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錢還是要命:《道德經》的啟示
- 周南
- 680字
- 2019-11-29 15:33:30
1-7 上善若水:自強不息,還是利萬物而不爭?
儒道兩家,渾然一體。儒家主張有為,可謂陽;道家主張無為,可謂陰。兩者一進一退,幾千年來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中國人。
我們先看以下兩句話:
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代表儒家的主張。
另一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第八章》),代表道家的主張。
此兩句皆旨在警示世人需提高自己的人格和境界,雖然落腳點似乎迥然不同,但其實質卻相輔相成。
前一句在于“推己”,鼓勵人們模仿天的剛健,以求奮發自強,象征價值;后一句則在“度人”,勸慰人們效行水的柔弱,達到利人不爭,反映本質。
前一句,落實于行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即人像大地一樣,以厚德對待人與事;后一句,落實于行是“處眾人之所惡”,即處在眾人不愿意處的地方。
再看兩句話:
“天道酬勤。”(老天爺的原則是厚待勤奮的人。)(《論語》)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天爺的原則是不分親疏,佑護行善的人。)(《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兩者都談冥冥之中的“天道”,但前者認為老天爺青睞有為的人,因為其本身主張“行健”(有為);而后者認為老天爺喜歡友善、厚德的人,因為其本身主張“利萬物”(無為)。
做人無論設置多高的目標都必須落于實處,要勤,要善,更要有德,缺一不可。
做品牌若想生生不息,也應如此:只有嚴格地要求自己,誠摯地對待顧客,我們才有可能被顧客接受。落實于行更加重要,因為顧客不僅關注我們開始時“承諾”了什么,更關注的是我們后來“做到”了什么,以及我們的良心所在。
“推己”和“度人”,一陰一陽之謂道(《易經·系辭上》),中華文明因此而生生不息。
儒與道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