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調味秘訣

調味是一道菜肴加熱制熟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入味與否,美味與否,則取決于烹飪者的調味技巧與烹飪經驗。

調味原則

1.因菜調味。要熟悉各種調料的性質和用量,結合菜肴的口味正確、適量投放。對于滋味較豐富的菜式,要特別留意主料、輔料、調料的主次關系,或酸甜,或香辣,或咸鮮,調料的用量適度至關重要。

2.因料調味。對于新鮮蔬菜、魚蝦等食材,調味宜淡,應避免過度調味而掩蓋其天然鮮味,以免有畫蛇添足之嫌;對于不新鮮或腥膻味較重的食材,可使用糖、醋、料酒、蔥、姜、蒜、胡椒粉等來幫助祛除異味、祛除腥膻、增添鮮味;而對于自身鮮味不足的食材,可適當加量調味來補足鮮味。

3.因時因地因人調味。不同的時節,人的口味會根據溫度、環境發生細微的變化,如在寒冷的冬天,人更偏愛甘厚肥濃的菜品,而到了炎熱的夏季則更偏愛清淡爽口的菜品。不同地域的人其口味偏愛也大相徑庭,這與當地的氣候、物產、人文環境、飲食習慣相關,因此在烹飪調味時要有所側重,在遵循菜肴基本風味特征的前提下,做到以人為本、因人調味。

4.選料得當。菜肴的風味特征與選料、配料息息相關,優質的食材、調料是獲取最佳風味的鑰匙。通常來說,烹制地方風味以選用該地食材、調料優先,如在烹制川菜時,若選用四川當地的食材、辣椒、花椒、鹽,口味會更加純正、地道。

何時調味

若要將烹飪調味的過程加以細分,人們可以發現通常有三個關鍵的調味時間點:一是加熱前的調味,二是加熱中的調味,三是加熱后的調味。

加熱前的調味,通常是有選擇地保留食材的某個基本味,同時注意剔除某些腥膻氣味。如使用鹽、料酒、醬油等調味品或特殊湯汁、作料對一些材料加以浸漬、攪拌等,使后者完成初步的入味。

加熱中的調味,即是在烹飪過程中,選擇適宜的時機參照菜肴的基本調味要求,依個人口味加以調味,這一步將決定菜肴的最終口味,菜肴或酸,或甜,或苦,或辣,或咸的特征也由此開始正式顯現。

加熱后的調味,通常被看作是一種“輔助調味”,它將對加熱后的菜肴某些風味上的不足加以彌補,使其色、香、味的特征更豐富、更均衡,如某些菜品盛盤后會額外撒椒鹽、芝麻,額外澆上醬料、湯汁、辣椒油,額外配以調味的小料等。

常見調味品

鹽是人們加工烹飪食物最常用的調味品,被稱為“百味之王”。它具有咸的味道,烹飪時適量加入可用于調味、提鮮、解膩、去腥。通常在炒肉菜時,炒至八成熟時是放鹽的最佳時機,否則肉的口感容易變老;而在炒素菜時宜早放鹽,便于蔬菜熱熟的同時,減少營養成分的流失。

醋是一種發酵的酸味液態調味品,它以酸味為主,且有芳香味。醋在烹飪中的價值在于去腥解膩,增加鮮味和香味。烹飪加醋的最佳時機在“兩頭”,有些蔬菜下鍋后立刻加醋能幫助減輕維生素在高溫加熱中的損失;而一些厚味、油膩的肉類菜,在出鍋前加一點醋有利于解膩、增香。

料酒

料酒是以糯米為主要原料釀制的液態調料,它具有柔和的酒味和特殊的香氣,在烹飪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祛腥解膩、增加鮮味和香氣。對于腥膻味較重的魚、肉類,烹飪前以料酒浸漬能幫助去除異味。此外,料酒通常在烹飪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時加入,可以使腥膻味與乙醇溶解,并一同揮發掉。

糖是人們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調料,它具有甜的味道。人們在烹飪時添加糖,賦予菜肴甜味、香氣和色澤,也能緩和酸味和辣味的刺激,同時讓食材在較長的時間里保持潮潤狀態與柔嫩的口感。在制作糖醋魚時,宜先放糖后放鹽,以利于甜味入味;其他簡單菜肴以糖調味,則在炒菜過程中加入。

醬油

醬油是中國的傳統調味品,它具有獨特的醬香,滋味鮮美,烹飪時添加醬油可增加香味,使菜色濃麗,有助于促進食欲。根據烹飪方法與要求的不同,醬油的使用方法也大不一樣,由于在鍋里高溫久煮會破壞醬油的營養成分并失去鮮味,因此烹飪時多數建議在即將出鍋之前放醬油。

味精

味精是從大豆、小麥、海帶及其他含蛋白質物質中提取的,味道鮮美,在烹飪中主要起到提鮮、助香、增味的作用。當烹飪時鍋內溫度達到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谷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還有毒性;而味精在70℃~90℃時的調味效果最好,所以最好的加入時機是炒好起鍋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嵊泗县| 商河县| 东安县| 杭州市| 古丈县| 夏河县| 临漳县| 全州县| 泸西县| 秭归县| 合水县| 房山区| 合川市| 遵义市| 岳池县| 远安县| 乐亭县| 昌吉市| 高陵县| 镇原县| 衢州市| 和田市| 罗定市| 河曲县| 怀远县| 泾阳县| 柳河县| 兰坪| 澄江县| 德州市| 武清区| 长岛县| 张掖市| 淮安市| 罗平县| 同心县| 富裕县| 四会市| 左贡县| 武义县| 调兵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