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研究方法、表達形式與邏輯結構

(一)研究方法與表達形式

經濟史是介于經濟學與歷史學之間的交叉學科,在經濟學領域它屬于理論經濟學,在歷史學領域它又屬于專門史。由于經濟史的這一特點,在目前的中國經濟史學界,經濟史研究分為三大學派:一派偏重從歷史本身探討經濟的發展,并重視典章制度的演變;一派偏重從經濟理論來闡釋經濟的發展,有的力求做出計量分析;一派兼顧社會和思想變遷,可稱為社會經濟史學派。[33]就中國的經濟史學范式而言,“基本上還是以史學范式為主導,目前的經濟史學家大多還沒有習慣于經濟學的研究方法”[34]。歷史研究并無定法,即治史不必拘泥于某種特定的方法,不同的問題可用不同的方法,同樣的問題也可以用多種方法來論證。正如吳承明先生所言:“就方法論而言,有新、老學派之分,但很難說有高下、優劣之別;在方法論上不應有傾向性,而是根據所論問題的需要和資料等條件的可能,做出選擇。”[35]研究經濟史,唯一的根據就是史料,其他的都是方法論問題(史料考證也是方法論問題)。所以,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都可以作為經濟史研究的方法。本書主要運用了三大方法:

1.歷史學方法

經濟史研究必須一切從史料出發,探求歷史的真相,這樣才能寫出信史,這就決定了經濟史研究首要任務是求實。實證主義是研究經濟史的首要原則和基本方法,須臾不可或離。實證研究法是本書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本書所引史料范圍比較廣泛,包括檔案、報刊、地方志、回憶錄等,在征引史料時,本書注重史料的校勘與辯偽,力求考而后信,去偽存真。例如對四聯總處的農貸流向,各方記載存在出入,通過對比《四聯總處史料》《四聯總處會議錄》及當時的重要報刊上的報道,甄別了真與偽。歷史比較法也稱比較史學、史學比較法(comparison study of history),也是最基本的歷史學研究方法。歷史研究主要是縱向研究和橫向研究,縱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橫向研究是一個朝代、一個國家或地域之間的研究。因之縱向比較研究和橫向比較研究也就成為比較史學研究的兩個方面。本書既有縱向比較也有橫向比較,如將抗戰時期的農貸與中國古、近代農貸及外國農貸進行比較。

2.經濟學方法

史料本身不是史學,僅僅依靠史料做不出真正的歷史研究。經濟史研究的任務不是簡單地敘述史實,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史料,對經濟歷史的過程進行分析和解釋,歷史學方法的缺陷在于難以從復雜的史料中抽象出經濟歷史規律。經濟學方法對于經濟史研究的作用,就在于它決定著用什么觀點考察經濟的歷史,用什么方法理解和闡釋經濟的歷史。本書主要屬于部門經濟史范疇,即金融史范疇。不過,由于本書是在戰時經濟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四聯總處的,故而也帶有國民經濟史性質。無論歸入到哪個范疇,本研究都離不開經濟理論與方法。如果完全避開經濟理論,光是通過解讀史料不可能得出有關金融學、軍事經濟學結論,所以,本書在堅持“論從史出”的同時也堅持“以論帶史”。[36]本書所運用的經濟學方法主要包括:

(1)引入經濟學理論來研究經濟史

凱恩斯曾指出:“經濟學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方法,一種思維工具,一種構想技術。”[37]熊彼特更是把他的經濟學說史著作定名為《經濟分析史》,因為在他看來,任何偉大的經濟學說,在歷史的長河中都會成為一種分析經濟的方法。這就是說,在經濟史研究中,一切經濟學理論都應被視為方法論。事實上,在西方經濟學界“應用經濟理論研究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已是當前經濟史研究的主流”[38],西方經濟學理論繁多,即使對西方社會,不同的流派就有不同的解釋,所以,我們不能不加甄別地全盤照搬他們的理論來套用于中國社會,而只能借鑒他們的某些原理、概念和分析問題的思維與方法來創造性地運用于我們的經濟史研究中。本書主要運用了以下理論:第一,金融學理論。如運用金融監管學理論研究抗戰時期四聯總處對金融業的監管,運用芝加哥學派的關于監管的成本收益模型分析抗戰時期金融監管的成本與收益。第二,新制度學派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由于新制度經濟理論本身就是通過對近代歐洲經濟的重新解釋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系,這就使得制度經濟理論與經濟史的關系異常密切,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學者運用制度經濟學理論來指導經濟史研究,本書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四聯總處的歷史地位。第三,軍事經濟學理論。本書的研究對象是戰時經濟狀態下的一個非常機構,其活動與戰時經濟密切相關,所以,軍事經濟學理論成為本書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析工具。本書運用軍事經濟學理論歸納了抗戰時期國民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并以此為準則評價四聯總處的功過得失。

(2)實證研究法

實證方法是歷史學科和經濟學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按照西方經濟學者自己的說法,其實證研究法的思想基礎在19世紀是所謂的邏輯實證主義,而在20世紀則是證偽主義。[39]一般而言,西方經濟學研究的實證方法可分為兩大部分,即理論實證部分和經驗實證部分。理論實證是指從現象中抽象出所研究對象的基本關系,然后對其進行邏輯演繹并得出假設結論;經驗實證則是指用實踐來證明理論,即對理論實證中所得出的理論假說及其結論進行經驗檢驗。其中,經驗實證部分已成為現代西方經濟學實證研究方法迅速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其突出的標志表現為計量經濟學的迅速發展。[40]經濟學中的實證研究就是拿證據對某種經濟理論進行證真或證偽。本書以抗戰時期物價指數和貨幣發行量的歷史數據為時間序列,進行回歸分析,所得出的結論進一步證真了抗戰時期的通貨膨脹主要是一種貨幣現象的論點。

3.經濟計量學方法

經濟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探詢經濟規律,所反映的現象應該是大量而普遍的,因此,計量的問題就十分突出,關系到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吳承明先生指出:“凡能定量者,必須定量,這就可以破許多假說,立論才有根據。”[41]劉佛丁先生也曾強調:“對經濟發展的歷史,如果不能用明確的數字序列來加以表示和衡量,而只能用一些、較多、很多、幾乎等不確切的概念來描述,那只能說明我們對它的了解是膚淺的,也就是說還沒有進入科學的階段。”[42]20世紀60年代,西方經濟史學界興起的計量經濟史學,為經濟史研究開辟了新的學術領域,因為它能夠檢驗以往歷史研究中那些未經計量的定性判斷,使那些符合或基本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得到驗證,將錯誤的結論加以糾正,并做出科學的結論,計量史學的這個優勢是其他經濟學方法所不能替代的。計量方法需要大量、系統的統計資料為基礎,時間序列越長,自由度越高,計量分析結果越準確,近代經濟史已經沉淀了半個多世紀,大量的數據已經整理出版,為計量分析方法的運用提供了良好的資料基礎。不過,計量方法一般只反映量變而不反映質變,因而影響經濟發展的制度因素難以成為計量模型的參數,并且在定量分析之前首先要有定性分析,否則就有可能得出符合計量模型的參數估計但結論與歷史事實完全相反。

計量分析方法主要是回歸分析法。“回歸”一詞來源于生物學界,英國生物學家加爾頓發現子女的平均身高有朝著人類平均身高移動的趨勢,他把這種統計現象稱為普遍回歸定律。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確定的函數關系,如某種產品的銷售收入Y與價格P、銷售量Q之間的關系Y=QP;另一類是非確定的相關關系,如研究通貨膨脹率與貨幣供應量的關系時發現,兩者之間存在極其密切的關系,但貨幣供應并不是決定通貨膨脹率的唯一因素,通貨膨脹率還受到諸如物資供需的失衡、人們心理預期、國際市場傳導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變量之間的非確定性關系不同于函數關系,無法用函數關系精確地表示所要研究現象的變化,在計量經濟學研究中,變量之間的非確定性因果關系就是回歸關系,回歸分析就是對具有因果關系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做出計量判定。[43]本書在研究抗戰時期通貨膨脹的成因時,以貨幣發行量為解釋變量,以物價指數為被解釋變量,做了一元非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了符合歷史事實的科學結論。

經濟史學科的特點決定經濟史論文在表達形式上存在歷史學范式和經濟學范式的分野,本書兼顧兩者,運用了文字敘述與圖形設計相結合的方式。

首先,經濟史論文的歷史特性決定了“文字經濟學”[44](相對于數理經濟學)的表達方式更加切合實際。全面而深刻地描述四聯總處在抗戰時期的金融經濟活動,需要發掘大量歷史文獻資料,高度抽象的“數理經濟學”是無法勝任這一工作的。但我們絕不能因之而排斥“數理經濟學”,因為數理表達可以使文字論證更加準確而嚴密。所以,對任何經濟問題的研究而言,數理表達與文字表述應該是互補的,“最佳的理論體系是一定程度的數量分析和某種程度的文字形式的分析二者之間的適當的組合”[45]

其次,圖形設計作為描述各種經濟變量關系的一種方法,它可以用來描述“用文字來表述是復雜的,而用代數來表示又過于簡單化”的各種經濟現象,而且,制圖的過程也可以幫助思考,使描述更加清晰。[46]所以,運用圖形設計來闡明和勾勒問題的脈絡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經濟史學表達方式。

(二)邏輯結構

四聯總處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最高財政金融機構,其職能主要有二:一是業務職能,即集中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大國家銀行資金進行統一貼放以發展戰時大后方經濟;二是金融管制職能,統制戰時金融經濟。本成果以金融、軍事經濟理論為指導,以四聯總處史料和抗戰時期經濟史料為基礎,把四聯總處放置在戰時經濟的大背景下,主要研究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貼放政策與戰時大后方經濟開發、四聯總處對戰時金融的管制、四聯總處的歷史地位等專題。本成果的主要內容如下:

導論:共四節,第一節說明了本文研究的選題意義及創新之處;第二節首先回顧了國內外學術界研究四聯總處的現狀,總結了研究成果的特點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節介紹了本文所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歷史學方法(主要是實證方法和歷史比較法)、經濟學方法(主要是引入經濟學理論來研究經濟史和經濟學意義上的實證研究法)、經濟計量學方法(主要是回歸分析法);第四節對戰時經濟、戰時經濟戰和大后方等幾個主要概念進行了界定。

第一章: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設立、演變與特點。第一節交代了四聯總處設立的兩大歷史背景;第二節分四個階段介紹了1937年8月至1948年10月四聯總處的演變過程,按階段分別介紹了四聯總處的業務狀況;第三節歸納了四聯總處的四個特點。

第二章:抗戰時期的經濟政策與特點。第一節縷析了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四大經濟政策,即戰時生產政策、戰時財政政策、戰時經濟統制政策和戰時對敵經濟政策;第二節歸納了抗戰時期大后方經濟的三個特點,即不平衡性、統制性和矛盾性。

第三章:四聯總處的貼放政策與大后方經濟開發。四聯總處的第一項職能是集中國家銀行資金進行統一貼放以發展戰時經濟,本章按總分邏輯研究四聯總處的貼放政策與戰時后方經濟開發,共五節:第一節從總體視角考察抗戰時期四聯總處投資貼放方針政策的演進,并總括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貼放狀況;第二節研究四聯總處農貸與戰時后方農業開發,首先分時段考察了抗戰時期四聯總處農貸政策的演變過程,分析了戰時農貸的運作方式和特點,最后討論了抗戰時期四聯總處農貸政策之得失;第三節研究四聯總處工礦業貼放與后方工礦業發展,首先按時序敘述了抗戰時期四聯總處工礦業貸款政策的演變,然后探討了四聯總處對貸款對象的監管方式,最后討論了四聯總處工礦業貸款政策的得失;第四節在探討抗戰時期四聯總處交通貼放狀況的基礎上,檢視交通貼放對戰時后方交通開拓的貢獻;第五節敘述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貿易、鹽務、糧食貼放狀況。

第四章:四聯總處與抗戰時期經濟金融管理。四聯總處的第二項職能是管制戰時經濟金融,本章共六節。第一節研究四聯總處與戰時大后方金融網的敷設,首先敘述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后方金融網敷設計劃,在此基礎上詳細地分析四聯總處在后方金融網敷設過程中的作為與缺陷;第二節研究四聯總處與戰時通貨膨脹治理,首先以貨幣發行量為解釋變量,以物價指數為被解釋變量,利用回歸模型對兩者的相關系數進行計量分析,得出貨幣因素是造成戰時通貨膨脹最主要因素的結論,然后分析了四聯總處治理通貨膨脹的措施,最后討論四聯總處治理通貨膨脹失敗的原因;第三節研究四聯總處與戰時節約建國儲蓄運動,首先探討節約建國儲蓄運動的發起原因,重點闡述四聯總處推進節約建國儲蓄運動的措施,比較戰時中日儲蓄運動的異同,分析四聯總處節儲措施的成效得失;第四節研究四聯總處與戰時對敵經濟金融戰,四聯總處在領導金融貨幣戰、協助物質戰、妥善處理1941年滬上中國銀行血案中做出了巨大貢獻,本節分三個專題進行研究;第五節研究四聯總處與戰時金融管制,詳細地分析了四聯總處對戰時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監管,并建立成本收益分析模式討論戰時金融管制的得失;第六節研究四聯總處戰時僑匯管理,分時段探討了抗戰時期四聯總處的僑匯管理政策及其成效。

第五章:四聯總處在戰時經濟中的歷史地位。第一節以軍事經濟學理論為指導,在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各主要參戰國軍事經濟歷史的基礎上,總結出戰時國民經濟建設的兩個基本原則:即軍事化原則與現代化原則;第二節以戰時國民經濟建設的兩個原則為評價標準來探討四聯總處在戰時經濟中的歷史地位,認為四聯總處對促進抗戰時期后方經濟的軍事化和現代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第三節討論了四聯總處在戰時經濟中的過失,指出這種政府壟斷型金融體系遏制戰時經濟的活力,加重了人民的生活負擔。

主站蜘蛛池模板: 炎陵县| 乌拉特前旗| 容城县| 望谟县| 南平市| 诸暨市| 土默特右旗| 肥乡县| 兴城市| 台江县| 甘孜| 镇宁| 屯昌县| 大竹县| 当涂县| 吴旗县| 进贤县| 新建县| 兴安盟| 兴文县| 阳城县| 山阴县| 手机| 花垣县| 朝阳县| 锡林郭勒盟| 陆良县| 屏东县| 时尚| 灯塔市| 来安县| 乃东县| 乐东| 延吉市| 北辰区| 葵青区| 洛浦县| 淅川县| 丹江口市| 旬邑县| 江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