍。它們的皺褶不再像羅馬式雕刻那樣僅以線條的刻制來表達,而是讓每一皺褶都有其實際的體量,而且頗為自然地垂下來。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雕像的容貌已經開始具有人的真實面貌,而不像羅馬式雕刻中的面具化的程序處理。圖4-26中這些修長的人像可能是舊約《圣經》中記載的猶太人的國王與王后以及先知。他們的表情安詳溫柔,沒有以前雕刻的僵硬感覺。

圖4-24 夏特爾大教堂西門(約1145—1170),巴黎。
南門墻上的雕塑同樣使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像與柱身的關系已經明顯地分離開了,而且雕像本身的體量也遠遠超過了柱身,無論是頭上的天蓬,還是腳下的基座,都將柱子降低為次要的視覺因素,換一句話說,雕塑不僅有了高于建筑構件的重要性,而且,與此同時,也有了獨立而行的趨勢。
就雕像本身的藝術處理而言,人們也可以看到一種更為生動的跡象。與完全正面的形象不同,右邊一組人物的頭部與身體的中軸并非完全對應,也就是說,雕塑家已經給了人物些許的靈活變動。這種趨近古典意味的處理在左邊的圣徒提奧多身上就更加一目了然了。他的體態顯現為S形,自然而又放松。而且,他的臉形是具有法國味道的,不再是取自古典雕像中現成的形象。

圖4-25 夏特爾大教堂西門側柱雕像。
在形象的本土化方面,《圣母往見》也有精彩的相似之處。

圖4-26 門側雕像(約1215—1250),夏特爾大教堂南門。
《圣母往見》算是哥特式雕塑中的極品。人物的造型遠遠蓋過了柱身的存在,這在哥特藝術的早期完全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這組雕像共四尊,敘述的是圣母在“天使報喜”之后去見她的表姐以利沙伯的情景,兩人的相會體現出愉悅和欣慰。
這里選取的是右側的兩個形象。左邊的是剛剛懷孕的圣母,右邊則是年長的以利沙伯,后者在長久未能生育之后已經懷孕了6個月(她的孩子就是施洗約翰),因而腰身顯得略大。在這里,人物臉上浮現的笑意沒有了任何緊張的意義,而是自然地洋溢著真實的幸福。無論是從正面看,還是從側面看,圣母的S形的造型比夏特爾大教堂的圣提奧多的雕像顯得愈加明顯。據說,當時雕塑家在塑造神像時已經選取現實生活中的人作為模特兒,因而顯出了難得的個性化的氣息。

圖4-27 《圣母往見》(約1225—1245),蘭斯大教堂西門。
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上的《圣母之死》是差不多與夏特爾大教堂同時代的雕刻作品,也是極為精彩的創造。

圖4-28 《圣母之死》(約1225—1230),底部寬198厘米,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西門楣。
在這里,無論是臉部的類型、服飾的皺褶、動作以及姿態等都顯然有著回歸古典的味道。整個中楣洋溢著一種深沉的溫情,人物之間仿佛可以通過姿態和眼神來傳遞人世間的那種真摯的情感。尤其是衣袍上的皺褶的處理,已經證明了寫實的力量,凸現了藝術家重新把握生活,徹底征服石頭的高超技藝。
在德國的瑙姆堡大教堂中,也有一批藝術價值很高的雕像可與法國的同類作品相媲美。
瑙姆堡大教堂的大量雕像,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富裕階層的人物形象的長廊。在正殿的內壁上,雕刻有12個彩色的人物形象,他們都是最初籌建這座教堂的捐助人。雕像中最受稱道的當屬《??斯屡c烏塔夫婦》的雕像,它堪稱中世紀德國教堂雕像藝術的翹楚之作。
埃克哈德被藝術家雕刻成一個騎士的形象,他的左手倚著長劍,右手則拎著一面旗幡,一臉嚴肅的表情,眼睛是側視著的。他儼然以一種尊嚴的氣度護衛著他身旁的妻子。

圖4-29 《??斯屡c烏塔夫婦》(約1249—1255),石頭。
烏塔的雕像尤為精彩。容貌秀美的她戴著王冠,顯得更加嫵媚和生動,美麗的雙眸仿佛正柔情地注視著來來往往的人們。臉上的神情則表現出了對上帝的虔誠和對生活的憧憬。重要的是,烏塔的形象已經全然不是那種來自《圣經》故事或者高傲的皇室成員,而恰恰是歐洲中產階級婦女的真實造型。她和丈夫仿佛隨時都可以從基座上走下來,加入到面前的善男信女的行列中去。無名藝術家敢于打破傳統框架中的陳規舊習,并在雕刻中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這在當時是多么了不起的舉動。
藝術正是在這種一步步地擺脫束縛的過程中走向閃現希望的文藝復興時期的。
繪畫
哥特藝術中的繪畫主要是彩色玻璃窗上面的彩繪。這些彩色玻璃畫具有抽象的概括性和強烈的裝飾性。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光線將色彩繽紛的玻璃畫變成了無比生動的神圣故事,同時也使得教堂顯得更加壯麗、神秘,置身其中就像進入彩虹滿天的特殊世界,充滿了美妙的宗教氣氛。

圖4-30 夏特爾大教堂彩色玻璃畫(約1230)。
彩色玻璃畫在哥特式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和哥特式建筑的特點息息相關的。比較而言,羅馬式教堂建筑的窗戶較小,因而有較大的墻面容藝術家馳騁制作大型壁畫的想象力;哥特式教堂則窗戶大增,壁畫就自然讓位給了彩色玻璃畫,而后者也為哥特式教堂增添了瑰麗、奇異和神圣的氣氛。不過,藝術史學者發現,哥特式教堂里有時也有一些根本沒有宗教意義的彩色玻璃畫背景。

圖4-31 契馬布耶《寶座上的圣母》(1280—1290),板上蛋彩畫。
應當說,彩色玻璃畫在印刷品中的損失是最明顯不過的,因為它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自外而內的天然光線及其微妙的變化。所以,圖例只是一種示意而已。
這里,我們只是提到法國夏特爾大教堂。這里共有2044平方米的精美絕倫的彩色玻璃畫。
在建造夏特爾大教堂時,已經吸引了當時的一批最出類拔萃的彩色玻璃畫工匠。整個教堂共有三個精美的玫瑰花窗。北面的這一塊玫瑰型窗戶是由路易九世國王和王后敬贈的,上面有王室的徽標。之所以選擇玫瑰花型,是因為在中世紀的繪畫中她常常就處身在美麗的玫瑰園,而且,她的玫瑰經念珠被描繪成花冠,沒有原始的罪惡——所謂“無原罪之胎”——同時,她也被喻為“不帶刺的玫瑰”。
圖4-30中的彩色玻璃畫表現的就是在母親圣安妮懷抱中的幼女瑪利亞的故事,下面的一組則是關于大衛、所羅門等人的故事。
最后,我們要提到13世紀晚期最為卓越的畫家契馬布耶(Cimabue,約1240—1302)的名作《寶座上的圣母》,它將影響喬托,走向偉大的文藝復興。
這幅畫盡管有著拜占庭的風格,但是畫家致力于擺脫傳統圣像畫的平面感的束縛的努力已經顯露成果。這位游歷過羅馬的藝術家對營造自然主義的畫面有著深厚的興趣,他的圣母形象在具有莊重的特點的同時,已經有了一種與拜占庭圣像畫中的程式化手法有相當距離的生動性。
思考題:
1.何謂拜占庭藝術?
2.試結合具體的作品,比較羅馬式藝術與以往的羅馬藝術的差異。
3.哥特式藝術有什么特點?
4.為什么說中世紀的教堂建筑是偉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