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我是東北人——個性化的普通話口音

(一)本是同根生,韻味各不同

漢語是中國的國家語言,但是漢語在各地都有不同的發展狀況。在中華文明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各地人民所使用的語言,由于地理、文化的隔離而漸漸發展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分支——方言。各地方言可以說千差萬別,雖然都是漢語,但是一個東北人聽廣東人說方言可能真覺得像外語一樣難以理解。方言的產生和歷史上各地人民交流不方便密切相關,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可以極其方便地進行跨地域交流,同時,現代社會也要求各地的人進行快捷、方便、有效的交流,此時的方言,尤其是地方味兒比較重的幾種方言,就有可能會給彼此的交流帶來語言上的障礙。我國推廣普通話,正是順應這一一體化的要求。作為中國人,我們應當很好地掌握自己國家的語言;作為現代的中國人,我們必須掌握流利的普通話。

不過,推廣普通話不等于消除地方方言。相反,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地方方言也要得到相應的新發展。普通話、地方話,二者并不矛盾,說到底,普通話就是以北京地區方言為基礎的,因此,二者可以說本是同根生,韻味各不同。地方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當地的文化習俗,是構成中華文明豐富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推廣普通話,是現代化的要求,是為了交流上的方便有效,是為自己的口才構建基礎。而在現代社會交際中,地方方言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為自己的口才添彩。

經常見到很多人,因為自己說話時方言的味道太濃,普通話講不好而感到不自在甚至有點自卑,結果要么越來越遠離交際,遠離除了本鄉人以外更大的交際空間,要么破罐子破摔,幾乎放棄學習普通話,就用方言四處闖蕩。很可惜,這樣的選擇都沒有看到自己原本擁有的一項資本。

普通話是一定要說,一定要掌握的,而在普通話交際的主流中加入方言交際的支流,則是錦上添花,形成自己的又一種表達特色。恰當地運用“方言”普通話,可以造就特殊的交際效應。

1.同鄉效應。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的了,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見到老鄉,聽到鄉音,是件非常讓人高興的事,這個時候,不會有誰對著老鄉還一本正經地講標準的普通話。在與人交往中,如果從各種各樣的口音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那一種,就會有一種自然的親切感和認同感涌上心頭,這個時候,鄉音鄉情就成了交際的向導。

2.隨和效應。中央電視臺新聞主持人的普通話是絕對標準的,可是他們也只是在鏡頭前這樣講,鏡頭外,和親朋好友在一起,誰能想象他們還用播音式的口音講話?沒錯,普通話的舞臺是在正式場合,因為這些場合要求你講話清晰、簡潔、易懂,同時也就意味著統一、標準和消除口音特色。但在非正式的場合,在家里和家人談天,工作后和朋友們侃侃,這些時候講播音式的普通話,反而會使你的表達不那么優美,其他人也會覺得不那么輕松自如。帶有口音的普通話,不那么標準的普通話,讓人覺得隨和、親切,不論是不是同鄉,聽起來會更有趣味。這不是在挖普通話的墻腳,而是讓人們意識到以前沒有注意到的事實——日常交往,朋友往來,帶口音的普通話是更重要的。

3.特色效應。經歷過軍訓的人一定都還記著軍訓中的一點一滴,包括教官。最難忘的是教官嚴格的操練,還有就是教官獨特的說話腔調。教官們往往來自各地,說話明顯地帶有各地的不同腔調,在喊號訓話時就造成了特別的感覺,“一~二~一”在教官們口中顯得別有韻味,想象一下如果是用標準的普通話講出來,仿佛就少了點什么。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性格開朗的人滿不在乎地說著口音濃重的普通話,而大家也早已習慣了他們這樣說話,反而哪天他們突然改說標準的普通話倒顯得陌生起來。

現在你知道,地方口音會有什么潛在的交際魅力了。沒錯,我們完全不必為自己的口音慚愧,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掉地方口音中過分讓人費解的部分,說一種和大多數人口音基本一樣的普通話——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就可以了。這樣,你和別人的交際就不存在什么障礙,而你的口音又有一種獨特的趣味。

(二)南腔北調,各有千秋

各地方言都有各地的特色,給人不同的感覺。東北口音有一種天然的幽默、豪爽、快感。很有意思的是,現在大部分的相聲小品節目都是有東北口音的,也不知道是因為人們看這些節目看得多了,覺得東北方言很幽默,還是因為東北方言本身就有幽默感,所以這些節目選擇了東北口音。不管怎么說,如果一群人中間有一個東北人,他又很健談的話,那么他們的談話肯定是妙趣橫生的,而往往“俺們那旮兒的東北人”都很健談。

山西方言鼻音很重,講起來語速較慢,每一個字都是很重很重地吐出來,語調變化比較少,因而不是很適合用來表達豐富的感情,但總是會讓人感覺到率直樸實,踏實穩重,值得信賴,同時又有點內向,一如黃土高原給人的感覺。所以當一群人在討論時,很少見到說山西方言的人高談闊論,巧舌如簧,但是,當面對的人比較少時,比如,向你講述一段故事,或者去看望老朋友、探望病人時,你又會覺得這樣的口音多么貼心。

廣東話,也就是粵語,一般人是聽不懂的,但是帶有廣東味道的普通話大家都很熟悉。一般的商業場合,如果你說的恰恰是這種有特色的普通話,往往會給人一種精于商道的感覺。沒錯,感覺,僅僅是感覺、印象,但往往就是感覺出人意料地發揮著不一般的作用。廣東話、上海話都給人一種精明、務實、行動派的感覺——現代商業社會很需要這種感覺的風格。想想看,三個人站在你面前,一個講山西話,一個講東北話,另一個講廣東話,都和你談同樣的一筆生意,你會更傾向于和哪個談?當然你不能恰恰來自三地之中的某個地方,不然往往會選擇老鄉,這涉及方言的另一種交際效應。排除這種影響,你很可能選擇講廣東話的那個,理由?很簡單,甚至有點荒唐:你感覺廣東人經商的多,會經商的也多,是你真正在尋找的人。

四川方言給人的最大感覺就是語速快,而大部分四川人給人的感覺是行動節奏快,有什么聯系嗎?不知道,可能吧。四川方言語調較少,起調比較平,也有助于語速的加快。四川話也是一種聽起來讓人感覺爽朗、平實的方言。

北京方言雖然最接近普通話,但是和播音員的普通話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可能和住在皇城根下有關吧,北京話帶有一種天然的自信感,對很多外鄉人來說,有一點點優越感和藐視感。北京話兒化音多,所以也讓人覺得有一些油腔滑調。總體上說,北京話是一種非常有表現力的方言。

其實,各地的方言還有更細微的區分,每個小分支也許會有不同的特色,拿四川話來說,成都話感覺很纏綿,而重慶話則感覺爽朗干脆。盡管如此,大致劃分下來,中國幾大方言區各自的特色還是很清楚的。江南的方言比較婉轉細膩,善于傳情達意;塞北的方言比較厚重粗獷,長于展志抒情;東北的方言率直幽默,易于和人打成一片……

(三)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消除掉可能的自卑感后,我們現在要看看到底如何合理地協調使用方言口音和普通話。一句話: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不同的場合,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發音方式。和老鄉們在一起,不管是隨便聊聊還是正式演講,直接用地方方言都讓人覺得親切,心理上的距離一下子就會縮短;和五湖四海的朋友,在公司和同事,在學校和同學,就可以選擇帶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話,讓大家在心里想著:那個×××人,真有趣,真有個性,真好玩;而在公共場所、正式場合,如大型的商業談判、答辯會等情況下,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無疑會像一身正式莊重的西裝一樣合適,在這些場合,大家更注重的是你說的內容,所以,快捷、準確地傳達信息就是最重要的,非普通話不可勝任。還有,要注意避免方言幾種特殊社交效應中的副作用。比如說,四個人聊天,其中三個是浙江人,另一個是四川人,這個時候,浙江人就要先想一想,如果自己用浙江方言交談,雖然感覺比較親切痛快,但是那個四川人聽了半天什么都不懂,會不會覺得無趣甚至覺得被排擠?

總之,要正確看待方言,合理發揮地方口音的特殊效應,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種可能的潛在個性化資源,大膽地和人交流,“說”出自己的一片個性藍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信阳市| 汪清县| 灵丘县| 瑞金市| 彰化县| 北票市| 公主岭市| 吉林省| 安图县| 宁化县| 濮阳县| 泗洪县| 建宁县| 赤峰市| 高阳县| 华宁县| 宜良县| 江川县| 广安市| 四会市| 永州市| 临猗县| 从江县| 永年县| 昌江| 吴忠市| 息烽县| 靖安县| 读书| 鹤山市| 高平市| 清丰县| 洛南县| 耿马| 怀宁县| 渭源县| 灯塔市| 青神县| 焉耆|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