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章 《鬼神之明》與東周的“多元鬼神觀”——以‘天常’、‘天禮’和‘天神’為中心的考察

上博館藏楚竹書第二冊中的《魯邦大旱》,再次引出了孔子對宗教祭祀究竟采取何種態度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擴展為孔子到底信不信或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超驗性天命和神意的存在。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從‘三代’的宗教傳統出發,或者相反立足與這個傳統完全斷裂的立場,來觀察孔子是如何面對宗教的,那就容易作出不切實際的判斷。(注:有關‘三代’的宗教和哲學傳統與東周子學的關系,請參閱〔美〕克里斯蒂安·喬基姆氏的《中國的宗教精神》(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版)、余敦康氏的《宗教·哲學·倫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三代’宗教與東周哲學,不能看成是單一性的和直線式的前后轉變關系。)春秋以降興起的子學及其不同學派之間的競爭和交涉,既造就了哲學理性昂揚的趨勢,亦使宗教得以轉化并呈現出多元的局面。上博簡第五冊的《鬼神之明》和《三德》(注:有關《三德》的編聯和釋文問題,參閱馬承源氏主編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陳劍氏的《〈三德〉竹簡編聯的一處補正》(簡帛網,2006年4月1日);曹峰氏的《〈三德〉的編聯與分章》(見《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等。),是另外兩篇有關宗教和超驗力量言論的異常珍貴文獻。《鬼神之明》恐怕不屬于墨家的作品(注:整理者認為是《墨子》的佚文,但實際上它不能代表墨子的思想,更準確地說它與墨子有著沖突的一面。參閱本書有關《鬼神之明》討論的章節。),《三德》也許可以列到儒家的范疇中(注:曹峰氏認為它與《黃帝四經》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參閱曹峰氏的《〈三德〉與〈黃帝四經〉對比研究》,見《上博楚簡思想研究》,臺北:臺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版。但《三德》明顯具有儒家的傾向特別是儒家‘禮’方面的特質,也很注重‘農時’的觀念。它沒有明顯融合道家什么東西,更沒有融合法家的東西,因此,整體上它也許可以列為儒家。至于它與《黃帝四經》之間的類似性,是《三德》受了《黃帝四經》的影響,還是相反,這牽涉到這兩個文獻的先后關系問題,有待進一步考察。),不管如何,因這些新文獻使東周子學顯示出過去未曾看到的宗教新場景,確實令人有始料未及之感。《鬼神之明》對‘鬼神’監護天下能力承認又懷疑的二重性,是與墨子無保留地深信‘鬼神’在世間的賞罰能力有所不同的另一種“鬼神觀”(不是與此對立的“無鬼論”)。一般來說主要是融合了道、法、儒的黃老學,固然擁有天道和自然理性的觀念,但并沒有明顯的以‘上帝’、‘天神’等為中心的宗教形態。《三德》在保持著儒家自然理性和天道觀的同時,還特別為孔子之后的儒家增添了宗教的畫面,許多宗教符號和觀念都匯集于此,諸如‘天’、‘天神’、‘皇天’、‘上帝’、‘天禮’、‘天命’、‘鬼神’、‘天災’、‘上天’和‘祭祀’,等等;而且其中還出現了作為“災異論”先聲的‘天’降‘災’和降‘異’的說法。《三德》的神意論宗教意識關心的主要不是個人的自救和解脫,而是天下和國家的生存、秩序及安寧的整體前景,這是一個天道與人道彼此作用、天意與人意相互感通和共鳴的天上—人間息息相關的連體、連動結構。這種既有區別又有密切關涉的綜合體,是宗教的,同時又是政治的和道德的;是政治的和倫理的,同時也是宗教的;是“神道設教”和“神道設政”,又是“祭政一致”和“神政一體”。從孔子到孟子特別是到荀子,越來越人文理性化和自然化的儒家,因《三德》又展現出了一套強烈的“神意論”風貌,確實需要對此另眼相看。下面我們就來具體探討一下《三德》的自然理性、天道觀和與之并存的神意論,看看自然理性與宗教意識集于一身的二重構造。(注:有關《三德》思想方面的研究,還比較有限,其中有湯淺邦弘氏的《上博楚簡〈三德〉的天人相關思想》(《會議論文集(上博簡卷)》,打印稿);福田一也氏的《上博簡五〈三德〉篇中‘天’的觀念》(載同上)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源县| 九龙城区| 论坛| 合江县| 景宁| 昆山市| 恩平市| 湖南省| 威远县| 东兴市| 桂平市| 福建省| 嘉鱼县| 凤台县| 达拉特旗| 嘉黎县| 施秉县| 东乡县| 和田市| 广丰县| 丰宁| 上犹县| 兴宁市| 莫力| 抚顺县| 梓潼县| 喀喇沁旗| 祁阳县| 康乐县| 榆社县| 淮南市| 民权县| 静宁县| 固阳县| 中牟县| 佛坪县| 临猗县| 武穴市| 定边县| 韩城市| 黔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