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1916—2010)

學術生平

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1916年12月19日出生于柏林,父親是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的商人、納粹黨員,母親對藝術和美學有濃厚興趣。她早年在柏林接受教育,后進入在全歐負有盛名的薩勒姆王宮中學(Schule Schloss Salem)學習了一年。1935年至1937年大學期間,她分別在柏林洪堡、科尼哥思堡和慕尼黑念過報刊學、歷史和哲學三個專業。1937年秋至1938年夏,她作為德國外交政治部送出的交換學生,在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修新聞學,專注于喬治?蓋洛普的民意測評方法。離開美國后,她曾游歷歐洲各國五個月,后經過日本和中國返回德國。1940年,她在柏林大學新聞研究所完成博士論文《美國輿論與大眾調查——政治與報業方面的民意調查》,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諾依曼的博士論文著力探討現代生活中政治在輿論中所扮演的角色。1940年,她參加由納粹控制的新聞周刊《帝國》(Reich)的工作,后不到一年,離開該刊。后來主要為德國的主流報紙《總匯報》《法蘭克福報》撰稿。美國學者辛普森(Christopher Simpson)認為,在納粹時代的成長、學習和工作經歷深深影響了諾依曼。他認為諾依曼在希特勒時代的著作即懷疑人種、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懷疑社會的多元主義,對于民主的很多方面持明顯的鄙視態度,但諾依曼與納粹德國之間的關系尚無定論。1947年,諾依曼與丈夫埃里西?彼得?諾依曼(Erich Peter Neumann)創建了阿倫斯巴赫(Allensbach,意譯:匯集小溪)輿論調查機構,長期在聯邦德國從事輿論調查,該機構今天仍是德國最負盛名的民意調查機構之一。諾依曼1964年至1983年在美因茨大學任教,1966年擔任該校大眾傳播學系首任系主任;1978年至1980年擔任世界公共意見研究聯合會(World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主席;1978年至1991年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訪問教授,兼任《法蘭克??倕R報》記者;1993年至1994年任德國慕尼黑大學傳播系訪問教授。1971年,她在德國展開實地調查,發現人具有分辨“多數意見”與“少數意見”的能力,而且能夠感覺到“支持”與“反對”觀點流動的頻率,這些因素導致她開始尋求用新的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她最重要的理論成就“沉默的螺旋”源于1973年發表的《累積、和音與公開效果》一文,1980年她寫成著作《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

主要理論(方法)貢獻

“沉默的螺旋”理論的主要觀點為參與大眾意見表達的人們會判斷自己屬于意見的少數派還是多數派。認為自己屬于多數派的人傾向于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就使得這種意見成為優勢意見,“聲音”越來越大;反之,認為自己屬于少數派的人傾向于保持沉默,這就使得這種意見的聲音在大眾中越來越小。整個過程像一個上大下小的螺旋。

麥奎爾指出,沉默的螺旋關心四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大眾傳播、人際傳播與社會關系、個人觀點的表達、個人對自己周圍的“輿論氣候”之感知。該理論基于社會心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假設——個人意見依賴于其對別人的意見的理解。諾依曼自己也指出了她的理論的四個下屬假設:(1)具有異常想法的人會面臨被社會孤立的威脅;(2)個人總是有被孤立的恐懼感;(3)因為害怕被孤立,個人總是力圖估計民意的氣候;(4)這種估計的結果會影響個人在公眾場合的行為,特別是在決定公開表達還是隱藏自己的觀點的時候。第四條將前三條假設全部串聯了起來。她在1991年的文章中指出:“(個人)對民意氣候的評估,取決于兩個信源: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空間中做的直接觀察;通過大眾媒體的‘眼睛’而做的間接觀察。如果某種觀點主導了大眾媒體,就有可能導致對該觀點的過高估計?!币虼瞬浑y想象,在“沉默的螺旋”的形成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所扮演的角色極其重要。要研究一種意見呈現出的螺旋現象,必須研究當時大眾傳播媒介上的主流觀點是什么。在諾依曼領導的機構以德國的核能源問題為背景所作的輿論調查中,她用不同的方法對該理論做了檢驗。數據顯示,從1965年到1985年之間,媒體對核能源問題的關注度和主流報道基調發生了變化。隨著負面基調逐漸加強,核能源的支持者遭到嘲笑,深陷孤立。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她的理論。正因為此,可以說諾依曼是大眾傳播“強效果論”的支持者。

進一步地,諾依曼將輿論視為“社會的皮膚”,偏重于輿論創造社會整合的觀念。在文章中,她回溯了洛克、休謨、羅素等思想家關于意見氣候、公共意見的觀點,指出這些經典思想家也都從社會控制的角度談論輿論,甚至“所有政府都依賴于大眾意見”。她用這些觀點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大眾輿論之所以能被用來控制社會就是源于人對被孤立的恐懼,因此大眾輿論能對社會整合和社會穩定發揮影響。

陳力丹指出,“沉默的螺旋”得以形成的另一前提在于爭議性議題中必須具有道德的成分,爭論的重點不在于合理與否,而在于道德與否。輿論中從眾的壓力是以道德、美學價值的名義體現的,而不是來源于認知判斷。問題不在于“正確”或“不正確”,而在于是好的還是壞的。換句話說,關于道德問題的輿論會制造巨大的從眾壓力。

諾依曼還提出累積、和音和公開的效果三個概念,并指出大眾傳播的效果是這三者交織的結果,研究媒介效果的學者不能忽視這三個因素的存在。“累積”把大眾媒介的效果視為一種長期效果,這是多種媒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制造的效果,媒體信息在跨媒體渠道和一段時間內重復?!昂鸵簟笔侵福煌浇榈膱蟮烙幸环N相同的趨勢,長時間呈現同質性很強的內容時,會取得最明顯的效果。這種和音是由記者們價值判斷的一致性、媒介報道的內容的相似性造成的。這個特性可以減弱公眾選擇性感知的作用,加強媒體的作用;同時也可能產生很大的誤導作用?!肮_的效果”是指意見氣候中的強勢觀點對個人產生壓力,媒介中的意見領袖的觀點產生效果,這是媒介效果的主要來源。

對傳播學科建制的貢獻

諾依曼對傳播學有兩個方面的貢獻。第一,她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是晚期強效果理論的一個重要模式。諾依曼看到了輿論作為社會壓力且處于動態變化中的特點。雖然她強調大眾媒介的強效果,但是并不忽視人際傳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諾依曼通過科學的調查方法把“輿論”這一模糊的概念操作化。由于可量化,“沉默的螺旋”在各國的經驗調查中不斷被證實、質疑或修正。麥奎爾總結道,目前對該理論已有多項驗證,或已被用來解釋民意研究中的某些狀況,但由于不同地區的人群心理從眾程度不盡相同,實際情況與理論相符合的程度也不同,這就觸及了諾依曼理論的假設。關于諾依曼談到的從眾的主要原因“孤立恐懼”,多位學者對應提出“復數的不知”(又譯“多元無知”),法國心理學家莫斯科維奇(Serge Moscovici)對應提出“響亮的少數”,薩爾蒙(Charles Salmon)和克林(F.Gerald Kline)對應“從眾”提出“投射”(projection,指個人意念、欲望的外化;當一個人的情緒狀態反映在他對周圍事物的解釋中而不自知時,即為“投射”)等。莫斯科維奇還提議,我們應該減少對沉默的多數的關心,而增加對“高調的少數”的注意,因為后者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了有創意和有創造精神的角色。此外,“和音”這個論點一經提出就受到質疑。薩爾蒙認為,媒介一律地“和音”,這個觀點過于簡單化。傳媒接受者不是完全與外界隔離的個體,人們在使用媒介時有著很大的不同。和音因國度、文化和政治的特征,具體的新聞事實,媒體的政治立場,各國的傳播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不同。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媒體的全部報道都具有和音的趨勢,和音的概念還需要嚴密的驗證和在各種情況下的詳盡分析。

諾依曼對傳播學的第二個貢獻在于她是創新輿論調查方法的先鋒。陳力丹總結道,諾依曼在長達四十多年的輿論調查經歷中改進了很多調查方法。在調查意見氣候、選舉意向、害怕孤立的心態時,她創造性地運用了多重方法,使用了有代表性的實地調查(cross-sectional surveys)、小樣本多次調查(panel studies)、對記者的訪談、內容分析等方法。她的研究工作采用整體論方法,涉及內容分析、聽眾問卷調查、對傳播者和傳播行為進行研究。諾依曼創建的阿倫斯巴赫輿論調查機構至今仍是德國最負盛名的民意調查機構之一。另外,諾依曼在美因茨大學近二十年的教學研究經歷為德國傳播學培養了大量人才,她的研究在客觀上豐富了德國傳播學的版圖,將美國社會科學的經驗研究方法引入了德國。

擴展閱讀

原著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urbulences in the Climate of Opinion: Method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Theory,”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7,41(2): 143—158.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Public Opinion and the Classical Tradition:A Re-evaluation,”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9,43(2): 143—156.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he Effect of Media on Media Effects Researc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83,33(3):157—165.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Our Social Sk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The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The Concep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in James A. Anderson (ed.), Communication Yearbook 14,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1.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A Shift from the Right to the Left as An Indicator of Value Change: A Battle for the Climate of Opin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1998,10(4):317—334.

相關思想史或評傳

〔英〕丹尼斯?麥奎爾、〔瑞典〕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祝建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

陳力丹:《“沉默螺旋”與法西斯主義的關聯辨析》,《新聞大學》2007年第1期。

Christopher Simpson, “Elisabeth Noelle-Neumann's ‘Spiral of Silence’ 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mmunication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6,46(3):149—171.

H.M. Kepplinger, “Political Correctness and Academic Principles: A Reply to Simps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97,47(4):102—117.

Dietram A. Scheufle, et.al., “Twenty-five Years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Conceptual Review and Empirical Outloo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2000,12(1):3—28.

(解 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子长县| 凌海市| 二连浩特市| 花莲市| 五家渠市| 巨鹿县| 永昌县| 临汾市| 泌阳县| 大埔县| 丹棱县| 连州市| 巢湖市| 宁武县| 桦南县| 元朗区| 雷波县| 北碚区| 赫章县| 台中县| 电白县| 恩平市| 克山县| 岚皋县| 威海市| 莫力| 陆河县| 读书| 盐亭县| 托克托县| 日土县| 微山县| 呼伦贝尔市| 蓝田县| 奉节县| 靖宇县| 郯城县| 米易县| 昔阳县| 永州市| 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