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亞太與中國世紀之說
第一節 “亞太世紀”之說
“亞太世紀”的提法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出現的。據查1985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以《亞太世紀正在到來》的著名演說震驚世界。在此之前,只有“太平洋世紀”之說(1896年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提出)與“新太平洋主義”之說(1975年美國前總統福特提出)。
“亞太世紀”的提法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是學界爭議的一大問題。[19]至今,對此問題雖然仍有爭議,但對“亞太世紀”的提法已有普遍性的認同。“亞太世紀”說的諸多論據正在被亞太崛起的事實所驗證。一些著名學者大書特書,進一步論證了亞太與亞洲世紀的到來。如德國學者卡爾·皮爾尼著《亞洲的世紀》與《印度中國如何改變世界》[20],美國恩蓋迪歐編著《Chindia:中國和印度如何改革全球經濟》[21],新加坡馬凱碩著《新亞洲半球——勢不可擋的全球權力東移》等。馬凱碩在其著作中稱:近兩個世紀以來,亞洲淪為世界歷史的旁觀者,手足無措地面對西方商業、思想和力量的沖擊。但是現在,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亞洲回到了在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占據達18個世紀之久的舞臺的中心。“我們現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一個新的紀元,一個新的歷史階段。”“西方在這個世界歷史舞臺中所占領的主導角色已經結束了,這并不代表西方結束了,只是主導角色結束了。而亞洲又再度崛起,最近發生的這個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權力向亞洲轉移。”[22]
綜合目前各方對“亞太世紀”的論述,可以看出如何準確把握“亞太世紀”“亞洲世紀”,有待全面科學地論證。以筆者初見,有兩個并行不悖的觀點,其一是“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成立說。其根據有四:
根據之一:亞太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經濟規模(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一半以上,超過歐洲;出口占世界四成以上;經濟潛能最大、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份額最大、引進技術和吸納國際資本最多;軍事力量世界最強;人口、面積等占世界首位。
根據之二:全世界各地區將亞太作為對外關系的重點。日本“脫歐返亞”;澳大利亞“脫歐入亞”;美國、加拿大經濟重心西移且宣稱是亞太國家,特別是美國近年來高調重返亞洲,并且四處出擊;歐洲開展“亞洲攻勢”,實行“新亞洲政策”。非洲和拉丁美洲也心向亞太,借鑒“亞洲模式”等等。
根據之三:世界經濟長周期波理論。這一理論是俄國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和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等人所創立。根據這一理論,50年左右為一周期。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時代的200多年的歷史中,世界經濟已經歷了4次長波,而世界經濟增長重心也出現了數次位移現象。第一次長波周期中,英國率先成為經濟增長重心(1782—1845)。第二次長波(1845—1892)上升期,英國仍是經濟增長重心,并于19世紀70年代達到發展頂峰。從1873年至1874年的大蕭條起,英國經濟開始走下坡路,而美國、德國因經濟正處于起飛階段,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英國,重心轉移到美國、德國。第三次長波(1892—1948)重心移到歐美,但德國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其重心很快消失,美國成為新的增長重心。第四次長波(1948—)美國開始仍是世界經濟重心,但隨著日本東亞經濟的崛起,經濟增長重心移至亞太。第五次長波應是21世紀上半期,亞太應成為增長的新重心地帶。目前世界經濟正處于第四次長波下降與第五次長波上升的交替階段。當前,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國際經濟正處于深刻調整之中,很多分析認為,世界經濟因這次金融危機而結束第四波增長,走出這次金融危機之后,將迎來新一波的增長周期。這一波周期就可能是預計中的第五波。從各方面因素看,這一波增長的重心很大可能就是亞太地區。可見世界經濟長波周期波動與經濟增長重心轉移有著內在聯系,而長波周期波動的根本動力是科學技術革命。
根據之四:歷史文明西遷理論。世界歷史文明不斷西遷已為歷史所證明;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與有識之士均已論證,其西遷的大體軌跡是:兩河流域(公元前11—前7世紀)→古代希臘羅馬(公元前5世紀—公元4世紀)→意大利(14—15世紀)→西班牙、葡萄牙(16世紀)→荷蘭、法國(17世紀)→英國(18—19世紀)→美國(20世紀)→亞太(20世紀末—21世紀)。至于世界文明重心為何西遷,目前尚無系統科學的解釋。有的中國學者認為是“歷史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這是由于歷史各種條件所決定,而非在未來繼續循環往復。這些歷史條件包括:第一,早期文明的發祥地(號稱四大文明古國)由于自我封閉的原因不能自覺地向外發展;加上地理和氣候條件的限制,特別是東部高山的阻隔不能向東發展,北部冬季寒冷漫長不能向北發展,從而不自覺地使世界文明“選擇了西進的方向,被西部的較新的但更具有擴張性的文明種類取代”。第二,技術進步乃是決定文明中心在哪里出現的關鍵,與此相聯系,航海事業的發展總是從比較小的水域向更寬廣的水域演進,先是地中海的威尼斯,后是大西洋的英國,再后是太平洋的美國。亞洲的崛起特別是東亞的崛起已是公認事實,否定東亞奇跡的說法雖然如前介紹確有人在,但畢竟是少數,而且論據不足。
另一觀點是“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與“亞美歐世紀”并行不悖說。
根據之一:亞洲雖然崛起但總體水平依然相當低下,在未來的世紀內大多數亞洲發展中國家趕上發達國家并非易事。我國領導人一再申明這一觀點:中印兩國不發展起來就不是亞洲世紀。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構成亞洲主體的多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科技基礎均較薄弱,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困難,保持政治上的安全獨立和長期穩定,實現經濟的全面繁榮和實力的壯大,需要繼續作出很大努力,道路仍很漫長。沒有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振興,很難有一個真正的亞洲新世紀的到來。
根據之二:美國與歐洲雖然有衰落的趨勢,但仍有巨大的實力,在許多領域中遠遠超過亞洲。《亞洲大趨勢》的作者奈斯比特在另一名著《2000年大趨勢》中明確宣布:“東方崛起,西方不一定衰落”,并進行了詳細論證。日本輿論界也這樣認為:“從整個世界看,可以把亞洲、北美洲和歐洲劃分為世界的三極”,并且“以亞洲為舞臺開展競爭,從而建立冷戰后的新秩序”。中國研究亞太的一些學者也持這種看法:亞洲世紀的來臨,并不表示東亞成為21世紀的唯一主宰者。事實上,20世紀末冷戰時代結束后,世界經濟已經出現了美、歐、日三足鼎立的格局,這種格局在下個世紀初將暗淡下去,21世紀將是一個多極化的世紀,日本、中國及亞洲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將成為世界的重要力量。
根據之三:從東西方文明角度看,下一世紀以至未來的幾個世紀,不可能以一種文明取代另一種文明,東西方文明雖然有沖突,但更重要的則是互相交融,取長補短,長期并存,其根據在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對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帶來極大的影響,科技上的進步便帶動了經濟上的一體化和國際化、全球化,日益強大的跨國公司將沖破傳統意義上的國際與洲際的界線,以往的以國家為主體的功能將逐漸減少或失去,不斷增加并創造著新的非國家、非民族的成分,民族與國家將逐漸不再是無條件的主權擁有者,全球性問題、全球共同體將逐漸取代國家行為體,“地球村發展意識”、全球主義將逐漸取代國家民族意識。與此相應的精神、文明也將不再是對立和沖突,而更多的是融合和交融,但不是彼此吃掉對方,而是在長期的交融中并存。北京大學中文系著名學者樂黛云就認為:“將來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按照中國古代文化傳統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共生的社會,大家一起活動,一起生活,你的文化我的文化能夠和諧并處,發展一個多元共生的社會。不是一家獨大,我來統治你,威脅你,你得聽我的,大家不愿意這樣了,誰都不接受這樣的情形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