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名勝古跡暢游通(美麗中國系列)
- 李良才主編 壹號圖編輯部編著
- 1496字
- 2021-03-26 18:00:42
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

泱泱中華,國土遼闊,保衛社稷、保護民生的重責便落在了雄關之上。自古以來,在華夏的磅礴大地上便分布著眾多漫漫雄關,其中,尤以山海關最為出眾,號稱“天下第一關”,其他莫敢與之爭雄。
相比其他雄關,山海關的建造年代并不久遠,卻極負盛名。山海關古稱榆關,又稱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地處要隘,北臨險峻燕山,南瀕洶涌渤海,是華北通往東北的要沖。山海關修筑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由中山王徐達在此修建的。山海關是明長城最東端的起點,是華夏東北地區最重要的關隘之一,與最西端的嘉峪關遙相對望,共同守護著華夏大地。山海關這座匯聚了萬里長城之精華的“天下第一關”,以氣吞山河的氣勢將山川、大海與之相連,與長城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體,是“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

“天下第一關”五個正楷大字令山海關增色不少。
山海關與長城相連接構成一整套完整的長城防御體系,在歷史上堪稱軍事建筑的絕唱。山海關城的建筑設計真可謂因地制宜,將四方形的城池與長城相連接,并以此為關,匠心獨運。城墻外部以青磚包砌,內填夯土,城高14米,厚7米。城墻四周封閉,有城門4個,東稱“鎮東門”,西稱“迎恩門”,南稱“望洋門”,北稱“威遠門”,其中保存最完整的東門城樓上懸掛“天下第一關”的匾額。山海關之所以能聲名遠播,除了它的歷史意義外,這塊巨匾的貢獻也不容小覷。它大約6米長,1.5米寬,正中寫有“天下第一關”五個正楷大字,筆力蒼勁渾厚,骨氣遒健,氣勢豪壯,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家之手。但至于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就只能憑猜測行事了,因為匾上除了五個大字之外,并沒有留下任何落款。但民間呼聲最高的要數山海關名人蕭顯,關于他題匾的傳說可謂活靈活現——據說當年他大筆一揮,立刻叫人把巨匾掛上了城樓,可是他抬眼一看,卻發現“下”字少了一點,怎么辦?正當大家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之際,只見蕭顯淡定地抓起一塊麻布,揉成一團,沾上墨汁,向上奮力一拋,恰好就打到了點兒上,這一下,五個字完整無缺了,而且,這匾額也顯得更加氣勢不凡了。

在箭樓里觀察敵情,視野開闊,且非常安全。
山海關城樓東西南北四門中,東門的鎮遠樓最為著名。鎮遠樓也叫箭樓,聳立于長城之上,為歇山重檐頂建筑,頂脊雙吻對稱,下面是磚木結構,四角的飛檐上有形態各異的脊獸作為裝飾,造型美觀,栩栩如生。登上城樓,雄視四野,眼前是煙波浩渺的大海,身后是蜿蜒不絕的萬里長城,令人心潮澎湃,腦內不禁浮現出昔日金戈鐵馬的悲壯場面:鼓角聲聲,嘶吼的戰馬在奔騰咆哮,沾滿敵人鮮血的刀劍在不斷地揮舞,一波又一波的戰士前仆后繼,依然在堅持……恍惚間,思緒拉回現實,看到盛世太平、海晏河清,怎能不升起古今興亡之嘆呢?
旅游小貼士
地理位置: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
最佳時節:5~10月
開放時間:08∶30~17∶00
旅游景點:箭樓、靖邊樓
特色風味:餑欏餅、福順祥花生糕、回記糕點、四條包子、清河渾鍋子
除了鎮遠樓,山海關城樓的四周還設有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等建筑,它們共同構成了山海關威武雄壯、無堅不摧的防御體系。其中,靖邊樓也叫東南角樓、東南臺,始建于明初,后來在抗日戰爭中被毀,1958年國家又撥專款修復了靖邊樓,1986年才竣工。修復后的靖邊樓建在一個寬闊的城臺上,是二層的磚木結構,樓內上下兩層有木梯相通,彩繪全部仿明式,莊重而古樸。它的平面圖呈曲尺形,就像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L”,非常容易辨識。
隨著歲月的滾滾煙云,山海關褪去了歷史的重責,抹去了一身的肅殺,那斑斑的傷痕成為永久的記憶。今日的它,因為那旖旎的風光、璀璨的名勝古跡,又再次成為歷史古跡的名城和旅游避暑的勝地。

靖邊樓就像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L”,不看匾額也很容易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