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國世紀”之說
與過去爭議不同的是:世界關注焦點已由“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之說變為21世紀是否是“中國世紀”?圍繞“中國世紀”之說,近年來相繼出版了大量著述。其中有否定“中國世紀”的說法,也有贊成“中國世紀”的說法。
在否定“中國世紀”的說法中,有兩種類別。一是帶有惡意的嘲諷,即“唱衰中國”的論調。其中代表性著作有美華裔律師章家敦所著的《中國即將崩潰》。這部2001年出版的書斷言:“中國現行的經濟制度,最多只能維持5年。”“中國的經濟正在衰退,并開始崩潰,時間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24]。另一代表性著作是中國問題專家、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2015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上發表的與章家敦著作同名的長文。沈大偉斷定“共產黨在中國的統治已開始進入殘局(endgame)”。他寫道:“我們不能預測中國共產黨將在什么時候崩潰,但很難不得出結論說,我們正在目睹它的最后階段。”他“唱衰中國”的所謂依據——中國經濟放慢、社會關系緊張、內部的權力斗爭以及新出現的金融和房地產泡沫都非新的“中國問題”[25]。沈大偉曾是著名的親華派學者,曾對中國崛起抱有肯定和支持態度,因此他的“中國崩潰論”拋出后格外引人矚目。應當說,沈大偉的“中國崩潰論”和章家敦的有所區別,作為一名國際政治領域的著名學者,沈大偉的這個觀點并不完全是毫無理論的惡意攻擊,他也列舉了一些他的理由,但總的來看沈大偉的這篇文章和觀點,并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者應有之舉。毋庸諱言,沈大偉列舉的很多問題,中國的確存在,有的還很嚴重,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徹底解決,中國確實可能面臨很大問題,能否崛起也存在很大疑問,但沈大偉并沒有給出更詳細的論證來說明這些問題是否能夠解決,如果不能解決,理由又是什么。事實上,沈大偉列舉的這些問題并不是中國所獨有,很多問題西方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曾遇到過,有的至今仍然存在,但我們并不能因此得出西方國家也將崩潰的結論。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間的確曾經出現過很多問題,有很多比沈大偉列舉的這些問題還要嚴重,但這些問題最終都得到解決,并未導致中國崩潰,這說明中國具有自我調節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沈大偉這篇文章的觀點更多還是一種個人情緒的表達,并不能算作嚴謹的學術研究和論證。事實上,章家敦、沈大偉等人“唱衰中國”已被中國崛起的事實證明是無稽之談,遭到眾多學者與輿論的嚴厲批評與指責。顯然,“唱衰中國者在西方屬非主流”[26]。
另一類主要從學術上否定“21世紀是中國世紀”。美國著名學者萊斯特·瑟羅的著作《21世紀角逐》認為:中國“大國崛起”將不過是鏡花水月,他認為:“中國世紀?也許是下個世紀吧!”作為一個不發達的經濟體,中國要在人均收入上追上美國,至少需要100年以上的時間,因此,“也許會出現一個中國世紀,但那個世紀是22世紀,不是21世紀”。瑟羅的理由之一在于人口。中國人口在不久的未來,將呈下降趨勢,然而美國與此相反,到22世紀初,其人口將是目前的兩倍以上,兩國目前巨大的人口差距將會持平。并且,美國并沒有止步不前,經濟增長仍快于其他許多大國。一個人口規模正在接近中國、仍在發展的美國,怎么會被中國超過呢?[27]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2014年出版《美國世紀結束了嗎?》一書,為美國延續其面向全球的影響而鼓與呼。他強調,世界變得更加復雜,美國雖然面臨在經濟總量上被中國超越的可能,但美國仍將保持政治、軍事的強大,“美國世紀”至少還會持續數十年時間。他認為:“像中國、歐洲、俄羅斯、印度或巴西這樣的挑戰者在本世紀中葉超過美國不是沒有可能,只是可能性不大。”作為一種整體認識,稱21世紀為美國衰落的世紀是不準確和誤導人的。雖然美國存在問題,但與古羅馬不同,它的衰落不是絕對的,其實力在未來幾十年可能仍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強大。“與那些宣稱這是中國世紀的人所持的觀點相反,我們仍處于一個美國主導的世界中。”[28]
日媒《“中國世紀”真的到來了嗎?》一文也對“中國世紀”之說提出三點質疑:第一,中國真的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嗎?如果是這樣,中國為什么對這類報道如此不安?第二,中國世紀真的到來了嗎?用國際關系行話來講,我們看到美國和中國開始進行真正的權力轉移嗎?第三,中國是否開始通過其外交和軍事行動來挑戰美國?[29]
與上述否定“中國世紀”的言論相反,更多的是贊譽“中國世紀”的報道與著述。
早在2005年美國《新聞周刊》就推出了“中國的世紀”的專題報道。中國著名影星章子怡笑容可掬地出現在封面上。該刊以“未來是否屬于中國?”為總題,用了21個版面進行了密集報道。其中心思想即:“過去四百年中,全球強權有兩個主要變化:第一是17世紀歐洲的興起;第二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獨大。現在中國與印度興起以及日本的持續發展,代表了亞洲的崛起。”[30]
有關“中國世紀”的著作,此間接踵而至。諸如約翰·奈斯比特、多麗絲·奈斯比特合著的《中國大趨勢》,貝爾登的《中國震撼世界》,詹姆斯·金奇的《中國震撼世界:饑餓之國的崛起》,費代里科·蘭皮尼著的《中國世紀》,沈大偉的《權力轉換:中國與亞洲的新動力》,以及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央帝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終結》等等。
其中,英國著名學者雅克的《當中國統治世界:中央帝國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終結》一書頗受矚目。他在書中預言:到205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超過美國和那時的第三大經濟體印度。雅克預測說,如果說英國曾是海上霸主,美國是空中和經濟霸主,那么中國將成為文化霸主。隨著中國告別兩個世紀的屈辱,其自信也在同步增長,其最重要的姿態將不是趕上西方,而是重新坐上作為世界優秀文明的當仁不讓的位置。中國的崛起預示著一個非常不同的新時代的緩慢來臨。[31]
美國知名投資家羅杰斯也認為:中國變化的方向非常正確。因此他認為今后將是“中國時代”。[32]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佛格爾撰文稱:30年后,即2040年時,中國經濟的規模將達到123萬億美元,相當于2000年全球經濟總量的3倍。屆時中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將達到85000美元,是歐盟預估的兩倍。雖然那時中國的人均收入仍然低于美國,但中國經濟占全球經濟總量的份額將達到40%,遠超過美國所占的14%。而歐洲經濟在全球所占的份額屆時將只有5%[33]。
更有甚者,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其撰寫的《中國世紀》中提出“2015年為中國世紀元年”。他說:“中國經濟以拔得頭籌之勢進入2015年,并很可能長時間執此牛耳,即使不能永久保持。中國已回到它在人類歷史上大多數時間里所占據的位置。”[34]斯蒂格利茨的主要依據是2014年4月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統計報告。根據這份報告推算,中國按照購買力平價法測算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在2014年底超越美國。對此,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經濟學教授舍福爾德認為,以不同方式計算,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只是時間點不同,但總體趨勢不會改變,中國的經濟崛起不容置疑。這也是多數海外受訪專家的觀點。美國CNA金融保險公司前董事長楚科斯堅也認為:“斯蒂格利茨是對的。未來100年,只要中國能夠管控住那些主要風險,這個世紀將是中國的。”
另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稱,在被問及本世紀將更可能是“美國世紀”還是“中國世紀”時,美國人認為,從經濟來看兩國平分秋色,41%的人說是“中國世紀”,40%的人說是“美國世紀”。而在世界事務方面,美國人則更傾向于中國。43%的受調查者認為21世紀是“中國世紀”,38%的人說是“美國世紀”。另外,有近半數人認為,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正在廣泛地降低。[35]
筆者以為,“中國世紀”之說不無道理,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美國的經濟與政治實力,更不能輕易斷言中國可以替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中美之間的差距非短期內所能彌合,更別說超越。
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美國是否衰落。各種材料表明,從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的地位開始下降。根據保守的估計,美國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由戰后的1/3以上降到80年代的1/5左右。美國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影響力也明顯下降。50—60年代那種“美國一咳嗽,其他地區就患肺炎”的情況到80年代已不復存在了。90年代這種狀況更趨明顯。以獲專利優勝為例。1980年美國十大專利獲勝中有七家美國公司;1990年則只有三家美國公司,最出色的美國公司也只落個排在第五名的結局。在對23個工業國家管理狀況的報告中,美國公司大部分項目居中,甚至居后,而日本大多排在第一,德國第二。美國衰落狀況幾乎與19世紀大英帝國衰落的進程相似。美國的衰落是公認的事實,但美國在未來21世紀會衰落到何種程度則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美國會像英國那樣淪為二流乃至三流國家。筆者則以為,美國經濟地位乃至政治、軍事地位不斷下降將是21世紀發展的主要趨勢,但不至于衰落到今日英國的地步。因為英美在經濟規模、科技水平等方面有著重大差異。美國在未來仍具有強大的競爭力。美國經濟規模至今仍居世界首位,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總額一直保持在23%左右。“從技術上來說,美國落后別人的領域不多,領先于別人的占多數。在人均收入和平均勞動生產率方面,美國亦首屈一指,其勞動力隊伍受過良好的大學教育,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內市場要比日本大得多,比歐洲統一得多。”因此,美國“進入21世紀時,它有著更多的經濟財產用于21世紀的經濟競爭”。但其起點優勢又為教育制度的衰落、實行高消費和低投資、欠大量國際債務等方面的問題所削弱。保羅·肯尼迪認為,按美國國土、人口、自然資源等因素計算,它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占到16%—18%,或許較為正常。[36]據一般估計,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期內,這種比重已是極限,不會再降到這個數字之下。美國確實在持續衰落之中,但這種“衰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37],美國在21世紀已不能保持20世紀的霸主地位可以肯定無疑,但卻依然是世界重要一極,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極。在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歐洲和東亞可能會對美國構成威脅,但要做到與美國平起平坐還為時尚早。筆者基于這一判斷,對“中國世紀”的說法持保留看法。
筆者認為2015年是“中國世紀的元年”與約瑟夫·奈的“美國世紀”的延續這兩種說法都有夸張與偏頗之處,“有零和思維的明顯影子”。21世紀不會是“中國世紀”,但也非“美國世紀”。“美國世紀”或“中國世紀”的概括過于簡單化或標簽化了。“世界如果圍繞它們削足適履,那將是整個國際政治的悲劇。人類已經嗅到國家之間合作共贏的最初氣息,那些舊概念有可能讓我們粗暴地忽略這種氣息,錯誤地走上回頭路。”[38]
本世紀是誰之天下?是中國還是美國?筆者的初步結論是:
亞洲與中國崛起是事實,為世界公認,“中國衰亡論”已成笑談,中國崛起勢頭也會在相當長時期內繼續。從中國與亞洲發展速度、發展趨勢及經濟規模幾個大方面上說,“亞洲世紀”與“中國世紀”之說無可厚非,可以被認可。但對“中國世紀”之說應慎而又慎。
其一,從真正意義上的崛起,即全面趕上世界一流強國,全面實現第二次現代化,中國還相距甚遠,即使從經濟規模GDP總量上說,中國還不及美國,充其量是世界第二,即使再過幾年GDP總量超過美國,但其他各個領域幾乎也全方位落后美國二十幾年甚至半個世紀。趕超美國談何容易?即使我國在2049年實現第二個百年任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美國也不必然因此就失去超級大國地位。我國經濟已具有全球影響力,但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力明顯與經濟影響力不匹配,并未得到世界廣泛認同,而且影響也主要局限于西太平洋地區,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有限,軍事實力則最弱,僅是周邊防御性的。我國綜合國力要趕上美國的困難遠大于經濟實力超越美國,軍事實力的趕超尤為困難。從“硬實力”和“軟實力”的角度講,我國對世界的影響力主要靠硬實力中的經濟力量。我國的軟實力不僅與美國有較大差距,甚至可能弱于德國。[39]
其二,判斷“21世紀將是中國世紀”應在未來世界格局中擁有“絕對主導地位”。閻學通教授認為,在19世紀和20世紀,英美先后在單極格局中擁有絕對主導地位,因此被稱為“英國世紀”和“美國世紀”。以此為準,目前看不到中國能在本世紀余下85年里同時滿足這個條件,因此也談不上“中國世紀”。[40]閻學通教授的說法與評估雖然有些悲觀,但也確有幾分道理。
還要考慮未來世界應是“和而不同的多元共生的社會”[41],不應有“一家獨大”與“絕對主導地位”之國。中國即便成為實際上的主導之國,也會是一個完全不同于以霸權為主要標志的“英國世紀”和“美國世紀”,是和諧世界為主軸的“中國世紀”。
基于這種分析:現在大談“中國世紀”不僅言之過早,而且不可取。但將“中國世紀”之說,作為中國的未來夢想與終極目標,是應提倡的,我們應不懈努力百折不撓爭取在本世紀中葉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在此目標未實現之前,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我陶醉、自我膨脹,大肆渲染,仍需將“韜光養晦”作為基本國策。[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