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主要食用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

2014年我國糧食、蔬菜與水果、畜產品和水產品等主要食用農產品的生產與市場供應狀況總體上良好,但也存在數量供應的隱患。

(一)糧食

1.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

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與保障。2014年,我國糧食產量60710萬噸,比2013年增產516萬噸,增產0.9%(圖1-1)[24],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了我國糧食生產的“十一連增”。這是自2013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2萬億斤的“高點”之后,再次取得的歷史性突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環境,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基本確保了中國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不僅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發揮著“定盤星”的作用,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

2014年,我國夏糧、早稻和秋糧產量有增有減(圖1-2)。其中,夏糧產量達到13660萬噸,比2013年增產471萬噸,增長3.6%;早稻產量3401萬噸,比2013年減產6萬噸,降低0.4%;秋糧產量43649萬噸,比2013年增產52萬噸,增長0.1%[25]

圖1-1 2008—2014年間我國糧食總產量與增速變化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主要糧食品種產量有增有減

2014年,全國小麥產量達到12617萬噸,玉米產量達到21567萬噸,稻谷產量20643萬噸,分別比2013年增產445萬噸、增長3.5%,減產206萬噸、下降1.3%,增產1238萬噸、增長1.4%。2014年,玉米總產量再次超過稻谷,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3.種植面積和單產再創新高

2014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738.3千公頃,比2013年增加782.7千公頃,增長0.7%,糧食增加的播種面積主要來源于種植結構調整,尤其是江淮、江漢一些地區減棉增麥,江漢等部分地區單季稻改為雙季稻[26]。2014年,全國糧食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達5385公斤/公頃,比2013年增加8.4公斤/公頃,提高0.2%。但谷物單位面積產量5889.4公斤/公頃,比2013年減少4.8公斤/公頃,下降0.1%[27]

4.糧食生產氣候條件相對較好但局部地區災情較重

2014年,全國平均降水量略多于常年,時空差異明顯;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6℃。此外,2014年我國局部地區災情較重,主要表現為: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東北和黃淮伏旱嚴重,南方局地暴雨洪澇多;華北黃淮出現極端高溫,長江中下游發生罕見涼夏;臺風活動偏少,但登陸臺風強度大,超強臺風“威馬遜”造成災害重等[28]。其中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受“卡脖旱”,秋糧生產受到影響。但綜合看,2014年氣候條件相對較好,災情輕于上年。據民政部門統計,2014年1—9月,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高達24899千公頃,比上年同期減少10041千公頃,下降29%;絕收面積2854千公頃,比上年同期減少400千公頃,下降12%[29]

圖1-2 2013年和2014年我國主要糧食產量情況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5.糧食生產的政策環境持續趨好

2014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實現糧食生產的“十一連增”,得益于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政策穩定、措施到位。近年來,中央繼續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及早預撥農業“四補貼”,及早發布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繼續實施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積極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注重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等政策措施。尤其是2013年12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進一步調動了多方面糧食生產積極性。

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十一個《一號文件》,始終把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任務和主要目標,不斷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不斷健全財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體系。五年來,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5年累計4.47萬億元,年均增長23.5%。2013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投入安排為13799億元,比2012年又增加1512億元,增長11.4%[30]。2014年,中央財政繼續加大產糧(油)大縣獎勵力度[31]。近年來,持續完善的糧食生產政策,持續增加的投入和補貼確保了“三農”投入達到“總量穩步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總體要求。

6.強化糧食生產的技術保障體系

糧食再獲豐收也得益于政府的資金補助和防災技術的支持。2014年,中央財政安排測土配方施肥專項資金7億元,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4億畝,糧食作物配方施肥面積達到7億畝以上,免費為1.9億農戶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指導服務。面對不同時期局部地區氣候條件的不利影響,中央財政專項安排近40億元補助資金,開展冬小麥“一噴三防”,支持東北、南方水稻產區采用綜合施肥技術促早熟;各地政府積極采取措施有效應對災情,組織專家制定分區域、分災種、分作物的抗災技術方案,根據不同區域受災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長發育進程,加強生產技術指導;受旱地區積極發揮小水庫、小山塘的作用,千方百計利用各種水源灌溉受旱農田,受澇地區積極組織農民排澇保苗;農技人員進村入戶、蹲點包片,指導農民加強田間管理,采取得力措施,擴大病蟲害統防統治范圍,有效遏制了病蟲害的大面積爆發。由于應對措施全面及時,有效減輕或彌補了各種災害對糧食生產帶來的影響,為糧食再獲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32]

(二)蔬菜與水果

1.蔬菜產量略有增長,市場供應基本穩定

2014年,全國蔬菜產量為7.6億噸,比當年糧食總產量高出近1億噸,再次取代糧食成為我國第一大農產品。根據對各省份《2014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蔬菜產量的統計,除江蘇、黑龍江兩省區蔬菜產量數據缺失外,其他省份2014年蔬菜產量合計達到6.95億噸,較2013年的全國產量略有增長(表1-1所示)。山東、河北、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廣東、遼寧是我國蔬菜生產的主要省份,年產量都超過3000萬噸。除北京、上海、吉林、青海四省市蔬菜產量有所下降外,其余省份均有所增長。其中,新疆增長幅度最大,增長率為13.5%。

表1-1 2014年各省份蔬菜水果產量情況

*湖南省2014年蔬菜產量根據2013年產量和2014年增長率計算得出;遼寧省2014年蔬菜增長率和水果增長率由2013年產量和2014年產量計算得出。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份《2014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統計得出,“—”表示數據缺失。

2.水果供應略有增長,產量基本滿足市場需求

2014年,全國水果產量略有增長,大部分省(區)的水果產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貴州省,增長率高達17.3%(如表1-1)。但有6個省份的水果產量下降,下降省份的數量較上年有所增加。目前,我國水果生產主要集中在河南、陜西、山東、新疆、廣東等省份,這些省份水果年產量皆超過1千萬噸。河南仍然是我國水果產量最高的省份,達到2560.18萬噸,遠高于第二位陜西的1849.92萬噸,但河南省水果產量較上年略有下降。

(三)畜產品

1.主要畜產品實現新的增長

2014年,全年肉類總產量8707萬噸,比上年增長2.0%。其中,豬肉產量5671萬噸,增長3.2%;牛肉產量689萬噸,增長2.4%;羊肉產量428萬噸,增長4.9%;禽肉產量1751萬噸,下降2.7%;禽蛋產量2894萬噸,增長0.6%;牛奶產量3725萬噸,增長5.5%。不同品種的畜產品較上年有增有減,以增為主,基本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圖1-3)。

圖1-3 2014年我國畜產品產量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根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

2.肉類生產在各省份間相對集中,總體實現明顯增長

圖1-4 2014年我國主要省份肉類總產量及其增長率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份《2014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整理統計得出,部分省份數據缺失。

2014年肉類總產量8707萬噸,比上年增長2.0%。圖1-4為2014年我國主要省份肉類總產量及其增長率。從總產量角度來看,肉類生產在各省份間呈現相對集中、不均衡分布的特征。一是肉類生產主要集中在部分省份。如,山東、河南、河北、廣東、遼寧、安徽、江西、廣西、云南等省份肉類總產量都達到300萬噸以上,是我國主要的肉類生產省份。二是各省份間肉類產量差距較大。如,山東肉類總產量達758.1萬噸,而青海、北京、海南、山西、寧夏、天津等省份的產量只有幾十萬噸,尚不足山東的十分之一。從增長率角度看,我國大部分省(區、市)的肉類總產量都有所增長,其中山西、云南和新疆增幅較大,增長率達到5%以上,而浙江、北京、海南、廣東、江蘇、山東等省(市)產量有所下降,降幅分別為-9.9%、-5.9%、-4.1%、-1.3%、-1.0%、-0.7%。由于人口數量、消費文化、地理環境與其他要素稟賦的差異,肉類生產在不同省份之間相對集中和不均衡分布的狀態將會長期持續。

3.禽蛋和牛奶在各省份基本保持增長,但增長不均衡

伴隨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禽蛋、牛奶在我國居民食品消費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成為消費者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的食品種類。2014年,我國禽蛋和牛奶產量均有所增長,禽蛋產量較上年增長0.6%,牛奶產量較上年增長5.5%。從總產量角度看,與肉類生產相似,禽蛋與牛奶的生產在各省份間也呈現相對集中、不均衡分布的狀態。河南、山東、河北和遼寧四省份是禽蛋的主要生產省份,其中河南產量最高,達404萬噸;內蒙古、河北、河南和山東四省份是牛奶的主要生產省份,其中內蒙古產量最高,高達788萬噸。經濟發達的北京、福建等省(市)與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貴州、青海等省份的禽蛋產量較少,不足產量最高的河南省的十分之一。福建、江西、貴州、重慶、廣西等省(區、市)的牛奶產量較少,均不足20萬噸。從增長率角度看,部分省份禽蛋和牛奶的增長率為負,但絕大多數省份禽蛋和牛奶產量都有所增長。

表1-2 2014年主要省份禽蛋、牛奶和水產品產量

資料來源:根據各省份《2014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整理統計得出,“—”表示數據缺失。

(四)水產品

1.不同層次的水產品產量均實現新的增長

2014年,全國水產品產量6461.52萬噸,比上年增長4.69%。其中,海水產品產量3296.22萬噸,同比增長5.01%;淡水產品產量3165.30萬噸,同比增長4.36%,海水產品與淡水產品的產量比例為51:49,海水產品占水產品中的比重超過50%。

2014年,養殖水產品產量4748.41萬噸,增長4.55%;捕撈水產品產量1713.11萬噸,增長5.08%,養殖產品與捕撈產品的產量比例為73:27(圖1-5)。由此可見,我國水產品生產以人工養殖為主,比重近73%。養殖比重不斷提高的原因主要在于,不斷增長的水產品消費需求給生態環境和漁業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威脅,世界各國都在加強對漁業資源的保護,紛紛通過人工養殖方式提高水產品產量以緩解日益嚴峻的過度捕撈問題。

圖1-5 2014年全國水產養殖產量

資料來源:農業部漁業局:《2014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2.養殖產量增速高于捕撈產量

從具體構成來看,淡水養殖產量高于海水養殖產量,而海洋捕撈產量遠高于淡水捕撈產量(圖1-6)。2014年,全國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產量分別為1812.65萬噸和2935.76萬噸,同比增長4.22%和4.76%。國內海洋捕撈和淡水捕撈產量分別為1280.84萬噸和229.54萬噸,同比增長1.30%和-0.52%。遠洋漁業產量202.73萬噸,同比增長49.95%,占水產品總產量的3.14%。

圖1-6 2014年全國各類漁業產量及增長率

資料來源:農業部漁業局:《2014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3.不同類型水產品增速差異大

從種類劃分來看,我國水產品主要包括魚類、甲殼類、貝類和藻類四大類。其中魚類產量最大,超過3700萬噸;其次為貝類,為1423.16萬噸;甲殼類和藻類的產量相對較少,但較2013年,產量略有增長(表1-3)。

表1-3 2014年全國主要水產品產量

資料來源:農業部漁業局:《2014年全國漁業經濟統計公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句容市| 牟定县| 文登市| 洪洞县| 交城县| 鄂伦春自治旗| 延津县| 大关县| 甘谷县| 方正县| 礼泉县| 合阳县| 平阳县| 庆元县| 怀化市| 福建省| 塔河县| 瑞昌市| 涟水县| 邹城市| 桐庐县| 神木县| 乐安县| 曲水县| 府谷县| 龙泉市| 连城县| 玉环县| 精河县| 鄂托克前旗| 叶城县| 潞城市| 鄂州市| 克拉玛依市| 澄城县| 灌云县| 大田县| 安溪县| 定陶县| 桃源县| 南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