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愛德華?T.霍爾(Edward T. Hall, Jr., 1914—2009)

學術生平

愛德華?T.霍爾1914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韋伯斯特格羅夫斯(Webster Groves),1932年前主要在新墨西哥州長大。1933年至1937年,霍爾和亞利桑那州西北印第安保留地的納瓦霍族人和印第安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錢來激勵當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壩,以便改善那里的生存環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與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時間后,霍爾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他說在保留地時,常常考慮如何才能跟納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這里他發現了自己與當地人的不同,要把他的思維方式強加給當地人根本就不管用。霍爾的自傳體著作《三十年代的美國西部》描寫了那段時光。1936年霍爾獲丹佛大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亞利桑那州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博士期間受業于拉爾夫?林頓門下,1942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之后陸續在歐洲、中東和亞洲進行田野調查。1942年至1945年二戰期間,霍爾被派往歐洲和菲律賓服役。1946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社會學/文化人類學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國軍方特魯克島管理處從事人類學研究。1946年至1948年,霍爾出任丹佛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并從事丹佛的種族關系研究,40年代末有一段短暫卻愉快的與弗洛姆(Eric Fromm)在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共事的經歷。1951年至1955年,霍爾作為人類學教授和駐外事務處的培訓計劃主管供職于美國國務院外派人員培訓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以幫助負責處理海外事務的政府工作人員順利應對文化差異,與著名語言學家特雷格(George L.Trager)和“身勢語之父”博德惠斯特爾(Ray L. Birdwhistell)共事。1955年至20世紀60年代初,他擔任位于華盛頓特區的海外培訓與研究公司的董事長,還成為華盛頓精神醫學院的一個交流研究項目的主管。1963年至1967年間,霍爾成為伊利諾斯州理工學院(芝加哥)人類學教授,由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資助進行空間關系學和不同種族的交往方面的研究。1967年霍爾成為西北大學人類學教授,并于1977年退休。退休后霍爾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首府圣塔菲,偶爾在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search)的會議中演講,并在新墨西哥大學任教。2009年7月,霍爾在圣塔菲的家中去世,享年95歲。霍爾是一名杰出的人類學家,但其研究又涉及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甚至地理學。他是大學教授,又是政府和企業顧問。霍爾極富創新精神,在20世紀50年代建立了“跨文化傳播學”(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門學科,并為此學科創立了諸多基本范式,被稱為系統地研究跨文化傳播活動的第一人,他還提出了空間關系學(Proxemic Research)等全新概念。霍爾的主要著作有《無聲的語言》《超越文化》等,被何道寬稱為“理論實踐并重、書齋田野兼顧、學者顧問合一的多學科的橫向人才和怪杰”。

主要理論(方法)貢獻

在自傳中,霍爾曾把他受到的專業影響分成文化人類學、語言學、生理和動物行為學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四個部分。霍爾理論的核心是“文化”,他把文化定義為“信息的生成、發送、儲存和加工系統”,除了語言,更包含體姿、行為、觀念等。霍爾認為應對文化差異一般有兩種方式,要么摧毀,要么故意忽略,但是正確的方式是超越自己的文化。他的跨文化觀建立在對非西方文化的尊重的基礎上,換言之,只有意識到自己的文化系統的存在和性質,才能理解自己的文化和其他的文化。

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交流即文化”,這可以被看做是霍爾關于文化與交流之間的關系的最核心、最簡潔的論述。何道寬指出,communication一詞在霍爾文章的語境中被譯成“交流”比“傳播”更為合適,原因在于霍爾在使用這個詞的時候確實受到了電子工程師的影響,詞中有“訊息”的意味,但是考慮到霍爾將此語放到了人文科學領域,“訊息”的自然科學意味過濃,而“傳播”的人文意味過重,所以“交流”更為合適。

從文化的角度考察人類傳播活動,是霍爾開創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前提。通過將傳播中的訊息分成類似于文化結構的三部分[訊息素(Isolate)、訊息形態(Set)、訊息模式(Pattern)對應文化素、文化形態、文化模式],霍爾將文化和傳播結合起來,指出訊息傳播的速率有快、慢之分,訊息得以產生意義的語境有高、低之分,文化模式有高、低語境之分,因而傳播模式也有高、低語境之分。由此,霍爾對語境的重視體現出來。他認為,傳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意義的共享,而意義產生于一定的語境之中。在傳播過程中,某一行為的意義并不是固定的,離開了語境,對意義的解釋便是不完整的。高語境(high context)文化和低語境(low context)文化是霍爾跨文化傳播研究中兩個重要的概念。前者指人們深刻介入彼此的活動,信息得到廣泛共享,意蘊豐富的簡單訊息自由流動,以日本文化、納瓦霍文化為代表。后者指充滿大量直接、公開、編碼清晰、簡單的信息,高度個性化,人際關系疏遠,被分割肢解的文化,如美國文化。在《超越文化》一書中,霍爾在對照非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批判,他認為西方人的“線性思維”“崇尚使經驗割裂的局部事物,卻否定起著整合作用的自我”。長久以來,一些西方學者將其他文化中的很多異質因素歸于非理性范疇,霍爾認為這是被他們“理性至上”的思維建構出來的屏障。“邏輯”使人能憑借低語境范式去審視思想、概念和心理過程,而當遇到高語境、高語境文化、高語境交流,這樣的思維方式就行不通了。

相對于弗洛伊德的性驅力升華的過程即為人類前進和構建制度的過程的解釋,霍爾提出了新的關于人類進化的觀點,即“延伸”(extension)。他認為人靠延伸實現進化,尤其是高級進化。由此,霍爾在《超越文化》中提出“研究人就是研究其延伸”,同時指出這種延伸有一個悖論:人的延伸尤其是語言、工具和制度的延伸一旦啟動,人自身就陷入了延伸的羅網,即為延伸遷移(extension transference);結果,人們就會判斷失誤,就會疏離已異化的延伸,就無力駕馭自己造就的怪物。在這個意義上,人的進步以犧牲自己的延伸為代價,以壓抑形形色色的人性告終。或者換一種說法,人把符號誤認為符號所指的東西,給符號賦予它并不具備的性質,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如偶像崇拜。延伸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延伸省略”,即任何延伸都不能復制出被延伸的器官或活動的一切功能。不難看出,霍爾和麥克盧漢的觀點之間存在某種相似性,而事實上,從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他們之間有數百次通信。因此可以說,霍爾有關“延伸”和“延伸遷移”等觀點和麥克盧漢提出的“媒介是人體的延伸”以及“媒介即訊息”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影響。

除了跨文化傳播學,霍爾在《隱藏的一維》(1966)中發展出一門學科——“空間關系學”,旨在研究文化語境中人對空間的使用。霍爾認為,在人們的無意識層面,不同的文化架構(cultural frameworks)定義并組織了對空間的使用。如果不能明白這一點,人們的交流,特別是跨文化交流便會遭遇障礙。霍爾既分析了圍繞個人形成的私人空間,也分析了宏觀知覺層面圍繞文化期待(cultural expectation)形成的有關街道、鄰里、城市該如何利用空間的問題。他最著名的創見在于對圍繞個人的非正式(私人)距離的定義,即主要分成親密距離(intimate space)、社交距離(social and consultative space)、公共距離(public space)。霍爾指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對這些空間距離的具體期待是不同的。

對傳播學科建制的貢獻

跨文化傳播學在今天可被視為傳播學的一個分支,創始人正是霍爾。“跨文化傳播”主要是指來自兩個文化的人們互動的過程。1950年至1955年間,霍爾等人來到美國國務院外派人員培訓學院后,對培訓課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逐漸發展出原創的跨文化傳播研究范式。1955年,霍爾在《禮節的人類學考察》一文中首次闡述了有關跨文化傳播的思路。1959年,他又把在外派人員培訓學院工作期間從事研究和培訓的成果加以總結,出版了《無聲的語言》一書,并首次在書中正式使用了“跨文化傳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這個術語。學術界一般認為這是跨文化傳播這門學科形成的標志,而霍爾就被公認為跨文化傳播學的創始人。但是,何道寬指出,被譽為“跨文化傳播之父”的霍爾似乎與美國主流的傳播學經驗學派毫不搭界。他對輿論、宣傳、媒體功能、傳播效果、受眾分析那一套不感興趣,主流學派對他的延伸論、延伸遷徙論、層級分析、系統分析、時間語言、空間語言、行為鏈、同步性、高語境、低語境和文化教學那一套也不領情。霍爾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調查和心理學實驗也并不屬于主流傳播學。

羅杰斯指出,跨文化傳播學今天作為傳播學而不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可能有兩個原因來自霍爾。首先,他并沒有在人類學領域積極地推進跨文化傳播的學科建設;其次,他在人類學領域缺乏具有博士學位的后繼者。不過這一切并不影響這門學科自創立后便獲得較大發展。1970年,國際傳播協會下設了跨文化傳播分會;1972年,第一屆跨文化傳播學國際會議在日本東京舉行;1974年,國際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協會在美國馬里蘭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國際跨文化傳播學會成立。跨文化傳播方面的著作、雜志也相繼出版,如《跨文化傳播讀本》等,杰出學者亦不斷涌現。在學科建設方面,跨文化傳播學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是諸多美國高校“通識教育”領域的必修課程。

擴展閱讀

原著

Edward T. Hall,The Hidden Dimension,New York: Doubleday,1966.

Edward T. Hall,Handbook for Proxemic Research,Washington:Society for the Anthropology of Visual Communication,1974.

Edward T. Hall,The Dance of Life, The Other Dimension of Time, New York: Doubleday,1983.

Edward T. Hall,Hidden Differences: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Hamburg: Grunder and Jahr,1985.

Edward T. Hall,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s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Yarmouth: Intercultural Press,1990.

Edward T. Hall,An Anthropology of Everyday Life: An Autobiography,New York: Doubleday,1992.

〔美〕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相關思想史或評傳

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Porter, Edwin R. McDaniel (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Boston, M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美〕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殷曉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

(解 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亭县| 万山特区| 馆陶县| 三台县| 开鲁县| 来宾市| 土默特右旗| 长岛县| 徐水县| 安吉县| 文水县| 内乡县| 博客| 柞水县| 新邵县| 西和县| 舒兰市| 双城市| 南康市| 连城县| 石景山区| 横峰县| 和平区| 财经| 满洲里市| 东乌| 监利县| 清丰县| 石嘴山市| 奎屯市| 南木林县| 清水河县| 云霄县| 广南县| 衡南县| 茶陵县| 凌云县| 乌鲁木齐市| 沽源县| 鄂伦春自治旗|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