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面診消百病一學就會
- 于雅婷 高海波
- 881字
- 2021-03-19 21:38:00
1 何為面診
中醫面診是我國歷代醫家幾千年來診斷疾病的寶貴經驗積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古代,中醫利用人的面部來確定一個人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輕重,更有“察言觀色”的說法。那么,什么是面診呢?
面診就是透過面部反射區觀察人體臟腑的疾病與健康狀況的診法。即醫生運用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來對人體的面部整體及五官進行觀察,從而判斷人體全身與局部的病變情況。通過對面部的形態、顏色、皮膚、瑕點分布等方面進行觀察,從而得知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狀態。簡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觀氣色,辨臟腑之病”。
根據臟象學說的理論,人體內在的五臟各自與外在的“五官七竅”相連,是人體與外界相互聯系的通道。所謂“五官”,是指眼、鼻、口、舌和耳,它們是五臟與之相連的感受器。七竅,是指頭面部的七個孔竅,即兩只眼睛,兩只耳朵,兩個鼻孔和口。五臟的精氣通于七竅,頭面部能直接地反映身體的狀況。因此,每當人體有潛伏的病癥時,其頭面部就會相應地出現一些變化。
中醫學中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都是為“辨證論治”服務的。而面診屬中醫望診的范疇,通過對頭發、面部、五官的形色等進行觀察,從中獲得臟腑、氣血的各種病理變化的部分情況,成為辨證和論治的一種依據。“有諸于內,必行諸于外”是中醫學樸素的辨證法。所謂“相由心生”,是由于臟腑與面部之間有聯系,人體內在五臟六腑的病理變化或是心理變化,都會表現在頭面部的相關區域。所以對頭面部進行望診最能洞察病機,掌握病情。
“疾病欲來神色變”。身體的變化過程,無論是從健康到生病,或是由病態到逐漸康復,其轉變大多是循序漸進的,而且一定會出現某些征兆。正如《望診遵經》所說:“將欲治之,必先診之。”如果我們能夠仔細認真地觀察人的五臟六腑,發現其細微的變化,及早采取措施,便能做到“趨吉避兇”。
面診流程
面診流程圖
面診是中醫診斷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通過觀察人的面部形態、顏色、神態等的變化來搜集所需要的診斷信息。

面部八卦與五臟在面部的分布
古人將人的面部與“乾、坤、坎、離、兌”五卦對應,又與人體的臟腑對應,作為望診的依據。中醫學認為五官端正、輪廓分明、光澤有神是人體健康的標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