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聯邦稅務局裁定(ruling)及其效力

針對特定事項或特定納稅人,聯邦稅務局有權發布裁定(ruling)。裁定的適用范圍非常有限,類似于法院的裁定,僅僅針對個案有效。裁定本身又分兩種,一種是稅收裁定(revenue ruling),專門針對特定的事項;另一種是信函裁定(letter ruling),專門針對特定的納稅人。不同的裁定有不同的發布渠道,其法律效力也有較大的區別。

(一)稅收裁定(revenue ruling)

在美國聯邦稅法的法律淵源中,除了憲法、法典和法律之外,財政部制定的稅收規則(rule)或規章(regulation)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美國《聯邦稅法典》和《行政程序法》(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簡稱APA)中,規則和規章交互使用,沒有明顯的區別。而所謂規則,是指聯邦機構所發布的,具有普遍或特別的適用性,能產生效力的法律文書,其目的在于實施、解釋法律和政策,或者規定聯邦機構的組織、程序以及運作要求。(注:APA§551(4).)聯邦稅務局雖然可以發布稅收裁定,作為其對稅法的官方解釋文件,但其效力在稅收規則或規章之下。

稅收裁定的意義在于,解釋稅法、條約和規章,使稅法適用于特定事實。聯邦稅務局通過總結已發布的信函裁定、專業建議(technical advice),通過研究法院生效判例和稅務執業團體的建議,形成適用于所有納稅人的稅收裁定。和稅收規則或規章不一樣,稅收裁定無需遵守行政立法程序,不需要事先公告,也不需要舉行公眾聽證。稅收裁定由全國辦公室(national office)制定,并且必須進行公布。公布的渠道不是“聯邦登記公報(Federal Register)”,而是“聯邦稅務公告(Federal Revenue Bulletin)”。正因為程序上的區別,財政部規則或規章被稱為正式(formal)文件,而稅收裁定則被稱為非正式(informal)文件。

盡管如此,稅收裁定仍然具有約束力。對于裁定所涉及的事項,在如何適用法律方面,裁定本身具有先例(precedent)的作用。所有納稅人都必須遵守,聯邦稅務雇員也受其約束。稅收裁定可以成為納稅申報或籌劃的依據,也可以成為稅務人員處理案件的依據。和信函裁定(letter ruling)相比,稅收裁定的作用在于,通過將聯邦稅務局的立場公之于眾,使納稅人事先知道法律的適用和解釋,避免后續可能出現的歧義,減少信函裁定的申請數量,降低聯邦稅務局的工作負擔。而和財政部規章相比,稅收裁定的解釋更為具體,更具有針對性,對納稅人和稅務人員更具有指導性。

不過,正是因為稅收裁定的程序特點,其對法院沒有法律約束力。在法院看來,稅收裁定并非由財政部發布,對財政部也沒有約束力,而只代表聯邦稅務局的意見。所以,在法院訴訟程序中,稅收裁定只是一方當事人的見解,除此之外并無更多的意義。如果法院認為稅收裁定對法律的解釋不合理,可以不用理睬稅收裁定的內容,而直接按照自己的解釋判案。(注:Stubbs,Overbeck & Assocs. v. United States,445 F.2d 1142,1146—1147(5th Cir. 1971).)

根據《聯邦稅法典》的規定,聯邦稅務局局長有權決定稅收裁定是否具有溯及效力。(注:IRC§7805(b)(8).)不過,從法典所使用的詞語看,如果稅收裁定不具有溯及效力,聯邦稅務局長必須特別規定。假如沒有特別規定,稅收裁定一般具有溯及力。在實踐中,聯邦稅務局的立場是,如果稅收裁定溯及生效時,對納稅人會產生不利的后果,那么,稅收裁定一般不會溯及既往。但是,如果稅收裁定本身存在法律錯誤,那么,其可以被溯及既往地取消或者修改。(注:Dixon v. United States,381 US 68(1965).)

(二)信函裁定(letter ruling)

應納稅人的申請,就特定事實如何解釋和適用法律,聯邦稅務局可以簽發書面意見,以促進聯邦稅收行政管理。這種書面意見即被稱為信函裁定,由副首席法律顧問辦公室(the Office of Associate Chief Counsel)負責簽發。在1976年之前,信函裁定不允許向社會公開,因此其常被稱為“私人信函裁定(private letter ruling)”。1976年《稅收改革法》(Tax Reform Act)生效之后(注:編入《美國法典》之后,其對應的內容為《聯邦稅法典》第6110條。),信函裁定才可以向社會公開,“私人(private)”一詞也就不再被提及。不過,根據《聯邦稅法典》第6110條的規定,在公布信函裁定時,必須將納稅人的個人信息刪除,只公布事實和結論。

除了極少數情況外,信函裁定并不是強制性行為。納稅人根據自己情況決定是否申請,聯邦稅務局根據是否有利于行政,決定是否同意簽發信函裁定。信函裁定的適用范圍很廣,幾乎所有的聯邦稅收,以及聯邦稅收程序,都可以申請信函裁定。不會被考慮的裁定申請包括:(1)涉及所得稅或贈與稅的交易已完成,納稅申報書已經遞交;(2)申請事項正在被稽查、復議或者正在訴訟中;(3)就整體交易(integrated transaction)的一部分申請裁定;(4)協會或組織為其成員申請的裁定;(5)涉及到外國政府的申請;(6)涉及到聯邦立法草案的申請;(7)毫無實際意義的申請;(8)不能在稅收規章或其他指南發布前完成裁定的申請。

納稅人申請信函裁定時,必須遞交申請書,同時繳納一定的費用(user fee)。申請書的內容一般包括:基本事實及其分析、納稅人的傾向性結論、相關的支持性依據、可能的反對性依據。聯邦稅務局接到申請之后,首先會審查其是否符合程序要求。如果形式上沒有問題,在接到申請后21天之內,稅務局會派人與納稅人非正式接觸。如果需要納稅人補充資料,稅務人員也會通知納稅人,要求其在21天之內予以補充。如果納稅人的申請可能會被駁回,聯邦稅務局會給納稅人一次會談機會。只要納稅人申請,聯邦稅務局必須與納稅人會談,聽取納稅人對裁定的意見。裁定申請提出之后,納稅人還可以隨時撤回。如果申請沒有被撤回,其立場又得到稅務局的支持,信函裁定就可能會簽發。納稅人接到信函裁定之后,必須仔細核對其內容。如果出現錯誤或者遺漏,應當立即通知聯邦稅務局,以便盡快獲得更正。

稅務人員核定應納稅收時,如果涉稅事實與信函裁定一致,必須受信函裁定結論的約束。不過,其效力僅僅針對申請裁定的納稅人,也僅僅針對所申請的交易行為或者程序事項。正因為如此,盡管《聯邦稅法典》第6110條要求公開信函裁定,但信函裁定仍然不具有先例的效力,其他納稅人不能引用信函裁定,作為自己納稅申報的依據。實踐中的情況是,雖然信函裁定不具有先例效力,但是,基于同等情況同等對待的原則,稅務局在處理其他納稅人的案件時,只要事實不存在實質性差異,一般也會考慮曾經簽發的信函裁定。不過,如果稅務局沒有能夠做到這一點,導致不同納稅人遭受區別對待,這是否屬于違反公平原則的歧視,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見解。有的認為這是一種不平等的歧視。(注:IBM Corp. v. United States,343 F.2d 914(Ct. Cl. 1965).)有的則認為,平等只能體現為同等情況同等對待。如果情況不同,則無須平等對待。納稅人之間,有的申請信函裁定,有的沒有申請信函裁定,這本來就屬于不同的情況。(注:Bornstein v. United States,345 F.2d 558(Ct. Cl. 1965).)

和結案書(closing agreement)不一樣,法律并沒有規定,聯邦稅務局受信函裁定的約束。信函裁定之所以具有約束力,來源于聯邦稅務局的政策或慣例。這樣,除非信函裁定的內容已經載入結案書,如果聯邦稅務局發現信函裁定有錯誤,或者與現在的法律觀點相沖突,可以取消或者修改信函裁定的內容。信函裁定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取消或修改:(1)聯邦稅務局向納稅人發出取消或修改信函裁定的函;(2)法律的制定或條約的修改;(3)美國最高法院的決定;(4)稅收裁定、稅收程序、通告的發布,以及《聯邦稅收公告》公布的任何正式文件。(注:Rev. Proc.2006-4§11.06.)和稅收裁定的取消和修改一樣,要使信函裁定的修改或取消不溯及既往,聯邦稅務局必須特別予以說明。否則,這種取消或修改就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可以應用于所有未超過稅收核定時效的納稅年度。(注:IRC§7805(b)(8).)不過,這種狀況很容易導致溯及既往的泛濫,損害納稅人的信賴,對稅收秩序的穩定不利。所以,聯邦稅務局在實踐中的政策是,除非在極不尋常的情況下,信函裁定的取消或修改都不溯及既往,只對將來發生的事實產生效力。

信函裁定溯及既往地取消或修改時,一般涉及到事實的變化,包括:(1)納稅人虛假陳述或者遺漏關鍵性事實;(2)交易發生時的事實與信函裁定所依據的關鍵性事實有重大差異;(3)如果交易本身具有持續性,或者由一系列行為組成,關鍵性事實在交易期間出現變化。除此之外,只要沒有發生法律變化,裁定本身適用于將來的事實,納稅人基于對裁定的信賴又已經進行交易,或者溯及既往將給納稅人帶來損失,那么,信函裁定的取消或修改不能溯及既往。即便是針對持續性交易或由一系列行為組成的交易,當取消或者廢除信函裁定需要溯及既往時,聯邦稅務局一般也會限制其效力,使取消或廢除之日以前的行為繼續有效。例如,如果根據以前的信函裁定,某項收入無需作為應稅所得,那么,即便該裁定被取消或修改,從信函裁定發布之日起,到取消或者修改之日止,已經被排除的收入無需重新納入。不過,如果交易在信函裁定發布之前已經完成,納稅人對信函裁定就不存在信賴關系。在這種情況下,信函裁定的取消或修改就可以溯及既往。(注:Rev. Proc. 2006-4§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安市| 乌苏市| 汝城县| 乐平市| 乐亭县| 新乡县| 临安市| 荃湾区| 安庆市| 光泽县| 永春县| 东宁县| 山阴县| 布拖县| 永济市| 鲁甸县| 张北县| 潜山县| 中山市| 尼木县| 夏邑县| 崇阳县| 济阳县| 井研县| 镇安县| 额济纳旗| 巍山| 镇坪县| 沈阳市| 安国市| 扶风县| 沽源县| 拉萨市| 巨鹿县| 兴化市| 吉隆县| 凌源市| 四会市| 宁城县| 泸定县| 怀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