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才訓練十五講(第三版)
- 孫海燕 劉伯奎
- 2935字
- 2019-11-29 17:38:01
五 我是大學生——年齡層次不同,說話特點不同
(一)從幼稚天真到成熟世故
不同年齡的人、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段都有不同的口語表達風格,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嬰兒只會呀呀發聲;小孩子說話顯出一份好奇、淘氣、稚氣、天真、活潑和依賴;少年說起話來總是有一種叛逆感,風風火火;青年人說話往往是天馬行空,暢所欲言,無所不談,彼此間有說不完的話題;中年人說話就有了一種叫做成熟的東西,話題不多,直奔主題,非常現實,重內容,重實際,重理論,一旦說了就做;老年人講話、平和、沉穩,話少而精,充滿人生智慧。
我們這里討論年齡和說話特點的關系,如果只是簡簡單單地說小孩子說話天真活潑,童言無忌,老年人講話緩慢沉穩,深刻世故,就顯得簡單淺薄了。年齡對個人的影響最主要的是提供了時間讓人們去積累閱歷,而往往閱歷和年齡不是簡單的正相關,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閱歷積累的不同加上個人對待閱歷的觀點和方法不同,使得年齡對個性特征的影響比年齡對口才的影響要復雜得多。我們幾乎都見到過顯得老成的年輕人和身著艷裝的老頑童,而這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如何看待這些“鶴立雞群”,不同于同年齡段大多數人口才風格的另類現象以及如何有效、個性化地在年齡段和口才風格之間建立聯系。
首先,來關注“少白頭”和“老頑童”。這樣的例子雖然是少數,但是格外引人注目。雖是年輕人,說話卻一副老年人派頭,可能是此君思想成熟,人生閱歷豐富,也可能是思想過分保守,性格老氣橫秋,也可能是兼而有之,還有可能就是擺酷裝出來的滄桑感。老年人仍然活潑好動如小孩子,返老還童,說起話來,不論是話題還是方式都是“老夫聊發少年狂”,通常都和自己的性格有關。這樣的老人開朗爽利,不甘于老,人老心不老,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自己也覺得變年輕起來。不管是哪種情況,不管是什么原因,都要注意度和對象。過分地顯得成熟,總是一副長輩氣派,說話動不動帶著過來人的味道,會讓人不耐煩不歡迎;太活躍太好動太前衛了,說話刻意地像年輕人一樣,會讓人覺得不自然不放心。而且,在一群年輕人中間顯得老成些,容易樹立可靠的形象,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如果是和老年人、和自己的長輩在一起還是這么一副腔調的話,只會讓自己顯得淺薄無知;相反,一群老年人在一起,如有一個老頑童在場的話,氣氛就會活躍起來,大家仿佛都被感染了,而如果是和一群原本指望著依靠、學習自己的年輕人在一起,這樣的言談舉止就可能讓人摸不著頭腦了。
其次,更重要的是在年齡段和個性化口才之間建立連接。這里有兩層意思:
1.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說話風格。成長是緩慢的,但當我們發現時,又往往是瞬時的。雖然成長基本上是個自然過程,但是每個人的適應能力不同,而且,深層次、更關鍵的閱歷積累也差別巨大,結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難見到,不少幾乎是中老年的女士們說話竟然嗲聲嗲氣,作青春少女狀,俗不可耐。每個人都需要及時地發現自己年齡、角色的變化,調整說話的風格,盡快適應新情況。大學中同一年級的學生可能年齡上差好幾歲,有些人可能已經到了法定結婚年齡,另一些人可能還是未成年的花季雨季少年,但大家都面對著同樣的大學環境,此時就要考慮到自己的言談風格不能和主流風格差別太懸殊了,不論年齡大小都需要使用大學時代的語言。
2.使自己的口才具有和自己的年齡段最適應的特色,并使之與自己口才的其他特色協調統一。很可能你性格拘謹,保守內向,不善多言,如果你現在正是韶華年少時,一味地不去考慮年齡特點,固守自己的說話風格,可能就會讓大家覺得木訥呆板,如同書呆子,沒有一點青春活力,難以相處;而如果你揚長避短,雖然個性不改,但是苦心致力于使自己的話以一當百、一針見血,同時努力做到知識豐富,眼界開闊,這樣大家就會認為你有領導才能,對你產生依靠,而這對于一個開朗外向、大大咧咧、隨和率直、活潑好動、青春特點齊全的人來說就比較難做到了——這就是協調年齡和個性化口才的例子;舉一反三,將來你不可避免地會到中年老年,需要你做的就不是讓口才發揮沉穩性格的特長了,原來的沖動少年們此時都已經差不多沉穩了,你得繼續開辟新途徑了。
(二)校園語言文化
大學生處在青春與成年的過渡期,加上校園特殊的環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語言文化體系。活躍的氣氛,跳躍式的思維,開闊的眼界,豐富的話題,專業的術語,獨創的語言,無忌的交談,既有青春年少的特點,又有即將步入社會的成年的雛形,這些共同構成了大學校園語言文化的基本特點。
高中生和上班族們很少知道“FT”為何意,但這在大學生那里卻是口頭禪;同樣,只有大學生們才會在BBS上瘋狂灌水,暢所欲言,不顧語法,創意十足;只有大學生們晚間臥談有說不完的話題,從拉登到女生樓;只有大學生們互相嬉笑怒罵而不在意;只有大學生們會發明、竄改各種臺詞表現自己的生活……大學生是一個互相碰撞思想,互相交流夢想,互相影響生活的特殊的年輕人群體。
想了解大學生們的語言文化特色,只有深入其生活才能原汁原味地感受到,對于象牙塔外面的人來說真的有點難以想象;但是,想要從人群中辨認出一個大學生卻簡單得多,因為他說話太有特色了:文質彬彬,稚氣未脫,活潑異常……
大學生的口才更多地體現在天馬行空的超脫想象力上,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沒有煩瑣的禮儀規則。所以,想要瀟灑地度過大學生活的同學們別忘了自己身處的個性十足的校園語言文化氛圍,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去體味一下自己特有的口才。人生是由不斷變化的現實組成的,不要總想著將來怎樣怎樣,也不要總沉醉于中學和兒時情景,把握好現在,不要一副學究樣,不要一副上班族的樣子,也不要還是毛孩子氣十足,大喊一聲:我是大學生!放心大膽地在這段珍貴時光中張揚你的個性吧,用特有的語言風格!
(三)校園不等于社會
大學生終究會走出校園,步入社會,盡管校園中郵局、銀行、超市等等什么設施都有,儼然是個小社會,但校園終究不是真正的社會,事實上,校園和社會之間有巨大的差異。正在走向和準備走向社會的大學生們需要清醒地看到這一點,在口才風格上,要做好從校園風格向社會風格及時轉變的準備。
你可以逃某位教授的課,但可要小心,不要這么隨便地逃哪一個老板的班;你可以在BBS上大放厥詞,指點江山,評天論地,但可要注意,走向社會后不能這么放肆地和同事在酒吧間高談闊論;你可以瀟瀟灑灑、大大咧咧、滿不在乎、邋邋遢遢地出現在校園里,但不能衣冠不整地出現在公司里;同樣,你可以天馬行空、口無遮攔、自由自在地和同學大侃特侃,但在校園外,你的口才不僅僅表現為敏捷的頭腦、發達的想象、自如的舌頭,更多的是禮儀、技巧、經驗和人生智慧的綜合。
所以,這里要強調的是,在盡情地說著大學生自己的話時,要想到,這樣的風格僅僅適用于現在的校園里,外面更廣闊的天地有著幾乎完全不同的規則。要清醒地知道,在一群大學生中顯得口才出眾、光芒四射的,未必在校園外仍能這么受歡迎;而一個平時和同學說話顯得不怎么入流的人,很可能非常適應將來社會對口才個性的要求。了解社會和校園的不同,了解自己在校園中是怎樣的一種口才風格,了解自己的現況是否和未來的要求順利接軌,是本章最后向讀者強調的,如果發現現在的口才風格可能會和將來的要求有沖突,就需要自己及時著手做準備了。這里,祝每一個大學生在享受校園特有的語言氛圍的同時,為將來步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