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統制與戰時大后方經濟:以四聯總處為中心的考察
- 易棉陽
- 1206字
- 2019-11-29 17:54:57
四、幾個概念界定
(一)戰時經濟
戰時經濟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軍事經濟學上的戰時經濟,它是與平時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形態,即“國家在戰爭時期建立的經濟體制、經濟結構以及所采取的相應的經濟政策和措施的總稱。其基本任務是動員和利用一切可能的資源,保障軍隊作戰和擴大軍需品生產,保證社會居民的基本生活的需要”[47]。其主要內容包括:第一,實行戰時經濟管理體制,建立和健全高度集中統一的戰時經濟管理機構,強化戰時經濟管理,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保證戰時經濟的穩定發展;第二,組織實施戰時經濟動員計劃,調整國民經濟結構,擴大軍需生產,多渠道籌措戰費,最大限度地滿足戰爭需要;第三,加強對重要經濟目標的防護,組織受到戰爭威脅的重要企業向戰略后方搬遷,努力減少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第四,對交通和郵電通信部門進行重點保護,確保戰時交通和通信的暢通;第五,對社會居民的基本生活資料實行戰時統制,確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實行戰時經濟建設,而搞好戰時經濟建設則要遵循戰時經濟建設的兩個基本原則——國民經濟建設的軍事化與現代化。戰時經濟的第二種含義專指抗戰時期的中國經濟。這里,需要明確兩點:第一,抗戰時期的“中國”一般特指國民政府的控制區,即通常所說的國統區或大后方,國統區以外的地區稱為淪陷區或日控區,如朱斯煌主編的《民國經濟史》把抗戰時期大后方經濟稱為“戰時經濟”;1937年創刊的《戰時經濟》也以大后方經濟為研究對象;陳禾章、沈雷春、張韶華編著的《中國戰時經濟志》就是一部研究抗戰時期大后方經濟的著作。第二,“經濟”不僅包括抗戰時期大后方各部門經濟狀況,而且還包括國民政府所頒布的經濟法令、經濟政策等。
(二)戰時經濟戰
是指戰爭期間交戰雙方為實現一定戰略目的而實行的經濟斗爭。由于經濟是戰爭賴以進行和取勝的物質基礎,因此,實施戰時經濟戰歷來為戰爭指導者所重視。進行戰時經濟戰的主要手段是:第一,運用軍事、政治和外交手段,對敵方進行經濟封鎖,阻止其戰略物資輸入,斷絕同敵方的一切物質往來。第二,運用軍事手段直接打擊和破壞敵方重要經濟設施與目標。第三,使用武力搶占敵國的原材料產地、科技和經濟中心,擴大占領區,以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通過掠奪被占領國的現鈔和黃金儲備,征收占領費,發行軍用貨幣和戰時公債,投放假鈔,擾亂和破壞敵方的財政和金融。
(三)大后方
大后方是抗戰時期的一個特定歷史概念。主要指西南和西北地區諸省,但對于西南的地域范圍劃分歷史上迄無定論,抗戰時期存在“大西南”和“小西南”兩種劃法,且有“西南七省”(四川、西康[48]、云南、貴州、廣西、湖南、廣東),“西南六省”(四川、西康、云南、貴州、廣西、湖南),“西南五省”(四川、西康、云南、貴州、廣西),“西南四省”(四川、西康、云南、貴州)等諸種說法;[49]西北的地域劃分則早有定論,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50]、綏遠、新疆六省(區)。本書中的大后方包括了西南七省和西北六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