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成周封建帝國之極盛(前1027—前771)
一 營建洛邑,封藩建國
殷商末期,西方的周漸強,最后取代了殷的共主地位。
周公為了加強對殷人的控制,本著武王的遺志,營建洛邑。而后成王遷都于此,命名為成周。成王所以營建成周,主要是因為原來的都城豐鎬遠在黃河以西,不適應滅商以后的新形勢。為了進一步鞏固中央政權,就必須將政治中心向東遷移。當初武王死后,管蔡聯合武庚叛亂,就更說明營建成周洛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洛邑建成之后,周公又遷殷商“頑民”于洛邑附近,令其定居,并且告誡他們說:“今爾惟時宅爾邑,繼爾居,爾厥有干有年于茲洛”(《尚書·多士》),又說,“爾乃自時洛邑,尚永力畋(田)爾田,天惟畀矜爾”(《多方》)。
這就是要商頑民在洛邑附近安家落戶,老實種田,永做周王國的馴服順民。周初對于殷民,不用嚴刑殺戮,而主張多加教育,以期改造他們。例如,封康叔于衛之時周公就曾反復告誡他說:“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應保殷民,亦淮助王宅天命,作新民”,“罰蔽殷彝,用其義刑義殺”(《尚書·康誥》)。但是,對于那些敢于反抗不聽命者,不但“不有爾土,予亦致天之罰于爾躬”(《多士》),而且還要像對奄君、淮夷、徐戎等那樣加以討伐。
周公所以采取這種安撫與鎮壓相結合的政策,主要為了達到把廣大的東方安定下來,盡量減少被征服的各族首領起來反抗的目的。
周把東方征服的領土大部封與子弟功臣,純粹的政治封建制度至此才算成立。在周公、成王、康王三代,新興的封建王朝勢力很大,至少對王畿附近的諸侯有些支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