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摘要

高職院校與企業、行業合作培養技能人才是建設高技能社會的迫切需求,也是國家的長期政策要求。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仍然存在著企業、行業參與嚴重不足和產學合作不緊密的問題。

國內既有的研究部分回答了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動力基礎,但卻無法從宏觀和微觀視角解釋企業參與產學合作的動力差異。比如,已有文獻既無法解釋在既定制度約束下不同企業與高職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水平存在的顯著差異,也無法解釋不同經濟體、不同技能形成制度下的高職產學關系存在的顯著差異。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很大原因在于,既有研究大多限于教育理論并從教育機構的立場出發。

本書以人力資本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為基礎,以專用技能人力資本形成為理論視角,建立了一個旨在解釋高職院校產學關系的概念框架。這一概念框架解釋了高職院校產學關系的實質,即專用技能人力資本形成各主體——技能需求者(企業與行業)、技能供給者(高職教育機構)和技能所有者(學生個體或潛在勞動者)在既有技能形成制度背景下,以(不同專業的學生)技能專用化為目標的契約關系。在上述概念框架下,首先從一個社會(或經濟體)角度出發,研究不同技能形成制度下的高職產學關系;然后從企業、院校、專業和學生個體角度實證研究既有制度約束下影響國內高職院校產學合作的主要因素。

本書得出如下基本結論:

1.兼有專用技能人力資本需求和技能投資策略的企業傾向于和高職院校開展實質性產學合作

從企業角度,只有兼具專用技能人力資本需求和技能投資策略的企業才傾向于和高職院校開展實質性產學合作。具體來說,企業因其所屬行業(產業)、規模、所有制、技術等導致專用技能人力資本需求差異,進而引發產學合作行為與水平的差異;小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或不具有技能投資策略的企業產學合作動力主要在于獲取技術與技能,從而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2.辦學主體差異對產學合作水平有影響,即行業或企業舉辦的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水平更高

從企業角度看,對院校前期(技能專用化)投入較大(或與院校合作具有組織保障措施)的企業,傾向于和高職院校開展實質性產學合作。從院校治理結構來說,越有利于企業治理的院校產學合作水平越高。所以企業或行業辦學無論在產學合作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存在普遍的優勢。同時,行業部門能夠擺脫對廉價勞動力的利益訴求,從而避免企業辦學可能出現的“市場失靈”和“辦學失范”現象;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高職院校因為離技能需求者——企業或行業“組織距離較遠”,反而更需要通過“古典式簽約方法”與企業或行業建立一種以“或有雇傭”為契約條件的訂單培養產學合作關系;而學校辦學條件(如院校等級和學校規模)對產學合作影響不顯著。

3.企業與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水平取決于合作專業的技能專用性與市場需求

從專業角度看,企業與高職院校在不同專業產學合作的興趣大小主要取決于經濟邏輯。具體來說,企業與高職院校在不同專業的產學合作行為與合作水平是由該專業的技能人力資本專用性與市場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高職院校對于重點專業的投入與建設能夠提升該專業的社會聲譽,從而使重點專業在招生市場具有一定美譽度與競爭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產學合作;但卻無法改變企業和市場對特定專業的專用技能的需求,也無法改變企業對該專業深層次的產學合作需求。

4.學生個體的可信承諾對高職院校產學合作穩定性有影響

高職院校產學活動過程中,學生個體是企業技能專用化投資后的實際受益者和技能型專用性人力資本形成(后文簡稱為專用技能形成)后的實際擁有者。高職院校產學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個體專用技能人力資本水平,但學生個體在產學活動中獲取的專用技能人力資本大小與產學合作穩定性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為了保障高職院校產學合作的穩定性,從短期來看,產學合作雙方(院校與企業)為鎖定技能專用化投入后所形成的專用技能,需要建立學生個體、合作院校、合作企業三方可信契約承諾;從長期來看,還需建立學生個體(乃至家庭)對專用高技能積累的長期觀念,避免學生個體的短期行為。

5.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方式與水平受制于所在經濟體的技能形成制度

從不同社會、經濟體的技能形成制度角度看,高職院校產學合作還受到技能形成制度的影響。首先,企業與高職教育機構基于技能的產學合作動力來自專用中間技能的需求,而對專用中間技能需求與所在經濟體的工業化階段、產業結構密不可分;其次,構成有利于企業與高職院?;诩寄艿漠a學合作制度要素至少應該包括如下三方面:合作各方(受訓者、學校、企業乃至政府)的可信承諾關系、行業內技能認證標準化和監督產學合作質量的第三方力量。

在上述研究結論的基礎上,本書得出如下政策啟示:

第一,加快高職院校治理結構改革。外部治理結構方面,應從法律上進一步理順高職院校與政府、企業(行業)三者之間的關系。高職院校不僅僅是普通高校的一部分,更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建立“產教深度融合”的關鍵是鼓勵行業協會和企業在職業院校治理中發揮作用,形成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多元主體,各利益相關者在高職院校組織生態內外和諧相處的治理結構。在內部治理結構改革方面,要在學校領導體制方面進行改革,完善利益相關者參與重大決策和監督職業院校發展的機制。

第二,高職院校在與企業開展以用人為基礎的產學合作過程當中,要趨利避害,創新頂崗實習方式。高職院校與企業在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涉及學生個體的產學合作活動中,校企雙方應與合作第三方(學生及家長)共簽一份利益成本均衡分擔、含有違約懲罰機制的契約,從而兼顧產學合作質量和企業雇傭穩定性。

第三,高職院校應加強所在地產業結構與技能需求結構的市場調研,健全院校、專業與產業發展的聯動機制。院校要更多地從行業或企業的經濟邏輯(而不僅僅基于學校的教育邏輯)視角來理解、謀劃學校未來的發展與產學關系;院校要更多地從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所帶來的技能需求(而非專業實力等技能供給)的角度來規劃專業發展。

第四,高職院校要提高為中小微企業技術服務的水平。為進一步拓寬產學合作領域、提高產學合作水平,院校迫切要注意提高教師技術水平,通過加強與行業或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開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手段,重點為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提供技術服務。

第五,政府未來對于高職院校的激勵與支持要引入競爭的手段。今后對高職院校財政支持重點可從過去對特定院校專項財政扶持轉向“產學合作訂單培養項目”的財政補貼,受益對象從過去的特定院校轉向基于專業—項目的“產學合作訂單培養學生”。

第六,學習、借鑒域外高職產學關系經驗,不能簡單復制其產學合作的具體方式與措施,需要更深入探究其技能形成制度特征。我國作為一個地域廣大、發展不均衡的技能“發展型”經濟體,各級政府要根據所在區域的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來推進高職教育機構與企業的產學合作,從而回應產業的技能需求,并以此推動高技能社會的形成。政府應將高職產學合作視為技能形成政策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一項教育政策。

第七,政府、行業組織作為第三方的介入可以保證集體性的、優質的產學合作。一個高技能社會的形成有賴于整個社會高質量的產學合作,而高質量的產學合作不僅需要校企雙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行業組織在制定行業人才培養標準、職業資格認定、產學合作過程中監督乃至在高職教育機構外部治理結構改革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學合作;行為;影響因素;專用技能人力資本形成;視角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区| 青岛市| 大埔县| 珲春市| 邵阳市| 察隅县| 凉城县| 仙居县| 云和县| 通州市| 贵州省| 阿拉善盟| 富裕县| 镇江市| 湖南省| 桃江县| 福建省| 松原市| 策勒县| 黄陵县| 霍林郭勒市| 萝北县| 册亨县| 东阿县| 时尚| 黑山县| 山东| 青神县| 安陆市| 盱眙县| 田林县| 三明市| 白玉县| 安义县| 灵寿县| 黑龙江省| 英德市| 绿春县| 淳化县| 天津市|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