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殷商政治與文化(前1300—前1027)

一 商代的王權

商代是一個方國林立的時代,國家的外部形式表現為方國聯盟。商代的方國在殷墟甲骨文中稱為“某方”“多方”“邦方”等,方國首領的稱謂有“侯”“伯”“邦伯”“任”“田”等。這些方國多是由古代的部族獨立發展演變而來的,與商王國缺乏內在的聯系,因而具有很強的獨立性。諸方國與商王國的關系錯綜復雜,有的始終與商為敵,有的時服時叛,有的則長期與商結為同盟。可見,商朝并不是大一統的國家,而是一個以商王國為主體的松散聯盟;商王國與諸方國并非中央王朝與地方政權的關系,而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

商王國為方國聯盟的主體,作為商王國的首領,對其他方國而言,商王具有盟主的性質。商王權力的大小,取決于商王國勢力的盛衰。盤庚遷殷以前,商王國曾五次遷都,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中心,由于商王國的衰弱,王權也隨之不振。盤庚遷殷(前1300)以后,內亂消弭,逐漸形成了以殷都為中心的王畿,王朝的地位才漸漸穩固。正因為有了政治和經濟實力雄厚的王畿為后盾,商王國才得以凌駕于諸方國之上,形同中央王國。

此時的商王經常以諸侯之長和盟主的身份對外行使王權,以命令的口吻支使方國首領。殷墟卜辭中有許多商王“呼”“令”某侯、某伯的記載,說明商王對某些方國有一定的支配權。西方最強的周在名義上也承認商王為天子。此時似乎沒有成周式的封建制度;但部落間已有一種與封建制相近的比較精密的組織。天下一家的觀念,此時大概已很普遍;名義上的共主就是這個觀念的象征。

商王的對外權力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商王國內部,商王的權力則是至高無上的。王權的至尊,是由社會內部結構所決定的。

從社會內部結構來看,商王國是一個宗族國家,以宗族體系為基礎。在宗族政治體制下,商王具有多重身份,他既是王國的首領,又是同姓宗族的大族長,亦是異姓宗族的君主,集王權、族權、政權于一身。在王國內部,商王自稱“余一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無異于專制君主。

商王的王位繼承以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繼為輔。兄終弟及是傳統的王位繼承法,武乙以前的諸王,兄死由弟繼承,直至無弟可傳,然后傳子。這種繼承制度的不確定因素較多,有一定的隨意性,容易導致爭奪王位的現象。武乙以后的諸王均為父死子繼,傳子制取代了傳統的兄終弟及制,這一制度為后來的周人所沿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田县| 灵川县| 兴文县| 三门峡市| 石泉县| 马公市| 海盐县| 潼南县| 万州区| 尉犁县| 建湖县| 九龙坡区| 白银市| 鹤岗市| 克山县| 西藏| 潮安县| 阳城县| 方山县| 马鞍山市| 大港区| 开鲁县| 崇信县| 宁陵县| 四平市| 金华市| 黄龙县| 凯里市| 包头市| 商河县| 和硕县| 肇东市| 青田县| 教育| 外汇| 内黄县| 阜阳市| 专栏| 自治县| 西峡县| 巴中市|