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訪灰色地帶:傳播研究史的書寫與記憶
- 劉海龍
- 1275字
- 2019-11-29 17:31:21
兩種傳播思想史
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是對人類觀念的歷史研究。寬泛地看,它可以被視為觀念史(history of ideas)的同義詞。它們關注的都是人類思想的演變發展歷程。而且觀念史與思想史這兩個概念在開始出現時,都指哲學史和科學史這類關于正式知識(formal knowledge)的研究,準確地說是學術思想史。20世紀后半葉受年鑒史學派、新文化史等史學思潮的影響,它們開始與文化史研究走得更近,不僅關注傳統觀念史的研究對象,還關注日常生活和非正式知識的歷史。漸漸地,學術思想史向著文化史思想泛化,研究對象在學術觀念史的基礎上大為擴展。但從歷史沿革上看,思想史是由觀念史逐漸擴展而形成的。[6]除此之外,與思想史接近的還有一個更細分化的領域——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該領域起源于德國的《歷史中的基本概念》,它受語言學影響較大,試圖在共時的和歷時的兩個維度上理解某一概念的演化過程。[7]觀念與概念略有不同。按照諾夫喬伊的說法,前者是構成思想的最小的基本單元,他稱之為單元—觀念(unit-ideas),它是基本的、持續不變的、反復出現的思想元素。[8]而概念則是一種語言學單位。一個語詞概念可能是多個單位—觀念的混合物,一個觀念也可能被表達為多種不同的概念。此外,概念要比觀念更直觀和具象。觀念可能是模糊的,潛藏于話語之后,而概念則是明確在場的標簽和表達的工具。
具體到正在形成中的傳播思想史研究,可以將其分成狹義和廣義兩類。前者是傳播學術史,主要關注傳播研究和傳播學科發展史中的觀念、概念、命題、理論及學說的演變過程,同時兼及持有這些思想的個人或群體(如學術派別)。除了羅杰斯的《傳播學史》[9]外,詹姆斯?凱里對傳播思想史也有過一系列精彩的專論[10]。他的學生切特羅姆的《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11]、貝爾曼的《芝加哥學派社會思想中的傳播觀念》[12]、卡蒂爾的《威爾伯?施拉姆與美國傳播理論起源的觀念史》[13]對美國傳播觀念的起源有過專題研究。彼得斯的《交流的無奈》對“傳播”這一觀念在西方思想界的變遷做了精彩的梳理。[14]丹?席勒的《傳播理論史:回到勞動》[15]、漢諾?哈特的《傳播學批判研究:美國的傳播、歷史和理論》[16]和文集《媒體與傳播研究史:競爭的記憶》[17]則是更有批判性的學術思想史研究。近些年來,中國本土的傳播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學術思想史領域,黃旦、陳衛星、吳飛、胡翼青、孫藜等皆在該領域有出色成果。
廣義的傳播思想史不僅關注學術思想,還關注一般傳播觀念的起源、傳播、接受及其影響,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傳播觀念的歷史。像舒德森的《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一書討論了新聞觀念的變遷及新聞客觀性觀念的產生[18],近年來黃旦教授的一系列研究也在關注中國近代以來媒介對中國人的表達、思維方式及知識結構的影響[19],拙作《宣傳:觀念、話語及其正當化》則描述了中西方宣傳觀念的產生及演變,重點研究了宣傳將自身正當化的過程[20]。如果我們接受柯林武德關于“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21]的說法,那么新聞史和傳播史歸根到底都應該關注作為行動者的新聞及傳播工作者的觀念與思想,而不是僅僅描述他們的行為或者作為行為結果的媒介產品。目前這一類研究在國內還剛剛起步,未來應該有更大的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