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習情境二 社會福利服務機構認知

子情境1 現行社會福利服務機構體系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對我國社會福利服務機構體系的認知能力。

知識目標

1.掌握現行社會福利服務機構體系。

2.理解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特點。

情境導入

有這樣一個傳說:女妖斯芬克司盤踞于交通要道,常用一個古怪的謎語為難路人,猜不出者即被她吃掉。那謎語是:“誰,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黃昏三條腿?”結果有數不清的路人因猜不出來而慘遭不幸。一次,英雄俄狄浦斯路過,準確地猜出謎底是“人”——剛出世時手腳并用在地上爬,因此“早晨”是“四條腿”;長大后雙腿健步如飛,因而“中午”是“兩條腿”;老年時步履蹣跚要拄拐杖,因此“黃昏”是“三條腿”。他猜出了答案,女妖羞愧交加,滾下山崖摔死了。

人在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黃昏三條腿,這也說明,人不是時刻都是強壯的,人也有脆弱的時刻。

任務描述

兩人一組進行體驗式活動,體驗人在特殊時期及特殊人群的困難,并分享感受。

任務實施

1.“盲人”游戲。一人扮盲人,另一人扮拐杖,通過布有障礙物的通道。兩人之間不能有任何言語溝通。到達終點后盲人和拐杖分享感受。

2.“兩人三腳”游戲。用寬的松緊帶將兩人相鄰的腿綁住,要求兩人以最快的速度從起點跑向終點。到達終點后請兩人分享感受。

3.“心有靈犀”游戲。一人扮“小孩”,一人扮“大人”。老師向“小孩”呈現詞語,要求小孩展示不同感受,如“餓”“渴”“冷”等。小孩不能說話,只能用表情和動作展示,“大人”要負責猜出小孩此時的感受并用動作進行幫助。游戲結束后兩人分享感受。

任務總結

1.學生推舉三名代表進行發言。

2.教師對學生發言進行點評。

任務反思

從呱呱墜地到離開這個世界,人總有脆弱的時刻,這個時候離不開他人的幫助。當家人因為工作、疾病等原因無法照顧你時,你會向誰尋求幫助?你對自己所知道的那些照顧老年人、殘疾人及孤兒和棄嬰的機構有什么樣的認識?

知識鏈接

一、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定義及性質

社會福利服務機構是指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舉辦的,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和棄嬰提供養護、康復、托管等服務的機構。隨著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從“專為弱者提供服務”擴大到“為全民服務”,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概念也將走出狹義的定義,實現服務對象的公眾化、服務方式的多樣化和服務水平的專業化。

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具有社會性、福利性、服務性和專業性等特點。社會性指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直接面向社會成員,尤其是社會中的具有特殊需求的個人、家庭或群體。福利性也稱非營利性,是與“商業化”相對的,指按照非商業性的原則和方式來提供服務。從服務提供方的目標上看,其提供社會服務的目標不是直接為了盈利,而是為了實現某種社會性的目標;從其運行方式上看,他們一般都有一定的公共資金或優惠政策的支持,因此可以免除或降低向服務對象的收費。

根據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自身特點,社會福利服務機構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堅持社會福利性質,保障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因為其社會性、福利性等特點,社會福利機構享受國家有關優惠政策,比如在用水、用電、稅費等方面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

二、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產生和發展

同學們經常聽到兩句古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們在照料老人、殘疾人和兒童方面,以及家庭生活、文化娛樂、休閑和心理調適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服務。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人們需要的服務種類和數量都相對較少,并且大多數服務都可以通過家庭自給自足和鄰里互助的方式來滿足,國家在此方面的干預不多。工業化社會以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生產與社會活動方式使人們的服務需求逐漸增長,但家庭、鄰里等傳統的方式提供服務方面的功能卻逐漸弱化。這就需要社會提供相應的服務。當代社會中,雖然商業化的服務產業在迅速發展,并在滿足人們各種服務需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商業化服務業不能滿足所有人的所有服務需要。因此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政府或其他組織以公共投資和福利性的方式來提供各種服務,以滿足人們對服務的需求。

在各個社會中政府或其他組織都有一些針對特殊困難者的福利性服務。這里所謂的特殊困難者主要包括貧困者、老年人、殘疾人、孤殘兒童,以及其他一些在生活中具有特殊困難和特殊需要的個人和家庭。這些人由于自身的特殊困難而比其他人需要更多的服務,但他們當中又有很多人因為經濟等方面的限制而比其他人更加難以利用商業化服務。因此,需要政府或其他組織以福利性服務的方式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以解決他們的困難。

早在農業社會中就有一些官辦或民辦的福利性服務機構。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政府舉辦的針對貧民、孤老、孤兒和其他各種困難者的社會福利設施。工業化社會以來,各國政府在為各類特殊困難人群提供福利性服務方面也有很大的進展。在我國民國時期,當時的政府辦有養老所、育嬰所、施醫所、殘疾所、孤兒所、習藝所等;另外還有教會等民間組織辦的孤兒院、安老院、醫院、施診所等。但中國當時經濟落后,連年戰爭,導致社會福利事業發展緩慢。

新中國成立以后,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政府就著手在接收和改造原有社會福利機構的基礎上,開始建設新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體系。主要通過接收、改造民國時期官辦的救濟院、習藝所等,以及地方民辦的慈善堂、外國教會舉辦的慈善機構等,使之成為公共的福利機構。同時在城鎮新設殘老教養院、兒童教養院、精神病療養院等福利設施。面向城市居民的民政福利事業開始形成。2000年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民政部等11部門《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意見》(國辦發〔2000〕19號)。該意見指出,社會福利機構要面向全社會老年人、殘疾人,拓展服務領域,擴大服務范圍和覆蓋面,并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情況,實行有償、減免或無償等多種服務。到2005年,農村90%以上的鄉鎮建立起以“五保”老人為主要對象,同時面向所有老年人、殘疾人和孤兒的社會福利機構。大力發展社區福利服務設施和網點,建立社區福利服務體系,因地制宜地為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各種福利服務。鼓勵并扶持社會力量興辦以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為服務對象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這表明,社會福利機構既有專業性的、專門為某類社會福利對象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機構,也有綜合性的面向所有社會福利對象的服務機構。國家賦予了農村社會福利機構以全方位服務的職能。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意見》,促進社會福利事業發展,2001年2月6日,民政部印發《關于批準發布〈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行業標準的通知》(民發〔2001〕24號),批準《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2005年11月16日,民政部印發《關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社會福利機構的意見》(民發〔2005〕170號),更為具體地規定了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的政策措施。文件強調,各地要采取多種形式,打破所有制界限,加大對社會辦福利機構的資金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的積極性,同時,要廣開渠道,充分利用彩票公益金、慈善資金和社會捐贈資金發展社會辦福利機構。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爭取財政支持并加大彩票公益金投入力度,扶持社會辦福利機構的發展。對于處在建設階段的社會辦福利機構,可以按照規模、投資額等,給予相應的資助;對于正式開業的社會辦福利機構,可以按床位數和實際收養人數給予一定的運營補貼,也可以在社會辦福利機構內安置城市“三無”對象、農村五保對象、低保對象和生活困難的老年人、殘疾人、孤兒和棄嬰,并按當地標準支付其生活、照料服務等費用。文件在規劃、建設、稅費減免、醫療、用地、用水、用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興辦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城市中形成了一套由政府投資建設、政府直接管理的社會福利機構體系,以及在農村依托集體經濟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為社會上困難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精神病人提供了基本的福利性服務。

三、社會福利服務機構的主要類型

根據機構所有制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福利服務機構分為公辦、民辦和民辦公助三種類型;根據機構經營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福利服務機構分為非營利機構和商業型福利機構;根據機構援助對象的不同,可以將福利服務機構分為貧困人士生活救助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殘疾人福利機構、老年人福利機構和婦女救助機構等;根據機構專業化服務功能的不同,可以將福利服務機構分為治療機構、康復機構、收養機構、日間服務機構、療養機構、信息咨詢服務機構、文化教育機構等。

(一)按照所有制性質進行分類[18]

按照所有制性質進行分類,可將社會福利機構分為公辦和民辦公助等類型。

公辦福利機構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對低收入的老人、殘疾人等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保護社會成員最基本的生活權,另一方面在推進設施的專業化和現代化發展上起到引導作用。

民辦公助型機構,主要包括那些具有專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的非營利組織,政府不直接參與其運作,但常通過委托與購買服務或補助的形式,向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時監督其保持公共性和福利性。

(二)按照經營性質進行分類[19]

按照經營性質進行分類,可將社會福利機構分為非營利機構和商業型福利機構。

非營利機構是今后發展和扶持的方向。非營利機構不同于商業型福利機構,它以提供普遍的、日常的福利服務為主。由于它不以營利為目的,因而服務收費較低。但是為了保持非營利服務的公共性和福利性,政府需要在政策和經費上給予援助。

商業型福利設施是指為了滿足特殊需求和高檔消費需求而提供的商業性服務。它的經營可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需求進行自我調節,政府不需要對此進行過多限制。

(三)按機構援助對象進行分類[20]

按照機構援助對象進行分類,可將社會福利機構分為生活救助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殘疾人福利機構、老年人福利機構和婦女救助機構等。

1.生活救助機構

生活救助機構一般由政府直接經營或者委托民間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等非營利組織(為公共目的而設立的,其利潤不分配給其成員和管理人員的社會組織形態)間接經營。它主要接受由于沒有經濟收入或者由于疾病導致喪失經濟收入等原因而被社會邊緣化的貧困者。

2.老年人福利機構

老年人福利機構是指國家、社會組織和個人舉辦的,為老年人提供養護、康復、托管等服務的機構。包括老年社會福利院、養老院或老人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和老年人服務中心等。老年人福利機構最普遍的形式是養老院。傳統的養老院以“三無”人員、五保戶為主要服務對象,現在養老院的服務對象則已經擴展到一般的老人群體。養老院是老人人生最后的驛站,是他們休養生活的場所,也是他們與人進行交流的場所。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的類型基本上是根據所有制結構來劃分的,即為公辦、民辦或民辦公助等。就其公辦的養老服務機構而言,主要包括國家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與工礦企業單位和農村集體經濟舉辦的養老服務機構兩大類型。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憲法》為依據,由相關法律組成的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制度體系。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我們通過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開辟了老年人福利服務事業的新領域,逐步形成了以國家、集體興辦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為骨干,以社會力量興辦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為新的增長點,以社區老年人服務為依托,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體系。而民辦的養老服務機構主要是指在國家政策指導下,人、財、物等條件由民間力量自行解決,或者是國家補助一部分后由民間力量自行解決的養老服務機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社會養老需求不斷增加及政府對社會福利事業的大力扶持,積極推動了民辦養老機構在我國的發展。

3.殘疾人福利機構

殘疾人福利機構,是指為肢體、智力、視力、聽力、語言、精神方面有殘疾的人員提供康復和功能補償的輔助器具,進行康復治療、康復訓練,承擔教育、養護和托管服務的社會福利機構。其目的是通過康復訓練和簡單的手工勞動訓練,培養他們自立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成員精神上和經濟上的負擔。殘疾人福利機構的宗旨是:以科學的知識和技能維護殘疾人基本權益,幫助殘疾人適應社會,促進殘疾人自身發展。

目前,受殘疾人強烈需求的拉動,各地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發展較快,涉及養護、康復、托管等各方面,這些機構有的是專門針對殘疾人、以殘疾人社會福利為主的專業性機構,也有的是與衛生、養老、教育等共存、兼為殘疾人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的綜合性社會服務機構,基本呈現專業服務機構與社會服務機構并存,公立公辦及民辦公助為主、社會力量興辦為補充的局面。許多養護、康復、托管機構都從屬、派生于現有的公辦社會福利、公共服務機構。由于市社會福利院、市兒童福利院及其他老年福利機構中入住的老年人、棄嬰大都身有殘疾,這些社會福利機構也具有殘疾人福利機構的功能與屬性。

4.兒童福利機構

兒童福利機構,是指以各種所有制形式為孤、棄、殘兒童提供養護、康復、醫療、教育、托管等服務的兒童社會福利服務機構[21],如兒童福利院、社會福利院、SOS兒童村[22]、孤兒學校、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社區特教班[23]等。其辦院宗旨是:以科學的知識和技能維護兒童基本權益,幫助兒童適應社會,促進兒童自身發展。

黨和政府歷來特別關懷孤殘兒童生存狀況,高度重視兒童福利事業發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關注民生的理念更加深入,改善民生的政策取向更加明顯,社會各界對兒童福利領域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政府各項投入不斷加大,兒童福利事業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局面。兒童福利機構是我國兒童福利事業的主要載體。我國兒童福利機構基本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收養性的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如兒童福利院、兒童村;主要職能是對孤兒、棄兒進行收養,并使其享受教育的權利。第二類是教育性的兒童福利機構,如殘疾兒童寄托所、特殊教育學校;主要職能是使殘疾兒童受到足夠的教育,增強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使之作出對社會有益的貢獻。第三類是康復性的兒童福利機構,如聾童語訓中心、弱智兒童智力開發中心等;主要職能是對那些可以康復的殘疾兒童實施治療和康復,使其回歸社會。近年來,隨著兒童福利機構建設“十一五”規劃暨藍天計劃的順利實施,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服務宗旨,“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秉承兒童利益最大化、兒童利益優先的原則,各地兒童福利機構功能逐步完善,各機構更注重服務內容的拓展和服務內涵的深化使機構養育質量不斷提高。

5.婦女救助機構

婦女救助機構目的在于保護婦女的權益和生活,并扶持她們逐步走向自立生活。

(四)按照專業化服務功能進行分類[24]

按照專業化服務功能進行分類,可將社會福利機構劃分為治療型、康復型、收養型、利用型、療養型、信息咨詢服務及文化教育機構。

治療型福利機構是以提供治療為目的福利設施,以需要接受治療的特殊福利對象為主要服務對象。

康復型福利機構介于治療型和收養型機構之間,一般以在治療階段基本結束之后,轉入身體機能恢復時期的人為主要對象。這種機構比醫院經濟、方便,服務對象也可采取日間利用的方式接受康復服務。

收養型福利機構以因無人照料或者沒有住房等原因希望入住機構的人為對象,如老人公寓、養老院、福利院、護理院等。

利用型福利機構是指社區內的托老所、日間照顧、托兒所、公共食堂、圖書室、老人活動室、兒童活動室等。它既是福利設施,又是公益場所和社交場所。

療養型福利機構以健康老人或者有經濟負擔能力的老人為對象。比如,近年來在旅游資源豐富的地區和生態環境比較好的地區所出現的療養型和休閑娛樂型養老機構,吸引了眾多候鳥型老人。它既可以作避暑避寒型的短期利用,也可以作長期利用,目的是為有經濟收入能力的老人提供多種選擇。

信息咨詢服務型福利機構包括醫療保健咨詢站、福利服務利用咨詢站、生活情報咨詢站等。

文化教育型福利機構主要是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眾文藝演唱隊、老人大學等。

四、加強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建設

社會福利事業為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被稱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一個時期,社會福利事業是由政府包辦的。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各地積極探索“投資主體多元化、服務對象公眾化、運行機制市場化、服務方式多樣化和服務隊伍專業化”的福利事業社會化的新路子,取得顯著成效——減輕了政府的壓力,擴大了服務范圍和內容,提高了服務質量。可以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過程,就是逐步走向社會化的過程。特別是1998年3月以來,民政部在各地探索與實踐的基礎上,選擇了13個城市進行社會福利社會化試點,出現了廣東、上海、溫州、蘇州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先進典型,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一個以國家、集體舉辦的福利機構為骨干,社會力量舉辦的福利機構為新的增長點,多渠道、多形式發展社會福利事業的局面開始形成。與此同時,國家、集體舉辦的社會福利機構以社會化為方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強化管理,不僅自身活力明顯增強,也為社會力量平等參與福利事業創造了條件。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在對各類特殊困難人群提供福利性服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特別是隨著家庭小型化的發展,社會化養老的需求迅速增長。同時,殘疾人和孤兒的養護、康復條件也亟待改善。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社會福利由國家和集體包辦,存在資金不足、福利機構少、服務水平較低等問題,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福利服務需求日益增長的需要。社會福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已經引起黨和政府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潜山县| 武汉市| 鄂伦春自治旗| 维西| 桃园县| 彰化县| 宁德市| 长海县| 荔波县| 花垣县| 丹阳市| 酉阳| 桦南县| 扶风县| 乐清市| 八宿县| 松原市| 涪陵区| 旅游| 苍山县| 福安市| 襄樊市| 哈巴河县| 开封县| 赤水市| 怀来县| 浦城县| 五家渠市| 永和县| 牡丹江市| 尚义县| 清水河县| 花莲市| 珠海市| 嘉祥县| 逊克县| 乌恰县| 伽师县| 临澧县| 尤溪县|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